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明孝陵游记 |
[游记]明孝陵游记 |
2008-06-27 sina.com.cn |
闲话少说,我们出门即坐计程车,直奔孝陵。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我未访孝陵之前,已经两次看过朱元璋的子孙们的陵墓——明十三陵。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十三位葬在北京昌平,景帝因为英宗复辟而被夺了帝位无法入葬皇家陵区,建元帝(朱允文)因被其叔父朱棣夺位而下落不明没有陵寝外,再就是这位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当时定都南京,所以死后葬于南京,称为孝陵。孝陵的形制为前方后圆,为明清两朝皇家陵寝之典范,所以孝陵应该颇值得一看。相传朱元璋生前担心自己的陵寝被盗,为掩人耳目,遗诏命其出殡的那天,从南京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车马仪仗完全相同,就是要让世人弄不明白他究竟葬于何处,以免地下沉睡的帝王酣梦受到打扰。 可究竟没法掩饰,明孝陵就位于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东面为孙中山的陵,南面是梅花山,东吴君主孙权的陵。一座钟山,引来帝王将相的如此垂青,纷纷选它做自己的万年之地,必有它的道理。果然,我进入陵区,顿觉满眼苍翠,神清气爽。满山松柏森森,遮荫蔽日,清风过处,松涛阵阵,在这里竟丝毫没有炎炎夏日的酷热难耐,只觉清凉幽静,怪不得朱元璋要在这里选陵址。 明清帝王陵寝是富丽堂皇,威严气派的,且看它的布局:远远地未到陵区就有下马坊,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都得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天子九五之尊的威仪,接着是长长的神道,也就是通向帝陵的路,路旁相对排列的十二对石兽,还有文臣武将的石像。十三陵的神道都很笔直,唯朱元璋的神道拐了个弯。害得我们为了寻找门票上印的神道石像生,在陵区里找了好久,打听了几个人才辗转找到。听说是因为孝陵南面300米处是孙权的陵,神道如果要取直,须得将孙权的陵迁走,朱元璋就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为我守门吧”,于是将自己的神道拐弯向北,绕过了孙权的安息之处。 我在想,朱元璋说这话时该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负,堂堂三国时代的君主,也曾叱咤风云,三分天下的英雄竟落得为他守门的地步!估计朱元璋自以为功高盖世,藐视天下群雄,人家只是个好汉,自己贵为帝王,真可谓洋洋自得。后来康熙手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置于孝陵,意思是说他的功劳超过了唐宗宋祖,但我想康熙即使要仰慕和颂扬朱元璋,也不一定就想把他夸得如此了得,他之所以这样说,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谋略,为汉族的皇帝歌功颂德,以减少满清入主中原后尖锐的民族矛盾,笼络汉族地主而已。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功绩不一定就超得过康熙,然而康熙的胸襟却比他宽厚得多也谦逊得多。朱元璋应该算是明朝最有成就的皇帝,从卑微困苦的社会最底层做起,坚忍不拔,直至号令三军,深挖洞,广积粮,改朝换代,成就一番帝业,的确了不起。称帝后又以铁碗手段剪除一切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因素,把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发展到了顶峰,可也就是这辉煌的峰顶令我心生厌恶!我讨厌朱元璋那阴骛的眼神,这样的眼神里有的是对权力的贪婪,对功臣的杀戮,对民众的禁锢和对文化的摧残,封建的中国,盛极而衰已是为时不远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05590601009fed.html3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