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江苏南通之狼山

[游记]江苏南通之狼山

2007-07-18    txdx.com.cn

黄泥山、马鞍山位于狼山之西,略成东南—西北走向,马鞍山在东,最高峰翠屏峰51.3米,黄泥山在西,最高峰狮子峰30.7米。两山绵延而西,长约1.5公里,逼近大江,南面皆悬崖峭壁,峭壁之下就是浩淼奔流的长江,江面较长江沿线其它诸山而言最为宽阔,为长江观赏江景最佳之山。北面亦多峭壁,且多洞穴,文化遗迹较多。黄泥山、马鞍山两山最近处百米不足,绵连不断似横亘在长江边的长城,从江上看峰峦起伏,婀娜多姿,又似横卧水边的美女。
马鞍山得名于山形似马鞍状,黄泥山得名于山中多黄色土壤。两山皆多起伏的峰峦,皆都有黄泥分布。明代起黄泥山被讹称马鞍山,而马鞍山讹称黄泥山,遂使山名互换,直至1981年地名普查时,方始恢复旧称,各还其原名矣。又以两山地理位置和山形极其相似,又相绵延,故现合称黄马山。
黄泥、马鞍二山在隋时就因隋炀帝征辽在此放马,而为世人发现。入唐后可能一度没于水中。宋时今黄泥山已定名为仙女山,马鞍山已定今名。元时漕运即由此山之西的通济闸入江通行。到明时黄泥山并因山顶建塔而称塔山,且已与大陆相连。
历史上黄马二山古迹众多,至清末约有五洞十庵(斋),八方来游者络绎不绝,也留下了许多吟诵之作。
游览黄马山有三条路线,一从马鞍山最东处伏兔石起,沿山脊经沈寿墓、有有亭、虞楼、梅林春晓、拇迹亭、狮踞亭而至龙爪岩;另一条循北麓山根而行,有双眼石、穿山洞、诸贤洞、大人峰、翠屏石刻至龙爪岩;第三条路线只可以在长江枯水期,由南麓脚踩鹅卵石而行,欣赏江景,沿途有拇迹石、虎啸轩等景点。
黄马二山旧时东北临海西南临江,浩浩荡荡,拍天浴日,“渔舸贾艘出没于波涛吞吐之中,飞凫翔鹤隐现于烟霭苍茫之际,吴岑楚岫,相望咫尺,”景色颇为壮丽。

在伏兔石南有近代制绣大师沈寿的墓。沈寿(1874~1921年),苏州人,原名沈云芝,字雪君,号雪宧,别号“天香阁主人”。1914年8月,应张謇之聘来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任所长。在通期间,她热心教学传艺,悉心培养人才,受到张謇及师生的敬佩,为南通刺绣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州是著名的苏绣之乡,沈寿从小受家人影响,8岁就开始学绣,因天姿聪颖,16岁即小有名气,20岁时嫁与浙江绍兴举人余觉(字兆熊)。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月,余觉临摹家藏古画《八仙上寿图》《无量寿佛》作蓝本,沈云芝亲自绣制,历时三个月完工,由余觉进献宫中作为贺寿之礼。慈禧太后正在为顾绣佛册失窃一事为憾,见所绣寿屏大悦,喜爱不置,赞叹为“绝世神品”,并亲笔书“福”、“寿”两字,分别赐给余觉夫妇。从此,余觉更名为余福,沈云芝更名为沈寿。

