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南京游记(之十二明孝陵)

[游记]南京游记(之十二明孝陵)

2008-06-10    edu.cn

作 者: [uid]Yongfang[/uid]
标 题: 南京游记(之十二 明孝陵)
时 间: Thu Mar 13 14:43:16 2008
点 击: 27

明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
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世界遗产目录》委员会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
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
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
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
式营建的。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
,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
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
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
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
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
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
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
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孝陵殿、大石桥等。

2003 年,为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修。应该说文物维修是为了
保护这一珍贵的文物,是造福于文物。但明孝陵的修复并没有很好的做到“修旧如旧”,
大量采用新的材料使明孝陵新旧掺杂,使修复后的明孝陵的历史沧桑感大打折扣。当然,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会体会到的。

整个游玩明孝陵,一般从明孝陵的正式入口处下马坊(位于卫岗东坡的南京农业大学对面
)出发,西行约500米是孝陵大金门。从下马坊到大金门之间,原有长达1100多米的神道,
目前这段神道的历史原貌尚未恢复。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1.JPG

【 明孝陵 地图 】

大金门为明孝陵的总大门,是一座三门券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大金门为后来明清皇陵大红
门的典范。由于 600 多年来的历史洗刷,大金门顶部的琉璃瓦全部不存,墙体上的红漆皮
也全部脱落,一幅饱经沧桑的风貌。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2.JPG

【 大金门 旧图 】

由于近几十年来大金门附近种了许多树,到盛夏时,大金门几乎被植物包围,等冬季树木
都枯了,再来看大金门。冬日里低矮光线让墙体的受光均匀,墙体的颜色也更鲜艳。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3.JPG

【 四方城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

过了大金门是四方城,四方城即为明孝陵碑亭,是孝陵地下宫城的象征性城楼。为一座正
方形建筑,四面各有一券门,据载原有重檐歇山式屋顶,现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
有立于龟肤座上的石碑一块,那就是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
神功圣德碑”了,碑文由朱棣亲撰,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里的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
戎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推翻元朝,开创了大明基业。他深知,创业难,守业亦难,因
此,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他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
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
十五年(1392)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明东陵就是
朱标的墓)。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是不二人选,可惜他在10年前就死了,这样朱标次
子朱允文就成为首选。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文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而
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是个不错的人选。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
可能性时,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
,皇上无忧矣。”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立朱允文为皇太孙。朱允炆继位登基后,一反朱元
璋分封藩王的政策,而锐意削藩,目标直指燕王。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以“清君侧”
为名举兵起事,史称“靖难之役”。4年后,从金川门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的颇
像其父朱元璋,他南征安南,五入漠北,迁都北京,编修 《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
,性情暴戾, 制造了几起血腥大案,如瓜蔓抄、诛十族、后宫惨案等,“革除之际,倒行
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四方城略北过御河桥是平坦开阔的孝陵神道,神道依山势蜿蜒分为两段。第一段是东西向
,现名石象路,沿途依次排列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两蹲
两立,共12对。第二段南北向,分列石柱一对,武将和文臣各两对。神道造像厚重简朴,
整体宏大,局部精细,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4.JPG

【 孝陵神道第一段 石狮 】

神道两旁的树叶非常茂盛,这些神道上的石雕几乎没有被光线完整照射的可能。在下午偏
夕阳的时候,光线透过树木照射在石像,有种神秘苍老的感觉。
神道将以前历代帝陵前的笔直神道改成一个弯曲的形状,颇出人意料,有关神道弯曲的种
种推测更是此起彼伏。负责这项考古工作的贺云翱教授从航拍地图找到灵感,认为明孝陵
的平面布局像北斗七星,“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腿,恐把山
河一脚穿”,这首诗篇出自朱元璋之手,贺教授结合该诗的气贯长虹思想与朱元璋君临天
下,拥有四海雄心,认为明孝陵的布局隐含了朱元璋对天象的崇仰:“下马坊”、“大金
门”、“望柱”、“星门”、“五龙桥”、“享殿”、“宝城”分别构成了北斗七星的“
勺头”、“勺身”和“勺柄”。看来朱元璋深信“魂归北斗”,他死后仍想乘坐“北斗”
这一“天帝之车”关照大明江山。这是个颇有趣的推断。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处于东西向神道和南北向神道之间的望柱(又称华表),以往帝王陵
墓的华表都是处于神道之始;朱标的明东陵紧靠孝陵的东边(对东陵太子墓的探测在明孝
陵探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而最终确认在2001年2月,在明孝陵之后),与孝陵公用一条神
道,首开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制度。

循神道绕过梅花山(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过棂星门遗址就进
入孝陵的主体部分——陵寝建筑——依次排列在中轴线的陵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
和宝顶。

