南京:匆匆掠影 印象中的南京是一个比北京更古老的都城; 直觉中的南京是一个比杭州更小商品化的城市。 期待着吕彦直先生的中山陵,期待着加入世遗的明孝陵,期待着与镇中有缘的天文台,期待着传说还保留着的古城墙…… 不管是六朝还是十朝的粉黛都已经散去; 只有石头写下的书伴随着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等待着我的到来。 [雨花台] 从宁杭高速到达市区正不知所措时,在马路的另一头瞥到了“雨花台”三个字。 匆匆的一种邂逅,也许是额外的缘分? 不料却一群人却开车进了景点,碧树丛中一辆商务车横冲直撞,最终停在了卖雨花石的商店门口。一种不祥的预感或许是从这时开始腾上心头的。 石头城这个称呼,是不是因为南京盛产奇石而来呢?而雨花石在其中,又扮演了异常重要的角色吧?雨花石虽美,最终却还得靠水来表现,它只是徒有躯壳,而等待着水给它注入灵魂。 登上了三层的雨花古阁,俯瞰金陵:除了雨花区几乎看不到绿意,尽管有高楼但看不出现代都市的繁华,唯有远处若隐若现的山丘,藏着神往的魅力。 汽车在烈士像前绕了一圈便离开了,快速旅游吞噬雨花台,只用了30分钟。 [中华门] 接下去就是中华门和古城墙的,当从背面看到中华门的时候,心情一下变得复杂:小小的门洞、短短的一段颓败的城墙。 绕过去之后才看到真正的中华门,即使木头的城阁已经化为灰烬,石头的城基却依旧雄伟,登顶,锦旗猎猎,俯视,却见不到终结异族数百年统治的大明王朝的雄风。 朝市区方向望去,在高楼去之前,是一片黑檐白墙充满民间风格的现代建筑,不禁对这一片规划大为感叹,如果能在这个与新区之间加入绿化带或者城门公园是否会好呢?不过,已经很值得赞叹了。 [紫金山] 去中山陵的路上被两旁的梧桐稍微震撼了一下,不知道是气候的原因还是人为修剪的原因那里的梧桐都作张牙舞爪状,蛮有气势的,给中山陵添加了严肃的成分。 在中山陵的停车场,恰欲爬坡之时,同行的人被一位出租车司机说服了,于是开始了神奇的旅游: 号称能为我们省钱又省时间的女司机口吐着莲花让我们一路远观了美龄馆、四方城、玄武湖,似乎还有吴王的墓、汪精卫的墓之类的,接下来就是传说中享有盛名的明孝陵。 车在售票处停了下来,铁栅栏门内是通往陵墓的神道,两边各有神兽的石刻,太远,看不分明,然而车随即将我们带到神道的那一端了。被迫像探监一样遥望了一下那些世界的遗产后,又不由分说地被带到了孝陵的山门前,瞬间失去了进去看的欲望。 车盘山而上,到达了天文台,除了那四个古代的天文仪器以外,实在没有太值得观看的东西,相比起前几年《天文爱好者》中那些国外的天文站,这个在中国享有盛名的科研机构似乎已经变成守着旧日的成就的风景旅游点了。 [貔貅] 司机兼导游一路上都在喋喋不休着什么,最终总算明白了她在介绍貔貅这个与金陵城有着莫大联系的龙子。大概就是说钟山这地方虽然俊秀,风水却不大好,大凡在这里建都的王朝都不曾长久,而朱元璋在这里挖出过这个神兽,从此这个东西就成为了南京的标志并且人们都期望通过这个来求得平安与富贵。 然而在车里一直都不清楚所谓的貔貅到底是什么样子,直到下山的时候看到了城市道路间那个被作为标志的巨大雕像,突然醒悟到之前中国古建史的老师天天叨念的她以为最有价值的古代雕像——明孝陵中的貔貅! 可惜,已然擦肩而过…… [中山陵] 导游将我们扔在中山陵半山腰的边门后拿了钱便扬长而去。 穿过山门,传说中392级台阶通往尽头的墓碑。 白色的砖墙,蓝色的琉璃瓦,取意于青天白日,年仅31岁的吕彦直先生用自己短暂的生命换来的这青山怀中的庄严肃穆,至今仍让人震撼与感动。 