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这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对周庄的评价。周庄,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和夫人林徽因女士几经游说才得已完好保存的古民宅建筑。对于周庄,神往已久,但却一直无缘走近。 金秋十月,去上海开会,会后有一天自由活动时间,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摩天的大厦,拥挤的街道,还有那如织的人流,喧嚣热闹自不必说,但这些都不是我喜爱的,每次来上海出差,办完了事情就会逃似地离开这座城市。这次散会后,北京来的王秀提出“夜游周庄”的建议,夜游周庄?这正合我胃口!我们山东来开会的四个人无一例外地都响应,于是我们一行五人(三女两男)晚饭后乘上了去青浦的汽车,开始了去周庄的旅程。 上车后乘务员告诉我们说:“这可是去青浦的最后一趟车了,到青浦后估计青浦至周庄的车不一定有了”。听了这话大家顿觉扫兴。车上有人提议说:“你们可以到青浦后雇一辆的士去周庄,到时候我给讲讲价,花一百元钱司机就会拉你们去的”。 到了青浦,那人果然给找了一辆的士,我们五个人挤上车就往周庄出发了。我们的车是超载的,遇上交警岗哨的时候,有一位男士下车步行,等过了岗哨我们再停下等他上车。 就这样,等我们一路辗转到了周庄的时候,已经是夜里九点半多了,卖票的早已下班。据说白天进周庄要花六十元的门票(包括几个景点的门票),但这是晚上,开车的师傅就这么一直把车开进了周庄的新街区,穿过灯火通明,街道宽敞的新街区,我们下了车悄悄地溜进了古镇周庄。 (二) 我来了,周庄。我在心里轻轻地说,心底有一种欣喜慢慢地升腾起来,小桥流水,白墙黑瓦,亭台楼阁,远处还有一座宝塔稳稳地矗立在河边,因为是晚上,一切都安静幽雅,只有檐下一溜的红灯笼随风轻摇着,正是我想象中的周庄。 我们一行五人一字儿排开行走在古镇河道边上的石板路上,我们仿佛是一下子穿越了时空,陡然地从一个现代化的上海来到了了明清时代的周庄。环顾四周,古朴民居取代了高楼大厦,悠长小巷取代了繁华街市,小桥流水取代了车水马龙,到处一片宁静,月光如水。在这月色里,让你感觉到一种静谧。在这样的地方,没有了霓虹闪耀,没有了人流如织,没有了热闹喧嚣。 河岸上只有少数几个人,也许是准备夜宿周庄的游人在临河的店铺里用餐、喝茶;或是坐在小桥的石栏上,一边观赏着水乡夜色,一边聊着闲话。街道上行走的人极少,很少的几盏街灯,灯光也是昏暗的,有一家卖工艺品的小店还开着门,我们走了过去买了几把带有周庄图案的丝扇准备回去送给朋友。 夜色深沉,一弯月儿挂在高空,月光倾斜下来,余辉洒在地面上,民居上,拱桥上、小河上,河面上闪着粼粼的光……,所有的一切很幽谧;秋风很轻柔,凉凉地拂过面庞,我们的脚步拍打着石板路面,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河岸的水墙门里透出柔和的灯光,盈盈碧水摇晃着夜泊的小船,千年古镇拽着时光的衣襟,仿佛不让时光溜走……。 我们走过豪华恢弘的沈厅,走过精致典雅的张厅,古老的大门紧闭着。物是人非,今日的豪宅里再也没有贵客盈门,再也没有杯觥交错,唯有一栋栋豪宅门前的大红灯笼,执著地飘过了岁月的汪洋,不倦地向时光诉说着这些江南巨富们曾经的显赫与辉煌。 富于变化的周庄的小河,宽窄弯直,极尽妩媚。她伴随着我们,始终伸展她柔软的身子,我们沿着河岸徜徉在如水的月色里,心静如水。 来到河边临水的廊棚下的竹椅上坐定,想必夏天坐在这儿乘凉的话,是再惬意不过了。我们到竹椅上一坐,店里的老板娘立即送上了一杯纯香的“阿婆茶”,清爽的晚风中,轻轻地呷一口茶水,一份浓浓的古镇情怀已渗入肺腑。在这个平和宁静的夜晚,所有尘俗的繁杂、世事的纷扰,都不再困扰我心灵的家园,此时此刻,清爽的晚风吹去了我的疲惫,心灵在纯朴水乡的自然律动中,感受到了令人惊悸的美丽。 河边的这家小饭店,店面还算干净,酒菜也不算贵,老板娘推荐的菜自然是万三蹄膀,昂刺鱼、阿婆菜等,我们三位女士只顾欣赏美景,可是那两位男士酒兴甚浓,一定要喝酒赏月,他们点了菜,要了酒,我们只得到店里面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喝酒。 这时有一对唱曲子夫妻凑上来,要我们点曲子,我们点了《二泉映月》,曲子拉得勉强入耳,夫拉妻唱了一段《梁祝》,唱词是地方方言,我们听不懂。看上去这是一对极朴实的中年夫妇,妻子是典型的劳动妇女,健壮的身体,红红的脸膛,想必是白天劳作,晚上出来唱曲赚点收入贴补家用的。他们自顾自地唱下去,此时店家早已将菜一样样端了上来,看看时间,已是十点多了,于是我们赶紧给了那唱曲子的夫妇一些钱让他们离去。我们几个边吃边聊,颇有点儿遥想古人把酒临风,吟诗作对,喜气洋洋的感觉。 