1904年11月余沈夫妇两人受清庭委派,去日本考察。回国后,沈任京都绣工科总教习。在任职的六年时间中,她一边为宫廷贵族子女传授剌绣技艺,一边为清政府绣制礼品。同时任国绣审查官,监审各地送验的绣品。
1909年,她绣制意大利皇后像,在意大利世界万国博览会获金奖。意皇亲笔函谢清政府,赞叹中国工艺美术之精湛,并回赠清政府最高级圣母利宝星一枚,并颁赠沈寿贴有皇家徽记的钻石金表一块。
作为苏绣艺术的传人,她在继承民间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独创“散针”和“旋针”两种新针法,并借鉴西洋油画和摄影艺术的光和影的原理,运用到自己的绣艺中,独创了“仿真绣”,形成了独有的风格。她认为“色有定地,色用无定也”,“日美术绣千形万态,但入吾目,无不可入吾针,即无不可入吾绣”。张謇在《题沈绣》一文中说:“沈作翎毛,无不奕奕有神,栩栩欲活。”“若沈绣之开径自行,空前无二,露香且当北面矣。”
沈寿在通八年,积劳成疾,但在患病期间,仍坚持施教。她于病榻之上讲述剌绣要领及一生技艺,由张謇记录整理成《雪宧绣谱》。这是中国第一部刺绣工艺专著。 沈寿去世后,由张謇主持将其安葬于风光秀丽的马鞍山东坡。墓门面东南,横额上书刻着“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汉白玉墓碑的向阳面刻有张謇先生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向阴面刻有沈寿之遗像。

自虞楼沿山脊一路西行,尽是茂林幽树,穿过马鞍峰最高峰翠屏峰,有一处亭阁相连的临江建筑,即为梅林春晓。为八十年代所建,是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建筑群。它临江而立,依山势而建,院内曲径回栏,连接七个亭阁。院内设餐厅、茶室,在此品茗、饮酒、观江听涛,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建成以来,吸引了无数中外人士来游。又以此处江面至宽,梅林又临悬崖直逼长江,是长江之上观赏江景的最佳之处,有人誉之为“天下望江第一楼”。当代著名南通籍画家范曾为“梅林春晓”题写了匾额。赵鹏题写了“梅开梅落林月澹,春去春来晓风酣”的联语,陈云书写。

民国初年张謇在黄马山一带营造“西林”,在黄泥山西的镶山种植大量的梅花,称为“梅垞”(垞Cha意为低矮的小山丘)。他在《西山闲行》一诗中写道:
行山回曲处,山外似山中;
川势纡徐合,林荫窈窕通;
迎人惊石好,劚地有憎穷;
尚拟营梅坞,逍遥养浪翁。
梅花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向来是孤高自赏,不畏权势,圣洁脱俗的象征,“松竹梅”并称岁寒三友,深受人们喜爱,因此,文人雅士都愿通过赏梅咏梅赞梅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张謇在这一带广植梅花,还驯养了一群梅花鹿。张謇建造此梅垞不仅有寄情山水,超然凡尘之意,同时也是为纪念与梅兰芳先生的交游之谊。
张謇一生十分爱梅,留下许多与梅有关的诗文,如“无限含春意,朔风吹未开。不知残雪里,已有暗香来”。这首短短的小诗,也表达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乐观豁达的为人。

在梅垞建成之后张謇经常在此地吟诗会客,休憩,并留下了许多诗文,如“明日复止西山庐,儿来问疾翁作书。书罢还寻梅垞宿,千株隔水新条绿。溪鸟飞来呼且鸣,殷勤相慰忘幽独。” 近年,为了丰富黄马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增加景区的可观赏性,狼山风景区管理处在黄马山种植了大量的梅花,梅林春晓已渐成为一片江上的“香雪海”了。

自有有亭沿山路小径西行,过一小岗即为虞楼。其原址为建于清代的海云庵,后改称慧日庵、卓锡庵。此处极为清幽。如皋人范栻海云庵诗云:“妙香精舍昔寻游,花月相思十五秋,一榻重来扫苔藓,春风春雨听鸣鸠。”后张謇为纪念其恩师翁同龢,于1921年在此建造虞楼。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虞楼曾荒废多年,至2000年,按原状予以修复重建,楼内现陈列有反映翁张之间师友情谊及爱国行为的丰富史料。院门一联文曰: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为书法家魏武所书。

