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常州旅游 2006.4.1613:56作者:★象鼻头★ | 评论:1 | 阅读:0 各位好,提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而要提起他与我们常州有何渊源,知道的朋友也许并不多。东坡先生一生曾11次来到常州,并终老于此。从各种年谱、史籍、志书记载的比较中可以知道,苏东坡自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通判杭州至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三十年中,有据可查的共到过常州十一次。依次是: 1. 熙宁四年(1071),杭州通判任经过常州。 2. 熙宁六年(1073),杭州通判任上,运司差去润州(今镇江)赈饥荒,船经常州,除夕夜野宿郊外。并作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后人评他为不惊动地方官员和百姓,才没有进城,在船上过了一个大年夜。夜泊郊外,守着孤舟,半夜冻醒,彻夜未眠。 3. 熙宁七年(1074),润州回杭州,正月底途经常州,游览了太平禅寺,写下了《常州太平寺观牡丹诗》。并去宜兴,同好友蒋颖叔一起踏勘田地,探单锡(同科进士,爱其贤,将外甥女嫁给了他),盘桓至六月才回杭州。期间作《 钱君倚哀词》(即钱公辅,好友钱济明之父) 。词中由衷慨叹:“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4. 熙宁八年(1075),自杭州赴密州(今山东诸城)任,途经常州。留《和回先生诗跋》中自述:“仆过晋陵,见东老之子偕,道其事,为和此诗”。 5. 元丰二年三月(1079),自徐州赴湖州(今浙江吴兴)任,途经常州。 6. 元丰二年八月(1079),因乌台诗案(因苏才高遭忌,时御史何正臣等四人搜集其诗文谢表语,以为讪谤朝廷,举册以进神宗。后经朝野重臣多方营救,包括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曾上书,及后来屡次贬谪苏轼的章惇也进言,请释其罪,加以神宗深爱其才,故才得于释放出狱,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外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此案牵连数十人,弟弟子由被谪贬为监盐酒税)逮赴汴梁台狱,途经常州。 7. 元丰七年七月至十月(1084),自黄州移汝州途次真州(今仪征),故意绕走常州、阳羡(今宜兴),逗留四个月。买田宜兴,"真为田舍翁",并欣然作贴--- 《楚颂贴》和《陶渊明诗贴》 。 8. 元丰八年正月(1085),在泗州(今扬州),上《乞常州居住表》乞居常州,无讯,再表,诏许。正月廿二日到常州。作《常州贬所进上谢表 》、《菩萨蛮》一词及诗《与孟震同游常州僧舍》、《题太平寺法华院》、《归宜兴留题竹西寺》等多首。 9. 元佑四年(1089)以论事为当权者所恨,恐不见容,连续上章乞外调,七月知杭州,自京赴任,途经常州。 10. 元佑六年(1091)杭州任上被召回京任吏部尚书,途经常州。 11. 建中靖国元年(1101)自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海南)流放地回常,托友人钱济明觅得顾塘桥畔孙氏旧馆(改名藤花旧馆—今延陵西路前北岸85-90号)卒于此处,终老常州。 (注:各谱表和志籍中对这十一次活动的记载不仅各有繁简,甚至有相互矛盾之处,而且有些记载极可能有错误,有些则阙如,这里只列出有根据的十一次,存疑的未列入。) 即使在常州现今许多地方,还都保留有先生当年所踏足之处---藤花馆、天远堂、晚步村、香泉井、东坡书院……。那么今天,就请各位随我追寻着先生的足迹,走近这位一代名人。现在来到的这个景点---东坡公园,便是苏东坡当年弃舟登岸入城之地。东坡园位于市区东部,古运河东去的咽喉要地。整个景区是由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和古运河中的半月岛组成,二岛间由一座明代古桥相连。面积虽然不大,只有4.3公顷,但也别有洞天,古迹众多,是一处文人文化的主题公园和富有江南特色的古典园林。 好了,现在就请各们随我步入东坡园,开始我们的“怀苏”之旅吧。 东坡园大门上的门环与别的建筑上不同,很特别,其形似虎,名曰狴犴,相传是龙的第七个儿子,半亭屋脊两端的卷尾龙头,名叫螭吻,相传是龙的第九个儿子,因为“龙生九子,子子不成龙”,所以它们的地位比龙低下,只有在园林建筑上能看到它们的形象。螭吻大家见得多,它口阔嗓粗,平生好吞,属水性,能克火,装在屋脊两端,既起装饰作用又能灭火消灾。门上的狴犴呢,古人一般用在监狱大门上的,因为它能明辨是非,急公好义,有威慑力,常州人民对东坡先生敬爱有加,1982年修建门庭时,特意以龙子护门,寓意企盼日夜守护先生正气不受奸妄侵扰。 进入洞门,大家请细看,迎面白墙分隔成抑景、洞门作框景、漏窗为借景,并以廊相连,配以松石花木,层次有致。而眼前的这组湖石小品,名曰“三苏苑”。虽只有这方寸之地,但也小中见大,寓意深刻。乍看之下,好似泰山华山缩影。主峰高耸,次峰拱奉,前后错落,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立体图画。而细看的话,这画面不正是东坡“细观烟雨三峰外,都在灵仙一掌间”的真实写照!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处理,力图表现东坡先生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情怀。主峰后的松、梅、竹这“岁寒三友”,与前面的三座湖石想呼应,隐寓着“一门三父子,文章四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想当年,嘉佑二年(公元1507年),时苏东坡年方二十二,欧阳修主持礼部考试,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父子三人名震京师。