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昆明筇竹寺简介 |
[游记]昆明筇竹寺简介 |
2008-06-27 sina.com.cn |
昆明筇竹寺 昆明筇竹寺,在昆明的名胜古迹中,环境比较幽静的要算距城 走进昆明筇竹寺山门,见有松柏四棵,左右分植,约系明代遗物,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门上题额为“西来胜迹”,并且悬挂有对联一副: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 这座有名的元代丛林古刹,据说在它建寺前,还流传着一段神话般的传说。相传在唐朝贞观年间,有鄯阐侯高光和他的弟弟高智,在昆明太华山下的滇池之滨打猎,突然发现一头奇异的犀牛,兄弟两个紧紧追赶,到了玉案山上,犀牛竟然不见,只看到几个相貌古怪的和尚坐在地上,走到近处一看,这些和尚又不知去向,只留下筇竹几根插在地里,使尽力气怎么也拔不出来,第二天便长成了绿竹漪漪的筇竹林,高氏兄弟便在这里修建寺庙,并取名“筇竹寺”。这段神话显然是为了使寺庙富于神密的色彩而虚构的,但是通过查考文献,高氏为侯是在大理国时期的事,所以寺庙的兴建应相当于宋代。明朝崇祯年间,徐霞客来这里游览时,见到寺后修竹茂密,苍翠欲滴,寺以竹名,大概是这里秀竹娟娟丛生的原故。 1254年到中原游学,历时25年,拜过当时的四大名师,“最后登班集之堂,嗣坛主之法,其学大备”,深受元世祖的赏识,赐名洪镜,国人称为“雄辩法师”,约在公元1280年前后回到昆明,在玉案寺(即筇竹寺)用民族语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始倡禅宗”成为云南禅宗的鼻祖。雄辩死后,他的弟子昆阳人玄坚,继承衣钵,在筇竹寺作住持,受到元武宗颁赐《大藏经》一部;延韦占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从遥远的大都发来了一道圣旨,敕封玄坚为“头和尚”,允许寺庙可以拥有许多土地、人口、马匹、商店、当铺以及澡堂等,并要求军民官员保护这座寺庙,由于得到这一“圣旨”的保护,内地佛学在边疆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发展,当然也反映出14世纪初叶世俗地主与僧侣地主在经济上相互勾结,残酷剥削人民的社会状况。这道圣旨曾用汉文、蒙文刻在石碑的两面,嵌于筇竹寺大殿进门偏左的墙壁间,这就是有名的《筇竹寺白话碑》,也称“圣旨碑”。从碑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昆明叫“鸭池城子”,和《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到达省会,名雅歧”同系一个意思;碑末用“龙儿年四月二十二日,大有时分写来”,可以看出仍用属相纪年。从“鸭池城子”、“大都”、“龙儿年”等,反映了蒙、汉语言的交融;从“地双”反映了汉、白语言同时互用,因为“双”是大理国的面积单位。这块碑不仅告诉我们当时云南与全国各地共同联系而发展的经济文化的有关事件,而且还作为原始史料,补充和印证史书的记载,对研究云南十三四世纪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宗教等,均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所以解放以后便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昆明筇竹寺到了明代,曾在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被火烧毁,二十年便开始纠工重修,一直修到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才告竣工。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朝派驻云南的太监钱能,在这里开了“千日道场”,筇竹寺的规模因此更加扩大,筇竹寺成为昆明的大庙和重要名胜区。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8年),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来到昆明,在这里受到了地方人士金公趾、严似祖等的盛情接待。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总督蔡毓荣、巡抚王继文又加修茸,筇竹寺殿宇大体保持明代的规模和风格。以后年久失修,殿宇逐渐倾塌,历经维修,渐复旧观。特别是光绪九年至十六年(公元1883-1890年),历时7年的大修最为重要.因为工匠是请技艺水平较高的四川隆昌帮,建筑、雕塑及彩绘等工程都非常精致,驰名全国的五百罗汉,就是这次塑造的。在这次修建中,还补刊了昆明书法家钱南园在寺里书题的楹联旧句: 赐驻即前因,地拥花宫,劫历百千万亿;竹生含佛性,尘空梵境,欢合人鬼龙天。 这副对联,在咸丰年间由于战争关系,毁掉了上联,这次修建昆明筇竹寺庙宇,访到了钱氏后裔钱寿彭,能继家学,便请他根据后支的字体摹仿书写了前支,并且补刻配对,现在挂在昆明筇竹寺中,只消仔细观看,仍可看出是两人所书。 解放以后,云南省市林园主管部门,又不断拨款修缮,培修房舍及殿宇,平治道路,滋养花木,使现存昆明筇竹寺寺庙建筑,既保存了元明风格,又为之焕然一新。 昆明筇竹寺随山势的起伏建筑寺庙,殿宇布局严谨,共分四层,逐级上升,由二殿门进去,中间是一个大院,种有梨树、梅树、山茶、杜鹃、玉兰、粉团等花木,四时都有鲜花开放,从这里人们能领略到昆明永远是春天。再往里走,就是“大雄宝殿”,除正中供奉的佛像,左右还有泥塑的罗汉6排,每排3层,每个罗汉像高1米多,这就是人们所称道的“筇竹寺五百罗汉”,但还必须加上大殿对面两厢“梵音阁”及“天台来阁”的罗汉塑像,方足五百之数。这组被誉为“东方雕塑宝库中的明珠”的大型泥塑群雕,是四川雕塑名手黎广修,接受筇竹寺住持梦佛和尚的邀请,带着两个徒弟和一个哑巴,来到昆明,从光绪九年到十六年,七易寒暑,呕心沥血,精雕细塑,不断创新而创作成的。这些塑像,与清代一般神像的塑造方法迥然不同,它摆脱了通常佛寺中造像的固定模式,通过宗教题材,把握艺术情节发展的高峰,突出所要创作对象人物的典型性格,用大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具有强烈个性的形象,雕塑的虽然是佛教“不生不灭”达到“真人”的阿罗汉,但实际上表现了人性的特点和生活的特点,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感情。筇竹寺塑像并非千人一面,无一雷同,而是形形色色,各具神态:有的像怒目金刚,有的系慈眉菩萨;有赤脚行者,有袒腹弥陀;有的像在倾耳谛听,有的像在互相谈心;也有俯首沉思的比丘,又有欣然相顾的尊者,一一罗列其间,如话,如诉,如聆听,如莞尔,如有所思,如拟所作,形象各异,神情不同,人内观赏,像处在活人群中。据说当时为了使五百罗汉的塑像,能体现不同的性格,每逢省城的“街子”天,黎氏师徒四人,一清早就要赶到昆明来,仔细观察市场上各种人的性格、神态、表情、衣著及装饰,作为雕塑创作的素材,回去以后便进行艺术加工,使每个塑像的衣衫绉褶,潇洒飘逸,神情肤色,悉本天然,笑貌愁纹,纤毫不苟,不仅生动朴实,神态逼真,而且形象栩栩如生,画面清新明快,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无不惟妙惟肖,确实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写照,历来人们都认为“筇竹寺的罗汉是人的气味多,神的气味少”。从艺术技巧上来看,雕塑是把国画工笔画的纤细线条和水墨画的风格,结合雕塑表现手法,冶为一炉,形成独特的风格,使中外游览人士,无不叹为观止。为此朱筱园用苏东坡《吴道子画罗汉诗》韵写有《古风》一首: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5108401009xji.html664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