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庄游记(二) |
[游记]周庄游记(二) |
2007-07-16 dqbk.cn |
(5)逸飞之爱 原先对陈逸飞只有“传闻”,在“逸飞之家”,在一幅又一幅的仕女画面前,我看到陈逸飞的画画天才,不禁触景伤情,整个人变得非常柔弱。为什么人世间,对太美的东西总是过于吝啬。画家的画具还在,手印还在,可是早已物是人非。 白天,我站在一个角度,望着那座“双桥”——永安桥、世德桥的合称,总是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如果没有逸飞,也就没有周庄的今天,或者说逸飞与周庄本来就是浑为一体,在命定的时间,让他们相遇,产生心灵的共振。于是,也在命定的时间,让我浅显的诗情和逸飞的才情相遇。陈逸飞猝然离世时,我相信在人间的最后时刻,周庄曾无数次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周庄——一座水做的古镇,流淌着古典的诗意,对他来说更是一幅鲜活的油画,永不干枯。 陈逸飞喜欢古典的仕女,在他从容不迫的笔下,《长笛手》、《微醺》、《我的邻居》、《浔阳遗韵》、《暇想》、《沉思》等,都是从前的美女盛装出场,以古诗般的清雅韵律出现在眼前热闹活泼的周庄,还有每一个游人心灵深处的梦境。 不由的,我想起《故乡的回忆》。时光回到1984年,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在自己开的画廊为陈逸飞举办个人画展,并从几十幅画作中挑选一幅描摹周庄双桥的油画《故乡的回忆》作为礼品,并把油画赠送给邓小平,给画改名为《双桥》,寓意架起中美人民的友谊之桥,赋予了周庄鲜明的立体感和时代精神。 如今,陈逸飞已离开人世,因为他给周庄留下的烙印太深,周庄人民便以另外一种形式把他“留”下来,建造“逸飞之家”,让无数的游客来访,把“双桥的故事”传播,从中国直到全世界。逸飞与双桥,就像王勃与滕王阁,崔颢与黄鹤楼,是密不可分的,而陈逸飞对周庄文化的真挚情感,也将成为永远的时代烙印。 我静静地回望“逸飞之家”,它安安静静地站在周庄一隅,像一个默然无声的守望者,继续人生的故事。一个人,真正爱上一种事物,永远不是表面的称赞,而是用心中的诗或画,留下不会磨灭的文字。 我赶快和上海的朋友联系,托其给我买一本《逸飞视界》,我要更加深入了解他的故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而在于质量。他走了,却把最美的回忆留了下来。他依然是聪慧的,也只有智者,能这么做,当有一天离开世界,我会留下些什么呢? (6)旗袍的“污点” 周庄四面环水,小镇以河为界,在镇区流出一个“井”字。徜徉在明清的街头,檐下的灯笼、临河的格窗、水上的小舟、岸边的女子,渐渐在我的眼前定格成一幅细腻的画卷。在一家家玲珑别致的店铺浏览,真的想把什么都带走,机会太多可钱不多,在一家旧式旗袍店,脚步终于挪不开了。 这是一家土布店,女老板看上去是一个非常贤淑的人。自家纺纱、自家织布、自家裁缝,订单上,我看到有很多来自香港的单子。想起自己去年在浙北大厦试穿的一件碎花旗袍,终没有购买,留下未遂的心愿。这一次,我不由地心旌摇曳起来,尽管是粗俗的棉布面料,但不想错过了。试穿了几件,效果还是蛮好的。镜子里的女人,几分古韵在身,只是剪着短发有些不配,但虔诚的神情可以稍加弥补。这土布,硬是真硬,穿在身上悉悉索索的,有磨擦感,感觉蛮独特的。人生什么样的经历都要尝试,包括穿一件特别的土布旗袍。 当我回到旅店,拿出来再细细端详时,突然发现胸前有一大块“明黄”,衬在上面显得很脏,可刚才在试穿时好像没有发现啊。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土布店,向女店主禀明情况,费了一翻温敦持久的口舌,尽管她比我更纳闷,但最终还是换给我了。 回到家的第三天,想起这件事,赶紧给她发了短信:旗袍上的脏迹洗掉了吗?回复:谢谢。