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者: 谢志浩 2003年10月23--24日;(星期四、星期五) 忙里偷闲,参加"心灵环保与人文关怀:东亚思想传统中的身心关系及其现代意义"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台湾法鼓人文社会学院联合举办。地点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二楼第二会议室。法鼓人文社会学院由圣严法师发愿心创办的。法师提倡人文社会化、社会人文化。 为保留学术的原生态,我把名单列举如下:圣严法师、李亦园先生(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济群、惠敏法师、杨儒宾、李明辉(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蔡铮云(高雄中山大学哲学所教授)、黄俊杰、林月惠(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员)、李淳玲(美国加州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林镇国(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主任)、张崑将(台北医学大学助理教授)、蔡振丰(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魏常海(北大哲学系)、胡军、王博、张学智、楼宇烈、赵敦华、吴志攀(北大副校长)、方立天、焦国成(人大)、钱逊(清华大学,钱穆先生之子)、魏道儒(世界宗教研究所)、李甦平(女,中国社会科学院)、郑家栋(社科院哲学所)、王中江(社科院历史所)张国立(电影演员)、郑万耕(北师大哲学系)。 我是从10月23日下午参加大会的,有些学者的讲演没有听到。此次会议,除了到场发言的代表外,像我这种身份是极少的。正好安心静听。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台湾学人的气象还是有一些的,大陆学人台湾学人一比较,问题就出来了。人格气象促狭、拘束,心灵不飘逸。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我主要是想拜望李亦园先生。2003年12月24日下午李先生主持会议。利用可以自由提问的时间,我向先生提出三个问题:①此次大会的主题关涉到一个文化理念的问题,我注意到北京大学的三位教授在这方面有建树:张岱年、费孝通、季羡林三先生。张先生主张以马克思为中心,以中国传统和西方科技结合,此之谓综合创新;季先生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欠缺具体论证;费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请问对这三家,李先生如何评判?②我把百年中国学术史划分为五代: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为第一代;胡适、陈寅恪、冯友兰为第二代;张岱年、钱钟书、费孝通、金克木为第三代;第四代分为海峡两岸:大陆有王元化、李泽厚(台湾有李亦园先生);大陆陈来、葛剑雄、葛兆光为第五代,请先生给我们介绍一下台湾的代际划分?③李亦园先生曾有著名的论点:中国传统有大传统与小传统。今天,见清华大学钱逊先生就此阐发。我有一个想法,是否还有一个中传统?以之来整合大传统与小传统。 李先生极有学者的风度。因时间关系,可以私下交流。等待北大吴副校长时,我找到李亦园先生,简明阐发了我的思路大概。李先生觉得此问题极有趣。我问先生如何联系,先生给我名片一张,并要我留下地址。 就我所听到的大陆学者的发言,钱逊先生还是最有内容的,惜此人逻辑欠缺,讲出的东西真如怒草杂生,还须我们"园丁"剪裁,甚是有趣。让人感觉钱逊此人很硬,有些真东西。可惜当代中国有真东西的人太少了。许多饭桶混迹其中,真是良莠不齐。 此次会议之最大收获在于重视修心:把心放在一个家中,这个家就是我们精神的后花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