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明孝陵游记 |
[游记]南京明孝陵游记 |
2008-05-01 bokee.com |
分类:默认栏目 2008.4.2722:21作者:李洋老师 | 评论:0 | 阅读:0 其实我是不擅长写景写旅游日记的,很大程度是因为自己也已经很久没有走出自己生活着的这个圈子了,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再回家,偶尔再去趟市中心的商业区。记忆里那些旅游的经过也早就模糊不清。所以我犹豫了很久很久,还是决定写写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的风景。明孝陵,那个埋葬了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寝,那一座王朝的侧影。 距今最近一次踏进那片幽深的土地已经是一年多前了。我还记得那是我们清晨登顶紫金山,在下山的途中路过那一抹红墙围成的巨大的陵墓。那里似乎散发着一股神气的力量,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走进去看看,去看看这个葬着明太祖朱元璋的神秘土地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那时候梅花山的梅花开得正艳,所以更多慕名前来的游客更愿意把他们的足迹留在那一片片红白粉相间的幽香之中。相比之下明孝陵的游客很少很少,但这正是我希望的,因为人少,所以我更容易感受到这里散发出的沧桑历史的气息。 踏上孝陵甬道,道旁古柏森森,它们应该在这里站了很多年吧。我抬头看了看树顶,偶尔有灰喜鹊飞过,阳光从枝条的缝隙中投射下来,班驳地映在脚下的青石板上。我一步一步地走着,追随着历史的足迹,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个曾经兴盛的王朝。 前方是碑殿,竖着“治隆唐宋”的御碑。相传这是康熙亲手书写的,也是这位清朝皇帝对三百多年前明朝皇帝的丰功伟绩的认可。在御碑两侧,靠着乾隆帝的题碑。御碑往后还倒着康熙帝的两块卧碑。碑身虽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已经变得残破,修补的痕迹也依稀可见,可是碑上的文字还是很清晰。我没有驻足研读那碑上究竟刻了些什么,但我似乎可以大概想象出当年康乾两位皇帝乘着春风南游金陵的舒心和惬意。 再往里走,穿过碑殿,就能看见十几根石柱的柱基。这里想必曾经崛起过一座伟大的宫殿吧,只是事过境迁,当年由这些柱基共同托起的大殿已经荡然无存。我也只能站在这里仰望天空,想象着这里曾经的宏伟。四周的残垣断壁仿佛也在告诉我说这里曾经的雕梁画柱是多么的辉煌。 沿着路就走进了享殿。(其实这各个殿的名称在没有导游陪同的情况下我也根本弄不清楚,只有靠查资料来获得。)在这里可以买到一些旅游纪念品,但我相信没有游客会花钱去购买一幅朱元璋的画像挂在家里的。而且在这种历史气息浓厚的地方办一个小小的商铺实在是个不怎么样的做法。不知道现在这里怎么样了。 继续向前,穿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就是孝陵的方城明楼。这是一座巨大的建筑,象征了一代帝王至上的权威。走到近前我清楚地看到了建造方城的石材上斑班驳驳的痕迹。这应该是经历了六百年风雨飘摇留下的痕迹吧。方城没有因为这些痕迹而显得残旧,反而因为它们而更加宏伟。当年的工匠们正是把这些砖石一块一块地垒起来,才最终筑成了我面前的这座建筑。而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也正是由一个一个兴衰的王朝经过一代一代的更替,最终屹立在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即使曾经的那些王朝存在着种种破旧和不堪,但是是它们让这个民族更加多彩和丰富。历史总是引人思考。 方城下是一条隧道。顺着台阶走下去,看着一旁的墙壁上隐隐渗出的水珠,一股阴冷的感觉涌上来。难道这就是隧道的作用,让人真切地感觉到一种陵墓的肃穆?于是我加快步子走出隧道,道口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透着帝王那种不可侵犯的威严。我知道在这石壁后面那个突起的山丘就是所谓的“宝顶”,宝顶下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地宫。顺着石阶可以爬上宝顶,虽然所有人都告诉我说那上面什么都没有,但我还是决议上去看一看,至少,在朱元璋的头顶上走一遭。 确实,那上面除了几棵并不高大的树木就只有野草了,踏着小路绕着宝顶转了一圈,一无所获。我不知道我脚下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且事实上也没有人知道。因为种种原因考古学家并没有发掘明孝陵的地宫。虽然好奇可我还是更愿意让朱元璋和他的皇后安安稳稳地长眠在这底下,不被世俗的喧嚣所打扰。 走下宝顶,爬上方城明楼,我看见自己刚才走过的路。青石板铺成的甬道,道旁参天的古木,树枝间飞起的鸟儿,和班驳却动人的阳光,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畅然。游人还是不多,清清冷冷的,而远处的梅花山上仍是一片春日的祥和景象。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不爱来巡游这些古迹,或许是历史这东西太高深了,不如那些直观的美丽来的快活。朱元璋贵为一朝开国天子,他死后都城却被儿子迁去了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她作为中国首都的漫长岁月;而朱元璋的这个宏伟陵墓,也在六百多年后迎来了为数不多的游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只是在游览过梅花山后顺便来走走看看。不知道这个草莽出身的天子会不会感到失落和悲哀呢?明朝气数已尽,这座陵墓也隐在钟山的幽幽苍柏间,静静观望着历史的风尘。 不过,不管怎么样每年的春去冬来之际,结伴来梅花山踏春赏梅南京人还是很多的,像我这样来明孝陵走走看看的人也是有的,更重要的是也有很多人为明孝陵写过游记。现在的明孝陵与梅花山,一桥之隔,二丘相对,一边是梅花怒放,欢声笑语;一边是古柏苍劲,鸟语啾啾,也可算是相映成趣了。 你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引用该篇文章:http://heming07.bokee.com/viewdiary.184182136.html
|
转自:http://heming07.bokee.com/viewdiary.184182136.html4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