翁同龢(1830~1904年)字声甫,号叔平,晚号松禅老人,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状元,先后为同治,光绪帝师,两任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及刑、工、户部尚书等职,在朝任职达40余年。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政治家,因支持维新运动而遭保守势力迫害,以致革职禁锢,抑郁而终。
张謇(1953~1926年),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赴顺天府乡试获中第二名,结识了翁同龢,知遇颇深。此后张謇参加科举考试屡屡受挫,未曾及第,翁同龢始终对其寄寓关心和同情。光绪十六年(1890年)张謇落第后,翁同龢曾致函张謇说:“窃为国家惜非为诸君惜也”,表达了为国家遗失人才的惋惜之情。
光绪十八年试事中,各主考纷纷觅张謇试卷,以引为弟子,但阴差阳错,因另一人在卷中多次论及朝鲜,被误认为是张謇,而中状元,张謇反而落第。自此试后,张謇尽失功名之想,拟回乡兴办实业,而翁同龢虽有心将张謇罗至门下,但鉴于京城派系之争日趋复杂而同意张謇回乡,并致书江苏学政为之谋崇明瀛洲书院学正一职。

在光绪廿年,即慈禧太后六十寿辰的恩科会试中,张謇迫于父兄的催促借了试具赴试,会试复试顺利通过,殿试又得翁同龢的大力举荐,终于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由于他们两人的政治见解及政治立场一致,他们的师生情谊又得到发展和延续。翁同龢钦佩赏识张謇的才干,他在自已的日记中留下“此君是霸才”的评价,极力予以提携,并希望因此而壮大自己的门户。当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实权在握,势力庞大;以光绪、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因积极推动变法,推行新政迫切需要人才,张謇的入揆,虽官位不大,但却壮大了维新派的力量。但是维新的活动与后党发生了深刻的矛盾,翁同龢最终于变法前夕被以“误国”罪名开缺回籍,交常熟地方官严加看管。
张謇得知后即赶往翁宅,而翁同龢为避免牵连同仁,已闭门治装谢客。后张謇特作《奉送松禅老人归虞山》诗一首:“兰陵旧望汉廷尊,保傅艰危海内论。潜绝孤怀成众谤,去将微罪报殊恩。青山居士初裁服,白发中书未有园。烟水江南好相见,七年前约故应温。”

而后不久,张謇也匆匆告别宦海离京返乡,离开了京城政治斗争的旋涡而返乡。刚到家,便又写了《寄呈松禅老人》诗一首表达共同归隐湖下的志向:“尚湖鱼鸟堪寻侣,大泽龙虾未息机。正可斋心观物变,蒲团饱吃北山薇。”
在翁同龢回常熟后,张謇曾多次前往拜望,并将自己在通开办纱厂及开发地方事业的情况详情告之。翁同龢甚感欣慰,并为大生纱厂的开工书联一副“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

翁同龢去世后,安葬在常熟虞山的白鸽峰下,民国十年(1921年),已近古稀之年的张謇冒着料峭春寒专程前往拜谒翁同龢墓,并写诗记之。他在虞山之巅隔江望见南通五山,遂心生一念,就在马鞍山东岭卓锡庵旧址建造虞楼,以期透过江烟雾霭,看到虞山,作为对恩师永远的纪念。他为虞楼的建成题写了《虞楼匾跋》和“山根拟改丹砂井,江上唯瞻白鸽峰”的对联。他在匾跋文中叙述了建楼的原因和意图,并感叹“悲人海之波潮,感师门之风义,殆不知涕之何从也。”
在以后的日子里,张謇常去虞楼望江,待客,并留下了多篇诗文。其《宿虞楼》写于民国十四年四月十三日,诗云:
为瞻虞墓宿虞楼,
江雾江风一片愁,
看不分明听不得,
月波流过岭东头。

有有亭位于马鞍山东南麓,伏兔石西上方,该亭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九月(公元1774年),由通州人邵可捐资,刘名芳所建。《清五山志》云:该亭“玲珑孑立于石崖上,众石层层若莲花佛座载之出,四山罗列于前,一水横流其下,而海墺江屯云树烟柳映带回环,寺钟田鼓牧笛樵歌声音叶答,坐此宜雨宜晴宜月宜雪,榜以《有有》,盖取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有仙有龙义也”。后刘名芳又借壁题诗一首
十笏方亭列五峰,云光岚气翠重重,
吐吞江海吟将尽,坐臣烟霞兴未慵,
柳岸钓船春尽笛,花村樵担夕阳钟,
不高山与不深水,上有神仙下有龙。
有有亭的命名,不仅是因此地风光绝佳,可看江观塔,更是因为狼山有神仙,长江有龙,即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故有此亭名。该亭建成后,引得四方文人前来此地观景吟诗。清安徽宣城王一楷在《题有有亭》一诗中写道:“孤亭悬绝壁,秀起一峰间,寥阔天为盖,指撑柱借山。” 张謇于1918年作《古有有亭榜铭》:“山不必仙而名,水不必龙而灵。胡为而取刘之铭?顾亦既有之而名之灵之矣,何妨卿言佳而佳如卿。岭松亭亭,溪流渟渟,姑亭焉以适吾情。”张謇又为有有亭题对联一副,以佛理引发“有有亭”的新义,其联云:有有何有,未必非有;无无亦无,焉得谓无。现匾为张晏所题,联为魏武书。

