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寻常游记:南京明孝陵(08.2.29)

[游记]寻常游记:南京明孝陵(08.2.29)

2008-06-27    hexun.com

寻常游记:南京明孝陵(08.2.29) [原创 2008-03-22 20:26:54]

续写南京游。

第三站:明孝陵。

说起明代皇陵,人们一般想到的是北京的十三陵。其实,明朝十六帝,皇陵共18座,分布在北京、江苏、湖北、安徽等省市。

江苏南京的明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寝,位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明朝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

北京有14座,包括十三陵和景帝陵。十三陵不赘述,简单说两句景帝陵。明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安徽凤阳的中都皇陵,朱元璋的父母的陵寝;

(以上2张图片自网上下载)

安徽盯眙县的祖陵,朱元璋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的衣冠冢。

(以上2张图片自网上下载)

历史说完了,开始说俺的游玩经历。

我最早游玩的是明显陵,在湖北钟祥,呵呵,大概是1993年春天去的,班级春游。可惜,那时候小,不懂得欣赏。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感谢对我影响至深的高中时代的语文老师方老师,一个充满爱心的、对文学文化对中学教育有思想的好老师。

回归正题,明孝陵。

忍不住再唠叨几句题外话。

朱元璋,这个当过和尚、平民造反起家的皇帝,这个因为当时明月几本调侃式的史书而让人们把视线从清史上转移出来的王朝帝国的开国者,他会把自己的陵墓修成什么样?

据我蹭听的导游介绍,朱元璋到底是否葬在这里,还是个迷:据说,朱元璋死后出葬时,各城门全都打开,均有一副灵柩送出,到底哪一个灵柩中真正藏有朱元璋的尸体,这个就不知道了。

但不管怎样,还是开国皇帝的陵墓啊,他的共患难享富贵同生共死的皇后葬在这里。明孝陵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

在游览明孝陵的过程中,作为一个普通游览者,我发现了很明显的几处风格,迥异北京十三陵。在后面的帖子里,我会慢慢道来。

史料记载: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孝陵殿、大石桥等。

明孝陵景区挺大,我游荡半下午,好像还有不少地方没有走到。只好一遍写贴一遍回忆,留了下次有机会再去。

走进景区,先入眼帘的,居然是梅花山。看着漫山的梅花,我当时那个懊悔啊——去什么古林公园啊?!顺着左侧路一直往前走,就进入了陵区。在岔路口,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史上堪称最具特色的明孝陵的神道。

这里要说我感觉的明孝陵第一个不同之处:绕梅花山,神道居然分两条道!(后来知道是北斗七星状)

右边一条道,列守瑞兽,而后达内陵享殿。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

比较起北京十三陵,这里神道很窄。

左边一条道,是翁仲路神道。折向北,有华表(望柱)一对在前,之后列守巨大的石像四对,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神道的尽头处再向北18米是棂星门遗址,而后折到孝陵正门:

华表(望柱)顶置圆柱形冠,柱身满雕云龙纹,改变拉唐宋以来望柱顶置莲花形冠的风格,具有艺术上的创新意义。

石刻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

历经数百年风吹日晒,有所毁损,但面部表情和衣服、配饰、佩剑的纹理依然清晰可见。

这武将看起来是不是依然威风凛凛?

棂星门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现仅存柱基和抱鼓石,其他是新修复建的,从石质上很容易辨识。

回来查资料,才知道,明孝陵的平面布局不同于以往的直线设计,而是由巫师占星而定,其状仿北斗七星星座。先东西向,又转南北向,再向东,最后又正南北达陵前的内陵享殿。

另外,资料记载:

明孝陵神道石刻在宋的基础上增加了獬豸和骆驼,但没有虎、羊和瑞禽。排列顺序为:华表、石狮、獬豸、骆驼、大象、麒麟、翼马、文武侍臣等,其中所有瑞兽都是一对站一对跪卧,石刻总数达34件之多,规模和前朝相比小了许多,但体量比前朝的石刻大得多,唐宋时的外国使臣及宋帝陵的守陵将军、宫人、内侍等都没有出现。

由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是御河桥,桥南向,原为五孔,已改为三孔。御河桥之后好像就是下马坊。

下马坊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

不知为什么没有照片,遗憾一下。因为这里有明孝陵的风水上的第一道地下水道(御河桥)。

这也是我个人感觉到的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的第二个不同:三道地下水系统。

这跟风水有些关系。风水是一门比较深奥的学问,我没有研究过,不敢乱讲,只能转述一些听来的说法。

一般皇陵修建的时候,很看重风水,建龙脉之上,依山傍水。山势上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守护。但据说,明孝陵这里没有大片水系,所以,陵墓设计者在这里修建了引导了三道水系,以环绕陵墓。

这说法是否真实,我未查证。但一路走来,的确在下马坊有第一道桥(御河桥),门口有第二道桥(金水桥),明楼前有第三道桥(升仙桥)。

大门(文武方门)前的第二道桥:金水桥。

从这里,就正式走入了陵墓的主体建筑部分了。

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从景区缩略图上看,入文武方门,东侧分别有东井亭、御厨(宰牲亭),西侧有西井亭、具服殿。这些,目前已经基本看不到了。

往前走,就是图中所说的碑殿,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

这碑殿里有几大看点:

1、驮碑的龟,龟头在前,龟屁股在碑壁后。让人转到后头一看,忍俊不禁啊。

2、两侧的碑文

3、碑基上保存得比较清晰的飞龙纹和云纹、水纹。

龙鳞片层次感还很强。

有的颜色尚未褪尽。

4、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碑文系清宣统年间(1909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的保护明孝陵的告示。其大意为:

鉴于明孝陵内御碑及周围古迹历年破坏、毁损情况严重,端方总督大人下令竖立围栏对其加以保护。游人越栏参观或可能对前述御碑及陵区周围古迹造成损坏之行为,一律禁绝。

这类的告示,在整个明孝陵景区中多次可见。看来,这样不文明参观的行为,不是现代人的专利啊。

过了碑殿,之后进入的就是享殿了。

大约经历了战火,遗址可见的少。东西两侧,原有东配殿、西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

转自:http://zhidaoshixunchang.blog.hexun.com/17804839_d.html575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