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栖霞山游记 |
[游记]栖霞山游记 |
2007-07-25 sina.com.cn |
栖霞山游记 偶居金陵数载,素闻栖霞山和栖霞寺之盛名,一直未谋。前几日小友相聚,说起栖霞山和栖霞寺,兴趣昂然,相约一游。 栖霞寺得名于南朝著名隐士明僧绍之号——“栖霞”。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明僧绍捐其住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又改为“栖霞寺”。唐时改名功德寺、五代十国时改妙因寺,宋代改名为普云寺、栖霞寺、崇报寺、虎穴寺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敕书“栖霞寺”。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重修栖霞寺碑文》,概述栖霞寺1500年历史。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清咸丰年间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重建,为江南首胜。 进大门,拜坐佛,一弯碎石小道,直达明镜湖。湖面积约3000平方米,有净瓶观音,微低慈眉,高举为众生分忧的净瓶。身后是彩虹亭,并有九曲桥与岸相连,造型精巧,此景名“彩虹明镜”。随想起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向前白莲池,因型似半月,又称为月牙池,池周围新增汉白玉石雕刻栏杆,与池水中盛开的睡莲相映成趣。山门外,宽阔的广场,是香客进香还愿所在。香雾氤氤,香火鼎盛。虔诚的游客们进香,上香,求菩萨保佑平安吉祥。 踏上青石台阶,寺门上横嵌“栖霞古寺”四个大字,左右墙上分别镶着“六朝胜迹,千佛名蓝”。入寺门,即见1930年建成的弥勒殿,过弥勒殿,便是金碧辉煌的毗卢殿,重檐九脊,高大雄伟,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脚踏莲花,大慈大悲,苦度众生。释迦牟尼诞生于2500年前的迦毗罗卫国,少年时代,有快乐的宫廷生活。29岁时不顾社稷家庭,毅然步入出家行列,成佛人间。心中有佛,拜佛才灵。如佛前跪拜,心无尘埃,明镜高台。佛主像和弥勒佛塑像均由南京工艺雕刻厂和温州民间艺人雕塑。东西两旁佛龛上供奉木雕二十诸天像,高约2米,精工塑雕,神姿卓越。 拜毕佛主,至藏经楼,院内专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1963年日本赠送的鉴真和尚脱胎塑像,此陈列有鉴真和尚诸多史迹资料。《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立于唐朝上元元年(674年),碑文为唐高宗李治所作,由初唐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其书法师承王羲之,又吸取褚遂良等的笔法,自成一家。通篇用行书挥写,笔划丰润圆劲,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早行书碑刻之一。碑阴有“栖霞”两个大字,相传为唐高宗李治亲题。 楼旁,有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始为木塔,后毁于唐武宗会昌年间。现存之塔系南唐时高越、林仁肇建造。塔用白石砌成,五层八面,高约18米。塔外壁上刻有浮雕,形象姿态生动传神。塔基上刻着释迦牟尼出家修道的故事,依次是托胎、诞生、出游、苦行、坐禅、说法、降魔、涅般。该塔为五级八面密檐式石塔,塔基上浮雕释迦八相图和海石榴、鱼、龙、凤、花卉等图案;塔身刻有高浮雕天王像、普贤骑象图和文殊菩萨像,像上面还刻有“匠人徐知谦”等题名。塔檐下雕飞天、乐天、供养人等像。第二层以上每面都刻两个圆拱形龛,均内雕一酋跏趺坐佛,下有莲花座,上作缨络花绳,共计64尊,雕刻精细,甚为生动。全塔造型典雅秀美,雕刻细腻精湛,装饰华丽,为佛教艺术江南之代表作,于中国古代建筑史有重要的地位。舍利塔右侧佛龛的岩石上,有南唐著名文士徐铉、徐锴两兄弟的题名,他们注解的《说文解字》,流传至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3fdce1220100022p39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