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盖世的航海家,一位被梁启超称作“海上巨人”的郑和的事迹,大都被浓缩在晋宁县昆阳的郑和公园,像一本巨形的彩色画册,吸引着世人络绎不绝地去观览,去细细地用心灵品读。 我曾几次沿着梧桐树、夹竹桃掩映的郑和路,走近形似一轮半月叫作月山的郑和公园,静静地,用我的视觉,用我的心灵,去读郑和,去读他的故乡人用鲜花和绿树为他创造的清幽美丽的环境。魂归故里,拥有这座月山,拥有一山荡溢着故乡亲情的翠色和清芬之气,郑和,我仿佛看见你在丽日晴空下的笑靥,揣摩到你一生浪迹天涯终有宁静的欣慰。 郑和,你七下西洋,不负使命,从南海到印度洋沿岸,从阿拉伯半岛到非洲东岸,倾毕生精力,遥涉沧溟十万里,游历了六十多个国家,打开了明王朝的眼光,拓展了中华民族的视野;你的壮举比西方的哥仑布、麦哲伦、达伽马早半个世纪,是该名留青史,是该用鲜花和常青之树为你装点不朽的人生。 从北大门走进公园,登上二十四级石阶,就像一本精美的画册向我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5.55米用花岗石雕塑的郑和塑像,神情是那么肃穆,目光是那么坚毅。你看他左手持剑柄,右手握航海图,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指挥着航海。论郑和的眼光,论郑和的气魄,在我的想象中,他就应该是这幅伟岸的形象。 我向公园的深处走去,青藤绿丛迎着我,色彩缤纷的花朵迎着我,把我带进碑林,去读无数中外名士赞扬郑和丰功伟绩的字画。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我就认识了郑和,简单的几句介绍,印象实在浮浅。此刻,时空一下子拉近,仿佛活生生的郑和就在身边。读充满诗情的字画,我这才真正读懂了郑和,读出了他一酬壮志令人敬慕的人生。 踏着依然是绿树花草掩映的小道,我走近昆阳人精心修建的“三宝楼”。步入“郑和纪念馆”,驻足凝视数米长的郑和航海巨画,漫步细读郑和事迹的介绍和陈列着郑和的遗物,更丰富和充实了他在我心中的形象。登上“三宝楼”,恰如登上他当年乘风破浪的巨船,恍若郑和正屹立船头,众将簇拥,带领航行。似远犹近的涛声仿佛在耳边响起,不由得令我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神思羽化的感觉。 昆阳人怀念郑和,纪念郑和,总觉得是慈母般的滇池养育了他,陶冶和启迪了他,让他魂归故里也能眼眺滇池,心依滇池,所以他们把另一楼台叫作“望海楼”。登楼北望,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在这里,你岂止是望尽茫茫滇池,望到春城,冥冥之中仿佛望出云南,望出国门,望到郑和曾亲赴交往的许多国土,望到曾友好相系不同肤色的人群。 又是清幽蜿蜒的林荫道指引,我来到了西坡的马哈只墓。墓前三座石碑,中间的红砂石的一座高1.6米,宽0.93米,是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前,请大学士李至刚为其父在京城撰写碑文带回家乡制作成的。读碑文,我不仅读出了父子情深,更读出了如“出师表”蕴含的郑和出使西洋的决心。寻常的马哈只养育了不寻常的儿子郑和,成了昆阳人和云南人的骄傲,也成了炎黄子孙的骄傲,他理应在这里受到世人的瞻仰。 不用导游,不听别人的介绍,我独自读郑和公园,从月山的北大门读到南大门,掩卷沉思,总觉得一山的树林花草都是清新的文字,都是彩色的图画,在向今人描述着郑和一生的经历。郑和被描述活了,活在月山这片人与自然交融的绿荫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