进入黄马山东大门,穿过小桥,沿石径左转前行数十步,便可见一巨石横亘于前。此石高约数米,顶呈斜坡形,当游人站在此石西北方向,选择一最佳角度望过去,它恰像一只葡伏在地的巨大的兔子,似乎随时都准备一跃而起。传说这是一只从月宫中逃出来的玉兔,后被嫦娥仙子点化于此。旧题伏兔石诗谓:

苔藓如毛着背生,天池旧梦自纵横;

夜深江月空江上,隐隐犹闻捣药声。

在伏兔石西侧的岩壁上有一题刻:“西林”,为张謇所书。当年张謇营建“东西双林”,位于军山脚下的东奥山庄,称东林,黄马山内建西山村庐、梅垞、虞楼、我马楼。除此之外,他在黄马山还种植了大片的桃树、梨树、梅树等,俨然一座私家园林,因地处狼山之西,所以称西林。

在伏兔石东南,古有石桥一座,名曰彩虹桥。据清刻《南通州五山全志》记载:因清以前,狼山与马鞍山之间无路无桥相通,行人往来必由河坝纡回,“行者病之,每风雨之夕,肩担背负不啻咫尺千里之叹”。后在刘名芳倡议下,建桥一座,从而始得“车马如履平地,山脉泉源自兹一气贯注矣。”虽然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此桥早已不存,但刘名芳及其友为百姓造桥铺路的义举,值得后人推崇。

龙爪园位于黄泥山最西端。步入大门,沿着桃花夹径的小道漫步前行,左侧为葱茏山崖,右侧有一泓清池,前行数十米,豁然开朗,万里长江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你的面前,触手可及。
园内有听涛轩。此处江面宽阔,水深流急,江边乱石嶙峋。每当风大潮涌,这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而风平浪静之时,则是一幅“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秀美画卷。

黄泥山西麓伸向江中的那条长长的石堤,因象龙爪插入江水之中,扼住江涛,所以称作“龙爪岩”。早些时候,这里只是一段犬牙交错、凹凸不平的嶙峋乱石,其下水流急湍称镶山,即镶于地表之义。张謇所营建的梅垞即在是处。解放后,水利部门为了保护附近的江堤,将此乱石礁改为一段栈桥般的挡浪堤。
站在龙爪岩上回首东望,黄泥山恰似一只斑斓猛虎俯卧于江边,江水拍打着犹如虎口的巨石,发出声声巨响,似虎啸龙吟,蔚为壮观。

在堤的尽头,有一白色灯塔,为近年来新建的太阳能航标灯,为在这黄金水道中航行的船只安全导航。这里风大浪急,游人伫立其间,恍如驾一叶扁舟漂泊于惊涛骇浪之中。
在太阳能航标灯的东侧,有一旧式灯塔及一组蓝色叶片,那是我国第一座风力发电航标灯,虽然年代久远,不能正常运作,却也是南通历史上的一个骄傲。
这一带三面环水,一面临山,视野极为开阔,傍晚时分,可以让人充分领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神韵。

在龙爪岩的北面,为一现代化港口,东面是狼山水厂,又名龙爪水源,内有我国第一座给水技术博物馆。 龙爪亭,是一两层双檐四角的方亭,其东南处有巨石一块,上刻“气吞吴会”四字,道出了此地长江浩荡,气势磅薄的壮观景色。

转自:http://www.txdx.com.cn/viewthread.php?tid=378534&extra=page%03D196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