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的湿地保护区--长湖 长湖湿地保护(沙洋县)基本情况 一、湿地地理位置 长湖湿地位于湖北省中部、地处沙洋县西南,是长江和汉水支流之间的洼地区域,东与潜江积鱼口毗邻,南与荆州市相连,北与西荆河通接,西与后港镇、毛李镇围堤为界。湿地保护区内沙洋县境面积为10.5万亩。 二、湿地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 长湖湿地属温暖的北亚热带中纬度南缘,是我国季风气候较明显的地区,近地层为季风环境所控制,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长湖湿地的基本气候特征。 长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盛行东北季风;夏季气候炎热多雨,多为东南季风或西南季风控制;春秋两季为过渡季节,两季风交替出现。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6.10∝,7月平均气温为 28.9∝, 1月平均气温为3.8 ∝,平时均日照时数1953.8,无霜期长,一般为269天以上,本地区具有光能充足、降水充沛、热量丰富、雨热同季的特点。年辐射总量为440—460kj/cn2,其中4—11月的辐射量占全年的72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1300MM之间, 最大年降水量1550毫米,最大湿度78,最小湿度8,注入长湖的支河有15条,总长484.4公里。 土壤条件 本地区主要土壤型有水稻土和潮土,在湖滩地有小面积的草甸土分布。水稻土是现代沼泽土经过自然演化和围垦,在长期水耕熟化过程中发育起来的。 水文条件 长湖水面广阔,北部延伸至湖北省沙洋县西荆河边缘,南部抵达长江,总面积160km2。区域内地形平坦,自西北略向东南倾斜,地面海拔为24—28m。湖区地面径流主要通过四湖总干渠汇入湖泊,再经过若干涵闸通过长江对湖内水量进行排蓄和调节,长湖因此常年具有调节作用。长湖年平均入湖水量为19.6×108m3,其水位的涨落变化主要取决于四湖流域降水与上游地区的来水,年平均最大水位变幅为24.0—26.5m,因江湖隔断,长湖水位变化趋向平缓,一般年份的水位差在2m左右,严重洪涝年份,水位差会超过3m。 长湖地势低洼,每年5月为江水上涨期,大部分地面高程低于江河水位,其中5—8月大部分地面径流不能自排入江。江河涨水时期,恰逢流域雨季,常伴有大暴雨出现,而且,降水强度大、范围广、过程长、经常外洪内涝,是长江中游地区名副其实的“水袋子”。 不同部门曾多次对长湖水体进行过检测,结果表明,长湖水感官性状良好,湖水清澈,无明显污染;一般化学性状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低,总体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二类标准。近年来,长湖水受流域上游的污染,各项污染指数呈上升趋势,水质状况不断恶化,在一些船舶定居点以及水产养殖区,水质污染较为明显。 野生动植物资源 湿地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16科、303属、472种,浮游植物280种,水生高等植物158种。其中有国家Ⅰ类保护植物水杉,Ⅱ类保护植物银杏、翠柏、马蹄参、青檀、半枫荷、野大豆、八角莲、紫荆、银钟花等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动物有698种,其中鸟类资源133种、两栖类动物6种、爬行类隶属2目7科12种、兽类隶属6目7科13种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477种、鱼类57种。其中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鵰、白肩鵰、大鸨、黑麂、中华鲟、白鲟、胭脂鱼、鳗鲡等11种被列为国家Ⅰ类保护野生动物;白额雁、大天鹅、小天鹅、白琵鹭、鸳鸯、鸢、松雀鹰、大风鵟、红脚隼、斑头雁、短耳鴞、草鴞、虎纹蛙、獐等14种被列为国家Ⅱ类保护鸟类;此外还有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0多种。 三、湿地性质 长湖是湖北省的最大通江湖泊,也是目前生态系统保存较好水质唯一整体达到二类标准的大型淡水湖泊。其水域面积10.5万亩,具备生活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