站在台阶之巅,向下俯视,犹如站在北京的景山上,俯视脚下的万千苍生,终于让人感受到了此地曾经作为皇城的荣耀与至高无上。中山先生诚然接受西方思想的熏陶,最终也无法摆脱作为华夏子孙对风水的信仰,钦定的这长久安息之地,正是金陵城上及苍天下临众生之处。 绕过墓碑,进入墓室,空间并不大,上面是穹顶,下面是圆形的下陷,安放着白玉的棺木,很西方的风格。然而,似乎南京给了我无数个然而,整个墓室并没有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在里面有说有笑,导游在棺木面前拿着大减价的扩音喇叭讲着八卦的故事……如果事情发生在北京的毛泽东纪念馆,一定会很不可思议吧?同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待遇却如此不同。 [秦淮河] 历史上的秦淮河是一条风情万种的河。 世事变迁,那儿是否还飘荡着六朝粉黛的后庭花曲?是否还有着朱俞二人共同称道的桨声灯影? 晚饭地点在夫子庙的秦淮人家,正巧在秦淮河畔。 那一带已经变成了最繁华的旅游者的商业饮食区,两三层楼的中国古典式的排楼,大红灯笼,宫灯,匾额,窄小的街道里穿梭着无数的外地游客……一种小商业味的繁华,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词又冒了出来。 而传说中的秦淮河两边,因为限电的关系,却没有什么灯光,而天黑了河中仍荡漾的船只,却不是想象中的带有华盖的木船,而是塑料壳的游船,掺和着河泥的异味。 招待我们的主人点了很多南京的小吃,很怪,一共十六个小碟子摊在面前,有点无从下手的踌躇;席间有身着旗袍的女子的表演,唱地方的小曲、跳地方的舞蹈,一时间,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似乎穿透了时空。 [总统府] 南京号称十朝古都,可是前几朝的宫殿根本没有了踪迹。 唯有这总统府,多多少少记录了太平天国和南京国民政府走过的风风雨雨。 第二天清早游览了这个府邸。 门面是西洋式的,内部的院落布置和前院的建筑都是中国古典的风格,一条长长的轴线贯穿整个建筑,以一面镜子作结,造成一眼望去不见尽头的错觉;穿过前院,后院的风格却是西洋式的,东西两厢各有一个中国古典园林。 或许是专业的缘故,注意到了两个有趣的细部。一个是老式的窗户的风扣,一个是老式的电梯的楼层显示盘,前者似乎比今天的产品更科学,而后者俨然是舶来之品,很有味道。 [东南大学] 东南虽然是名校,但名气远不如这几天如日中天的南大,只是因为专业的关系特地去看看他们的建筑馆。学校不大,进门的主干道上再一次看到了张牙舞爪的梧桐。右边就是建筑馆。 狭小的门厅里有着创始人的塑像,有当年与梁先生一起从宾法毕业的杨廷宝先生和我们用过他写的教材的刘敦桢先生;馆内很小,还有一个小小的天井庭院,酷暑中,教工仍在工作,也仍有学生在赶工。 在作品展览中看到了镇海口海防遗址纪念馆,又泛上了莫名的感慨。 南京,六十七公里的明城墙保留了二十多公里,横亘在钟山附近;十三座城门都保留了下来,并开辟成为了城门公园,分散在城市的四面八方,留住了古老的回忆。 看到这些,就想起了北京。 北京没有受过太大的战火,却人为地弄得城墙不再,城楼不再,城门不再…… 南京经历了日军猛烈的轰炸,却留下了这石头写下的记忆,作为对子孙后代最好的馈赠。 南京,匆匆而即,匆匆而离; 它注定是一个历史文化远胜于现代商业的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