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之行 |
[游记]南京之行 |
2007-07-16 live.com |
南京之行 出差到南京,在度过了难得的无所事事的两天后,兴冲冲地踏上归程,没想到去机场又遇晚点,将要面对四个钟头的等待。第一次在旅途中提起笔来,录下此行的见闻和心得。 雨中的中山陵。 在确定第二日无事后,就决定去中山陵拜谒这位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伟人。一早起来后空阴霾,雨时大时小,想到在这样的天气下,去静谧的陵园可能会有别样的体会,所以就毫不迟疑地出发了。随着的士司机狐疑的神情,车行曲折起来,进入了紫金山脚下的陵园大道,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撑起淅淅沥沥的雨巷,让心情沉静肃穆。没想到下车后见到不少同样雨中不言弃的游客,心中很是感慨。 站在“博爱”坊前,此是整个陵墓主体建筑中轴线的起始,形体上与古代牌坊并无二致,只是更加厚重与简洁。沿着平缓的步道向前是卫士室,再前即是碑亭,巨大的墓碑因为过于沉重而在运送的途中沉入江中,这是另为开凿起运的一块。由谭延闿书写的碑文朴实有力,仿佛中山先生的一生。这时的雨更大了,游客多在亭中避雨,而我却想独享这一段“形单影只”的自由,思想仿佛也更加地“天马行空”起来。踏上通往祭堂的台阶,风从两侧的林间刮来,雨也更猛了,但天空却不再阴霾而清朗了许多。好几次,伞几乎翻掉,身上也差不多湿透了,而思想却渐渐自由起来。并未真正确实地想到什么,只是有涤荡后的清澈与空灵。 终于来到了祭堂前的平台。廖廖的游人静穆地进入大厅内,中央是先生的坐像,十二根石柱与头顶的青天白日的星辉相应,四下是青黑的石壁,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纲领”。绕到先去的坐像后,穿过两道铜门便进入墓室。穹顶上装饰的星辉罩着先生的卧像—通体由汉白玉雕成的原比例遗体,脚下簇拥着怒放的梅花,平趟在饰有莲花的须弥座上,体态清瞿而神情凝重,深遂的眼窝中仿佛有无限的遗憾。 瞻仰完先生的遗容,重又回到堂前的平台,回望来路,才体会到孙先生为向要在身前即为自己选好了这一处安息之地。背负青山,而面临平川,天地开阔,林木葱茏。随着巨大台阶下到“博爱”坊前,天空亦渐渐放晴游人也雀跃起来,他们为风停雨住兴奋时,却不知身旁这个孤单的人正是因了这场雨而享受了这难得的轻松与惬意。 “游览”中山陵的游客,多是老人和小孩,或是纯为“到此一游”的游客。而正该读史的年青人却少之又少。对于我们这一代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而言,求学时是不屑读史的,如今人到而立之年,欲读史却已不知史为何物了——因为“戏说”、“大话”、“外传”而只好对历史“笑看风云谈”了。 我是没有资格论史的,但南京恰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城市,故有此感慨。近代历史是决定中国的现实,甚至还会影响中国未来的一段不可回避的历史。为什么媒体只看到“清宫秘史”、“奇人轶事”之类,民众需要娱乐,但并不是玩弄。可以淡漠与忘却的决不应是“历史”,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 望着祭堂门楣上的“民族、民生、民权”,从记忆里搜索着“三民主义”的注释,再看看堂内四壁的“建国纲领”,文笔浅显易懂,甚至略显粗疏,从没有像这一刻这样清晰的了解孙先生的良苦用心,希望用最粗浅的文字表达他的主张,教化积贫积弱的民众。同时你也会在“建国纲领”中发现孙先生悲剧结局的原因—对“民族”“民权”解释的宽泛与对“民生”措施的“细致”,甚至“细致”得如儿戏一般。不可否认,孙先生是一个富有激情的浪漫的革命先驱。正是因为他的浪漫与激情吸引了一批务实的追求者如黄兴、宋教人等等,也正是因他的浪漫与激情,宿命般地将革命断送在了另一务实的投机主义者袁世凯之手。悲剧由此注定。 秦淮河 这里就是烟花十里的秦淮河吗?对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典建筑心怀向往与崇敬的人来讲,失望到差不多可以讶然失笑了。 混浊的河水两岸是连绵起伏的“仿古建筑”,拙劣的形制与恶俗的灯光让人叹为观止。乌衣巷口再也没有“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致了。河中的铁壳船咣当作响,河沿的石栏上坐着成串的游人,难道这就是“船楫相倾,游人如织”吗?看到这些不禁想到了我曾去过的另外一个曾被誉为“旅行者之城”的地方—丽江。 多年以前因了工作的关系可以去丽江一住差不多半年,从炎夏到寒冬。曾经可以日复一日地在午后和黄昏独自一人在古城的石板路上游荡,面对的都是居民们友善和蔼的笑容——其时丽江大地震过去不到一年,许多人家的门头还帖着白纸写就的春联。除了主要街巷有不多的几家外地人的小店,四方街上的商铺还是以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干杂、药材、皮货店居多。每日可以看见他们生活在画境中一般,自己仿佛也融入其间,每晚都去溪边要一壶无所谓好无所谓次的绿茶,独坐到月上枝头,待溪水漫过五彩石才肯回到新城的酒店。在听过了宣科老人指挥的老人们演奏的纳西古乐后,在参观了白沙壁画与东巴文字后,你会觉得这里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尤其是我们所谓的现代文明。随着春节的临近,游人渐渐多了,我也渐渐懒得去古城,后来因工作的完结而离开。再后来,听去丽江旅游的朋友讲过,他们在“古城客栈”吃“披萨”,在溪边喝咖啡,并向我展示在四方街购买的手工粗劣的“布农铃”与“画盘”时,我知道我那年离去的不仅仅是丽江古城,而是那一片如画境般美妙却再也回不去的心灵栖所。 对于秦淮河曾有的曼妙多情我是不曾怀疑的,因为她只存在于古人曼妙多情的诗辞歌赋与如锦画图中。或是我们急切的心情,根本就无法消受那份“声声漫”中的婉转凄切之美。只是觉得我们追求“文明”的脚步已不经意间将文明踏得粉碎。 |
转自:http://liyi1972.spaces.live.com/blog/cns!cee42c36505ee324!106.entry2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