再回一个短信:希望生意越来越兴隆,祝你平安健康——我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 周庄真是个好地方,这个“换旗袍”小插曲,让我有了一个和周庄人“亲近”的机会,真的很不错啊。 (7)题名诗——瑞明门窗 吸引我走进去的,是一位非常具有亲和力的女主人,年龄与我相仿,穿一身明黄的衣服,让人觉得温暖——我是走了再回头的。 10元钱的“题名诗”,想必每个到过类似景点的人都知道。以前我也碰到过,但从来没有心动。但这一次,不知为什么,许是女主人真诚的微笑吸引了我。 写什么呢?店主人殷勤地帮助参谋:家人的名字啊,夫妻的合名啊等等,都可以写。我犹豫不决,突然想到,给公司写一幅。我说出“瑞明门窗”并交代,让书法家好好把握我的要求,如果不合我意,我就不要。 书法家在脑中稍作盘恒,没有三分钟,就当着我的面把一首诗写在纸上。我探过头:瑞祥如意能才鸿,明远锦绣业峥嵘;门对青山开胜境,窗外霞染地球红。特别是最后两句,意境非常开阔,同时喻指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更让我惊讶的是,一个“霞”字,把自己和公司连在一起,而此时的我,正在为去留举棋不定呢。这份工作投入至深,可它对我的伤害也已深至入骨。当我递出名片,向对方告之,双方不由得连说“巧巧巧”。是不是,我对公司的忠诚也“感动”了这对以卖书法为生的年轻夫妇?我想,这辈子和瑞明肯定是“纠缠不清”的了。“窗外霞染地球红”,对于我来说是多么激情澎湃的一幅画面啊,而我为公司所创造的价值,没有红遍地球,但至少在某一小镇已初露端倪。此时,我的痛苦和快乐交相辉映,灵魂得到了升华。 店老板开始还以为我自家开公司,当我告知后,他们为我的一份忠诚的打工情结所感动,于是再送我四个字“天道酬勤”,让我再一次感慨万千。我想,自己所有的本性,除了执着,就是勤奋了。 周庄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此次经历。我想像这幅书法挂在公司的某一壁墙上,必定是一道最最绚丽的风景。 (8)沈万三的故事 “沈万三”,因为这个名字,周庄的内容便丰富了很多。元朝中叶,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之父沈佑,从湖州南浔迁徙至江苏周庄,因经商而逐步发迹,使贞丰里(周庄的旧名)出现了繁荣景象,形成了南北市河两岸以富安桥为中心的旧集镇。 历经900多年沧桑的砖雕门楼,此时显得非常古朴典雅。走进沈厅,第一次见到这么深进的房子,前后共七厅,分茶厅、松茂厅、大堂楼、后厅等。我想,若换一身古装来就好了,会更加贴近它的结构和内容。我走上连贯有序、曲折绵延、空间多变的“走马楼”,在沈家小姐的闺房长时间的考量、开阔思维:当时她们在琴棋书画的世界,生活也是多姿多彩的吧,不会像想像中那么闭塞,不过,学习的氛围肯定是有所欠缺的。走进大型铜壁画“沈万山的故事”跟前,我终于可以完整地了解,沈万三从出生到经商到发迹再到充军的全过程,原来他和朱无璋之间的纠葛恩怨,是那么的复杂多变——他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却是一个没有防卫之心的商人,一门心思做生意,把周庄从一个小小的村落辟为镇,沈家是有功的。沈万三帮助朱元璋筑了都城,却最终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去了云南,在边陲度过他的残生,想来颇感凄惨。 万事万物都不是恒定不变的,像朱元璋和沈万三,曾经那么好的兄弟,可最后还是结局悲惨,是因为沈家的富吗?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还是因为统治者的思想发生了扭曲而导至畸形? 历史如过眼云烟,但周庄人感激的是沈万三,怀念的是沈万三,传播的还是沈万三。因为沈万三给他们带来一个村庄“富安”的“基因”。而朱元璋,身为一国君主,在这里只能算是沈的“配角”,因为“沈万三的故事”,朱元璋在他的身边便显得有些令人讨厌了,对比反衬之下,更显得沈万三的儒雅与诚信。 