吃着喝着,不觉已是子夜,两位男士已经有些微醉,我们看河对面卖工艺品的小店开始关门打烊,也不好意思继续坐在这儿神侃瞎聊了,只好起身告别店家。深夜,风有些凉,此时大家也有些困倦了,刚进周庄时曾有一家客栈老板给过我们一张名片,我们去敲响了客栈的门,老板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轻纱般的月色笼罩着周庄,也笼罩着湖边的这家小小的客栈,我躺在床上,静静地想象着周庄的明天,想象着那个清爽而灿烂的水乡之晨,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三) 早上六点钟,我第一个醒来,推窗一望,太阳已从对面的民居后面露出了半个脸,晨光落在湖面上像洒下了一层碎金子,金光闪闪。湖边那绿油油的垂柳在晨风中摇曳,再往南一看,那民居,那石栏、那拱桥、那廊房、那庭院,还有那河里停泊的小船,在晨辉里静静地侯在那里,一切都像是影视画面中的慢镜头……,由近及远,再由远而近。一切美景退去了昨夜的朦胧的面纱,明明白白,尽在眼前。我慌忙喊同行的那两位女士起床,找出相机,喊店家开门。 河岸边,拱桥上,已经有三三两两的游人,他们大多也是和我们一样,是昨夜住宿周庄的旅游者。有几位游人在对着各种景物拍照,有的穿着满身是口袋的衣服,一看就知道是摄影方面的专业人士,我们走上前去看他们取景的角度。 我们站在流传世界的“天元地方”的双桥上面,桥下的河水静静地流淌着,桥身与投影在河里倒影构成一把非常漂亮的钥匙,长方形的桥孔与圆桥相接,构成的是一把钥匙在开着一把锁的写意水墨画。要真正感受和领会这打开心结的钥匙桥与天圆地方的禅机,只有在这静谧的黎明时分,安详地坐在那石阶上时,你才可以真切地用你的眼睛,用你的心灵感受到双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和文化意蕴的。 古镇的居民开始用木柴生火做饭。炊烟在小河的上空也开始弥漫开来,袅袅的炊烟给静寂的古镇增添了几分诗一般的意境。小街上的铺面也一间接一间地开始打开。在小河边的石阶上,看见有几个洗衣的女子,有的站在石阶上搓揉着衣服,偶尔有捣衣声透过河边绿树的倒影在小河的上空响起。 就这样,安睡了一夜的古镇在晨曦中渐渐苏醒了过来,开始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四) 我们拍照回来,两位昨晚喝醉的男士才起床。我们吃过早点,这时游人已经渐渐多了起来,两位男士对对拍照没多大兴趣,他们提议坐游船玩玩,于是我们五个人花了八十块钱,抢占了一条小船。 “只可惜船上划船的不是船娘!”两位男士嘟囔着说。 但是,出乎我们预料的是,给我们划船的船伯是一个热情,活泼的人,他用自豪的口气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周庄的故事。悠然地坐在小船上,听着船伯的故事,徜徉在绵延的河上,两岸古色古香的民居、青翠欲滴的垂柳,古朴茶馆酒楼,岸上的游人等尽收眼底。 后面追上来了一条小船,划船的是一位皮肤微黑的大娘,她上穿白底蓝花的粗布中式偏大襟的褂子,蓝布裤子,她边摇橹边唱起了民间小调,清脆的歌声在我们上空盘旋,如果我们不去看她那饱经风霜的面容,听那清脆优美的声音,真的会误认为是一位少女在唱。虽然我们听不懂她在唱些什么,但从她亲切、真诚的笑容可以看出她很开心。 “生活原本应该这样,快乐的人永远年轻!” 我们在夸赞这位年纪大的船娘的时候,我们船上的船伯也开了腔,原来他的嗓音特别的宏亮,船伯唱了几曲歌儿后,又让我们几个轮流着划船拍照,可我刚离开座位,走向船头,小船就像喝醉了酒似的左右倾斜起来,吓得我大叫,在船伯的指导下,好歹保持好了小船的平衡,别人抓拍了几张照片。我们三位女士都轮流着做了一回船娘。我们余兴未尽,但是时间到了,小船靠了岸,我们依依不舍地与船伯道别。 (五) 上岸后,我们在街边的小店里给家人和朋友购买纪念品,我看有当场在葫芦上做烫画的画师,就选了一个葫芦让画师给烫上了“有志者,事竟成”送给儿子,又买了一个镜框镶上一幅画有双桥的画送给老公,给自己的手机上配了一个香袋。 当我们再次走过昨天晚上走过的那些小街时,游人已很多,摩肩接踵,喧嚣非凡,其热闹程度不亚于南京路,街边小店里,叫卖、论价声音响成一片,汇聚成了喧嚣的噪音,不断地刺激着我的耳膜。当我们返回到周庄的新街区时,看到宽阔的马路两边布满了饭店、银行、网吧,酒吧;路边上停放着汽车、摩托车、人力三轮车;市场上有卖鱼的、卖虾的、卖菜的。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有徒然又返回到尘世间的感觉。 当我们乘上回程的汽车时,感觉仿佛作了一场梦,我们是穿越时空,梦游了一次世外桃源,昨晚今晨那月色中的周庄,那晨曦中的周庄,宛若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了。 2003/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