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周庄游记及赏析 |
[游记]周庄游记及赏析 |
2008-06-27 sina.com.cn |
走在周庄的街头,波光粼粼的水巷,小船轻摇,般娘们用她们软软的吴侬语唱着吴侬小调,虽听不懂,却仍陶醉其中,不觉感叹: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撑篙的老大妈唱着歌慢悠悠地将船划了过来, 黝黑的面庞,纯朴的面容,她竟然在给自己唱歌听,抑或是在唱给穿上的客人听,但是她的脸上满是笑容,经过我的面前,而那歌一直没有停止下来,就在她的嘴边,我还能感觉到她的江南小调的歌韵,一刹那,我的心中涌起感动, 当老人背离我的身影,蓦然我发觉早已沉浸在浓浓的水乡之中,放佛脚上被施了魔法般,漫步其中,久久不能平静。望着周身的一景一物,感觉这古朴的风韵,置身其中,绝对是一种幸福的滋味。身旁的伙伴们一直不住在感叹,我也随着她的感叹在心中暗暗叫好。这样的古镇,在中国,还有哪里有?这样的风韵定然是无处可寻了吧。 步步向前,偶尔从周身的导游口中得到些信息,也看了各个牌子上的介绍,对于周庄的一些景点也有了小小的了解。全福晓钟,指归春望,钵亭夕照,蚬江渔唱,南湖秋月,庄田落雁,急水扬帆,东庄积雪乃周庄著名的古八景,随着岁月的变迁,有的陈迹依旧,有的增添了新的光彩;有的却已影踪难觅,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但是我想,景再久远,点再豪华,也没有那种充满浓浓韵味来的真实,来周庄,大抵就是为了他的味菜来的吧,那种古朴自然的味道。 小巷内人丁兴旺,游客、小贩、村民混杂,叫卖声、喧闹声此起彼伏。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日子,偶尔有几个叫卖的小贩走过,于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诱惑,最期待听到的是卖冰棒的叫卖,然而现在,那种单纯的期待早就消失了。在这里,却让我再一次的感受到那种久违的感觉。“白天的周庄是游客的周庄和生意的周庄。”在哪里听到这句话,感觉确实不无道理,不过那些看似全国到处都有的旅游纪念品,到了周庄似乎也多了一份水乡的味道了。 对于周庄的历史,我不是很清楚,也是查过资料的,提到周庄就不得不提沈万三了,沈万三又是何许人也呢?沈万三是元末明初“雄资巨族闻于海内”的大富豪,人将其与昆山顾阿瑛﹑武进倪云林相提并论. 住宅的围墙有几华里长,屋内陈设豪华之极,后来终于招致朱元璋的忌恨,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进入沈厅隐约还能感受到当年的豪华气派.但是,除了沈万三或者三毛,抑或是陈逸飞,其他还是不得而知,到了周庄,就会对于自己的知识浅薄感到羞愧,不过还好,三毛的作品从前是读过的,经过三毛茶楼的时候,还是很有亲切感的,后来回去的时候特意查了相关的资料,八九年,三毛与苏州日报记者到周庄,三毛以“ 难忘”两字,形容她看到周庄的悸动心情。三毛走后,周庄作家张寄寒得知三毛来访,撰写《三毛在周庄》散文;后与三毛联系,九零年六月,三毛曾给张寄寒写过两封信,提到将再访周庄,喝阿婆茶,吃大闸蟹,“ 要在你的故里大街小巷看个够”。然而,三毛却失约了;三个月后,三毛去世。周庄的三毛茶楼是为了纪念三毛而建的,似乎至今前来游玩的客人们都不忘来这里看看。三毛茶楼开设以来,慕名来访者众,其中更多的是怀念三毛的读者。茶楼上下挂满三毛的照片,三毛的生平,她写给张寄寒的信;楼主并悬挂留言簿,供怀念三毛读者留下感言。但在周庄、在茶楼,三毛犹似尚在人间,只是调皮地躲起来,永远让人寻觅,这番景象,又为周庄灌入了一丝丝的文艺气息。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d04c5010006j7.html3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