我想,如果把沈万三的故事拍成电影或电视,收视率肯定会很高。一代商人没落了,但不影响他永远是一名真正的商人,踏实做生意、毫无心计。后代人更多地提及“沈厅”,更因为这里出现过一个姓沈名万三的成功的商人,并在周庄历史上,成为后人无可逾越的高峰。 (9)青石之魂 靠近双桥的一家篆刻店铺,我又停下脚步,因为发现几位日本学生正在等着篆刻。 秀气的篆刻女工正在给他们介绍价廉物美的石刻,因为是学生,口里钱不多,但是来周庄,又很想把石刻带回日本。当他们成交好之后,我在一旁开始挑选青石。其实,我什么也看不分明,只看到或普通或奇特、或大或小、或薄削或厚实各种各样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原料”。 娴熟的篆刻手艺,在我眼里就好像是一种不可泄露的天机,只用一把小刀,来回划啊刻啊,不过几分钟,一件古典的石刻就在手中变得立体、摇曳生姿。最后,我看到一款两石,上面各骑着一头小型的狮子,活灵活现,好像真的一样。最让人爱不释手的是两块石头的花纹,并构成一只蝴蝶的形状,一下子让我的目标由茫然到集中。 女刻主边刻边对我说:给你刻的精致些,刚才日本人也不懂,我们又都是中国人——看来,我享受到了“地主之宜”。在周庄,国外的游客还是比较多的,一不小心就会照面,尽管是雨天,可还是和一拨又一拨的外国游人面擦肩而过。对于开店的当地人来说,接待外国人已成一道平常的风景,一门日渐自然生巧的功课。 我想到贪玩成性、不思上进的儿,聪慧的外表,可内心越来越荒芜和肤浅。因为忙于工作、学习,对他关心太少。此时,我才知道,和儿子离开已整整一天多了,可是从来没有想他。此时,普通的青石把我们连在一起:“可人”、“许多”,当篆刻的青石在我眼里成型时,我想,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母亲,因为和儿子连在一起,那是用生命铸成的永恒。突然地,我思念起家乡的儿子,他该在上学吧,不知有没有开小差想“游戏”? “青田的石/没有拿来雕刻爱情/而是撰写母子/ 让石头各有各的独立/ 然后合二为一 /形成蝴蝶/高度关联的线条/ 守住今生/守住来世 /简单的石刻/ 满刻云天的幸福……” (10)周庄美食 周庄之行,带回三样地方美食,想来真的很“贪吃”:这些平常的东西,是不是和周庄连在一起,就被赋予了另外一种特别的口味? 理性的我在经过考证的店铺买回“万三糕”、“万三蹄”,在家里和家人分享,还真的很好吃,货真价实。我记起八年前去无锡三国城,带回的地方美食都是坏的——这么一比,越发显得周庄的讨人喜欢了。“万三糕”俗名云片糕,但它比我们小时候吃的精细多了,糯米粉白白糯糯的,佐以白砂糖、花生仁、松子肉、芝麻屑等,制作出芝麻糕、花生糕、薄荷糕、千层糕等20余种系列糕晶,薄如云片、绵软可口,甚觉温暖。 “万三蹄”俗称蹄髈,我亲眼看见它现烧后的囟汁模样,然后装入真空包装袋。带回家稍作加热,撕开包装纸,酱赤饱满,香气蒸腾,食之肥而不腻,酥而不烂。相传沈万三“家有筵席,必有酥蹄”,故得名“万三蹄”。儿子原本不太喜欢吃蹄髈,可是那一天他吃得满口生津,我真后悔没有多带几只回来。 说起“阿婆菜”,突然发现自己是不是受周庄影响之深,把什么都给美化了。阿婆菜缘于春天从油菜田里掐下的菜苔(菜尖),经清水洗濯,晾成微蔫,加盐揉熟至生渍,然后装入小口甏腌制,盖笤叶并以粘泥封口,隔一二月启盖——我买的是真空袋装的。说穿了,“阿婆菜”无非是腌制的咸菜,回到家烧豆腐吃,加上老公的超级手艺,一道平常的菜便有了不平常的表现。其实,自我“懂事”以来,从来不吃咸菜,因为不新鲜,但是“阿婆茶” 在我眼里甚是亲切,居然让我改变了自己多年的习惯,而且那么诚心诚意,把菜吃得一根不剩,引得老公儿子啧啧称奇。他们哪里知道,我是怀着对周庄的感情在吃,不过不可否认,真的好吃。 周庄的美食,浸润着浓浓的水乡风味,焕发出淡淡的乡土文化的气息,而我把最具历史沉淀感的美食带回了家。 |
转自:http://www.dqbk.cn/user1/ruiming/archives/2007/1378.html24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