据说,本来苏东坡《刑赏忠厚论》的文采获得欧阳修的啧啧称赏,本欲擢冠,后疑为其门生曾巩所作,故改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欧阳修对梅圣俞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初始不服气,日久才信服。 穿过洞门,我们前去怀苏庭。顾名思义,这庭中景色是与东坡息息相关,让人有触景而怀苏之情。眼前的这块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则为我们引出了先生爱石的一段佳话。 相传,东坡先生在扬州曾得奇石一块,其纹路皱折如长江风浪,洁白无瑕,遂名“雪浪石”,并将其清供案头盆内,终日观赏,后又将其书斋改名为“雪浪斋”,先生爱石,由此可见一斑。在他定居常州藤花旧馆后,为答谢杭州径山寺长老前来探望之情,曾以诗相赠,落款中署名“雪浪翁苏轼”。为纪念这段佳话,特在洞门对景中置“雪浪石”,人们见物思人,当年东坡先生爱石之情景,如历历在目。庭中的两株玉兰,其花芽似蘸满浓墨的毛笔,支支坚挺,满树玉兰,乍看之下,犹如笔林。“谁信花中原有笔”,“笔笔忽一花”!据传,苏东坡出生的时候,他母亲程氏梦见有位高人送来一枝如椽大笔,加上苏东坡日后果真大手笔:“落笔惊风雨,挥毫压四座”。当朝皇帝宁神宗说:李白有苏轼之才,但无苏轼之学。苏东坡不光是诗词书画全面发展,样样精湛,而且在经学、医学、旅游、美食、养生等方面都有杰出造诣和独到见解。同时,苏东坡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又关心民生,政绩卓著。举个例子,当时外任为龙图阁学士,充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苏轼,请了关注国计民生,尤其留心吴中水利的单锷,分析三州(常州、苏州、湖州)水患的原因,端庄通盘治理的方针和具体办法,写了《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状》上奏皇帝,请求施行。《常州武阳水利书》的作者王铭西说过:“昔单锷作水利书,东坡先生上之朝,请行之,东南之水利以兴。”高尚的人格和非凡的才华,伴同他的终生勤奋,其大名在当时就远播域外---高丽、西夏、契丹。40年前,林语堂出版了用英文写的《苏东坡传》,当时影响就很大,这几年,仅美国每年就有五六篇研究苏东坡的博士论文。今年是中法文化年,《人民日报》曾刊出法国《世界报》系列推介“公元1000年的12位东西方英雄”,其中唯一的中国人是苏东坡。2001年东坡仙逝常州九百年艺术研讨会上,中外学者欢聚一堂,共研“苏学”。其中有台湾大学中文第副教授王保珍女士,美国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东亚语言与文化研究教授暨主任艾朗诺,日本镰仓的老人佐藤房雄先生等多人。前两天,东坡公园还接待过一个韩国大学中文教授团,可见如今,东坡爱好者、崇拜者和研究者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可谓是远扬世界,影响深远。 不知不觉,咱们已经走到了这座东坡塑像前。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元丰四年(1081年),苏轼年四十六,谪居黄州,故人马梦得为他找到数十亩地,地在黄州城东百余步黄冈山下的东坡,后来又得一废园子,在东坡的旁边,修筑了五间草屋,用作躬耕之余临时休憩。堂成于大雪之中,因绘雪于四壁,所以题为东坡草堂,从此苏轼才开始自号东坡居士。(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也是在这里写成的。)先生一生曲折坎坷,灾难不断,他却能在逆境中乐观超脱。亲友们担心他,他却引吭高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流放时,他自宽道:“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东坡先生这种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态度,豪放洒脱的品格,使他度过了生命中一个又一个难关,也昭显他与众不同的忧国爱民,志存高远,独立不迁,仗义直言,不贪不占,正气凛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人品个性。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东坡先生生前博学广记,才华横溢。他的文章、诗词、书画,堪称千古一绝。《宋史·苏轼传》中写道: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曰:“卿前年为何官?”曰:“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曰:“今为何官?” 曰:“臣今待罪翰林学士。” 曰:“何以遽至此?” 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 曰:“非也。” 曰:“岂大臣论荐乎?” 曰:“亦非也。”轼惊曰:“臣虽无状,不敢以他途以进。” 曰:“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撤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东坡晚年遇赦北归,几经周折,终于毅然改变去河南与弟弟子由偕老的打算,决计归老常州,虽出于多种考虑,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常州人对苏东坡有着深厚感情。他因被贬,不少昔日的朋友文人相继疏远,包括现在听起来大家很耳熟的一个名字:沈括。流放海南时,常州人为表示对他的怀念和敬意,托常州府江阴县人葛延之“担簦万里,绝海往见”,千里迢迢把常州文士兵所制的黾冠送给他,祝他健康长寿,东坡先生感慨万分,赋诗答谢。诗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