陵门又称文武坊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是陵寝的第一道门,门额上书“明孝陵”三
字。现在所见的碑殿,是清代晚期恢复时建立。殿中竖有石碑五块,中间一块镌刻有康熙
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谒孝陵时所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

孝陵殿又称享殿,是陵宫内最重要的祭享殿堂。在原享殿的殿基上保存有大型柱础56个,
由此可以推想当年享殿的宏大规模。现有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
小得多。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5.JPG

【 明孝陵享殿遗址 2003年修复前 】

明孝陵大修之前,享殿台基上的石雕全部都是散乱的,由于明孝陵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成
为了战场,浓密的炮火将柱栏石雕砸的七零八落,所以明孝陵享
殿遗址上几乎没有一处完整的石雕,经过很多年,浓密的植物又将享殿台基包围,形成了
这种特殊的风貌。享殿遗址还留下了很多散落的石栏上的望柱石雕,这种龙凤加云纹的雕
饰风格被作为明清皇家建筑的标准延续了下去,北京故宫里的望柱石雕也是如此;还有那
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台基和四角上石螭,与远处飘飘的白云似乎相映成趣。最历史沧桑
感的,就是在这里了。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6.JPG

【 享殿遗址的凤纹望柱石雕 】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7.JPG

【 享殿遗址的石螭 】

享殿后是一片纵深百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
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桥北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大
建筑,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
,其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8.JPG

【 明孝陵方城明楼遗址 】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9.JPG

【 明孝陵明楼甬道 】

通往一代帝王的安息之处-宝顶。
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
中山植物园,北面就是一代帝王的安息之处-宝顶,又称宝城。

方城明楼有一条阴暗潮湿但很高大的长甬道,可以通往宝顶,由于长年渗水,建筑物中的
黏和剂-石灰与糯米汁被水渗带了下来,形成很多钟乳石,人们穿过这黑暗神秘的甬道,
通向一片光明。夏日的雨后,明楼甬道内非常湿润,靠近出口的墙壁反射着外面植物的颜
色,形成了一片泛绿的奇异色彩。

宝顶之上,树木参天,其下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宝城由一道绵延1100多米的
高墙围合而成,平面呈不规则圆形,直径约325米至400米。宝城墙体厚重而坚实,它依自
然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代城砖垒筑,墙厚1米余,高6至7米不等,气势宏伟。
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在中国帝陵建筑史上,明孝陵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它继承了前朝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
,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平面呈“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并一直规范着此
后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筑体制。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10.JPG

【 北京 明十三陵 】

在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并以
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于 2003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
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
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
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喜欢的历史人物王安石据说也埋在这明孝陵附近。

王安石家族在临川立业不深,其父王益一生为官,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携家带口,四处漂泊
。当他在江宁任上病逝并葬于牛首山之后,王家似乎已经把金陵当作了他们的最后归宿。
王安石母亲、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一个接一个,金陵成了他们葬身安息之地。然而
,尽管王氏家族皆葬身钟山、牛首山,金陵似乎并不在意他们,这里的帝王将相太多,一
代名丞兼文豪的王安石在金陵显得很渺小,渺小得钟山只有座所谓的王安石故居,渺小得
时人去参观明孝陵中山陵时几乎很少人知道王安石也葬在钟山附近;今天的南京文物保护
部门也没怎么把他放在眼里。

http://bbs.nju.edu.cn/file/NanJing/mxl11.JPG

【 明孝陵右方 王安石故居 】

王安石退居金陵时,他想用金陵钟山的灵秀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但是,事实上他发现不能
。如同今天的南京对王安石的漠视一样,王安石还活着的时候就知道金陵其实不是他的真
正的灵魂安息之所,真正的安息之地在临川,在母亲的金溪吴家。王安石少年时代在临川
与舅家金溪度过了他最快乐的时光,那里给他一种与漂泊完全不同的大家族的稳定与和谐
,那是一个让人心灵澄静无虑的地方。

一自君家把酒杯,六年波浪与尘埃。不知乌石冈边路,至老相寻得几回。(《过外弟饮》

乌塘渺妙绿平堤,堤上行人各有携,试问春风何处好,辛夷如雪柘冈西。(《乌塘》)

万事纷纷祗偶然,老来容易得新年。柘冈西路花如雪,回首春风最可怜。 (《柘冈》)

显然,常年漂泊的王安石到老才清楚地意识到,尽管父母兄弟皆葬身在金陵,而真正能让
自己灵魂安息的,是柘冈,是临川。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每个流浪的灵魂最
终都需要一个栖息的家园,这个地方不会是其他地方,就是你童年嬉戏玩耍的故乡。

正所谓:少壮须游历,告老要还乡。钟山凄风雨,何处王临川?

转自:http://bbs.nju.edu.cn/blogcon?userid=Yongfang&file=1205390596652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