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江苏扬州游记—游扬州园林记——何园—同程旅游博客

[游记]江苏扬州游记—游扬州园林记——何园—同程旅游博客

2007-07-21    17u.com

因为1月2号的上午只安排一个景点,所以过了9点我和今今才动身。19路车坐到“何园”站下,河边宽阔的停车场以及马路对面那排清一色的古建筑让我觉得我的目的地并不远:何园名气大啊,外地的游客一定很多,车子肯定也多;那么多白墙乌瓦看样子才建好没多久的建筑一定是何园的绿叶,可以给游人造成回到过去的错觉。可是往前走了一段,还是没看到疑似“何园”的院落,怕多走冤枉路,我只好请教路人。幸亏留了个心眼,不然,我真的要演一出现代版的南辕北辙了。

这是在回头路上捡到的景色,我所处的位置是“古运河水上游”的码头,可能因为气温低又有点下毛毛雨的缘故吧,河边看不到游船也看不到游人,担心天气会朝着我不希望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也没敢在这里久留,匆匆拍了两张照片就走。

从公交车站到何园是一段不近的路程,看得出这是一条有点历史的老街,名称不大好记:徐凝门街,我注意到大门附近好象没有别的公交车站,难不成别人都是象我这样走那么远的路?这不是吊人胃口吗?在扬州向各地发出的长途车上有关于何园的广告宣传片,称它为“晚清第一园”,并且具体说明了它有哪些第一,比如“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廊”、“天下第一窗”等,感觉有点象善于炒作的华西村,那里也尽是些标榜为“天下第一”的东西。一到何园门口就看到磨砖墙上醒目的“晚清第一园”,不管标准是谁定的,也不问这字是谁题的,先拍下来再说。

何园的主人是清光绪年间归隐扬州的湖北道台何芷舠,听导游介绍,何道台是安徽望江人士,虽然我的户口从安徽已经迁出来十几年了,但在那座有着诸多“第一”的园子里走动时,我还是忍不住要生出自豪感来。因为来到了安徽老乡的宅院,我手里的相机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在那占地14000多平方米的园内,我总共拍了106张照片。有了这些片片,我的何园游记可能就成了我所有游记中文字最简洁的一篇,也许是别人看起来最舒服的一篇,呵呵!“此时无声胜有声”!

从东大门进去,是何园的后花园,在一个圆形的门洞上写有“寄啸山庄”的字样,所以何园又叫寄啸山庄,据说这个名字取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两句“倚南窗以寄傲"、"登东阜以舒啸"。

何园的门号称“天下第一门”,我想可能指是它的门形状多样吧。为了不辜负这“第一”,我觉得还是应该改变惯常的按路线写游记的方式,把何园的门都放到一起,这样就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何园的后花园被它那“天下第一廊”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穿过“寄啸山庄”圆洞门就来到东园,这是以厅堂为中心的一组院落,中间有两座厅,南面的叫“牡丹厅“。我没进去,因为里面游客不少,我没办法拍照,后来才知道我错过的是欣赏晚清时期一件不可多得的砖雕工艺品的机会。

北面的叫“船厅”,正巧有个导游在讲解,不然我又要跟在女儿后面往前赶了,我也因此对这座房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是一座秀丽的假山,长约60余米,在导游解说的时候我正站在上面,所以她讲到哪我就居高临下地拍到哪。“厅似船形,台阶前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北面铺设丹凤朝阳,象征着吉祥、长寿,在船厅正厅两旁柱上有对楹联:‘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

牡丹厅

船厅

假山

原以为“天下第一山”就指的是这座山,因为这山从进了东园就开始垒砌,沿着风火墙一直绵延到西花园,后来才知道何园最著名的假山在它的园中园——片石山房内。从没看过这么一大片连在一起的石头,而且在何园里到处都是皱巴巴的湖石,我觉得还可以再给何园取个别名,就用我送的“石园”吧。嘿嘿!如果我不是个无足轻重的人,也许这个名字有被采纳并流传的一天哦。

记得无锡旅游培训中心的徐主任在上课时曾经说过,导游带团出去不但要熟悉线路还要知道厕所的位置,方便游客寻找,一般景区的洗手间都设在大门和岔道口附近,有明显的标志,如果看到比茶馆还象茶馆的房子,那就是你内急时要找的地方了。徐老师虽然是在开玩笑,但也说明了旅游区的厕所和别处的确实大不一样,因为它们的存在是必要的而且也是不能煞风景的,所以各景区都会想方设法地把厕所也建造得象一处景观,和周围的环境融入一体。何园的厕所就很有特色,船厅旁的假山下有一拱形的山洞,从这里进去,有石阶通到假山上,如果一直往里走,会看到一个狭长的南北胡同,它的尽头就是洗手间。

假山随着墙体往前延伸着,在转弯处的山上有座六角小亭,走过小亭就可以登著名的串楼了。

将整个后花园的主要景点和玉绣楼贯穿起来的是上下两层的复廊,廊是中国园林中最富有可塑性与灵活性的建筑,在园林中不仅有交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有观赏的作用。何园建筑的一大特色就是它的复道回廊,全长430米,形成立体面,起到分离客流的作用。导游介绍说,建于三百年前的何园复道回廊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不知道她的话是不是信口胡说,但站在三岔路口的地方回头看,还真的有身处现代立交桥的感觉。只可惜当时有一个旅游团在,我无法把分别通向读书楼和蝴蝶厅的两条廊同时拍进一张照片里。

西园就是何园的主体,水占据了多半的面积,以水地居中,空间开阔,四面设景,并有石板曲桥延伸至水池中央的水心亭。此亭是为了巧用水面和环园走廊的回声,增强其音响的共鸣效果而建,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夏日招凉”之用,电影《红楼梦》、《毕昇》,电视连续剧《青青河边草》等剧组都曾经在此处取景。

水池北面是一座上下两层的七楹楼房,中间三间稍突,两侧两间稍敛,四角昂翘,就像振翅起舞的蝴蝶,所以被称作“蝴蝶厅”。据说是园主人接待宴请宾客的地方,所以也称“宴厅”。

何园的窗有着“天下第一窗”的美称,在廊的东南两面有很多漏窗,形状各异,有圆形、折扇形、花瓶形、梅朵形、海棠形等,透过它们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色。由于这些漏窗的存在,原本不大的院子层次变深了,花园和住宅之间也形成了相互呼应。

继续往前就到了何园的最西端,在这里矗立着一座高大的不像假山的假山,我站在复廊上层拍它还要把手举得很高,可以想象当年把这一大堆太湖石叠在一起的难度。资料介绍:“峰高约14米,是全园的最高处,有险壁,悬崖,奇峰,幽岩,或如一人,或似一物,或像群猴戏闹,或如雄鹰高踞,底部还有梅花三洞,互相串联,碧水贯注其中,远远望去,显得幽深清冷。”

假山旁是一棵古树,非常伟岸,粗细不等的树枝几乎把头顶的天完全遮掩,枝繁叶茂的夏季,在树荫下找块石头坐着纳凉,应该是件值得向往的惬意之事。我能记住这棵树的名称主要是因为它和一个我不是很喜欢的歌手重名:朴树。我不知道这是那个头发一直遮住半张脸的人的真名还是艺名,但我知道,如果“朴”作为姓氏应该读成piao,奇怪的是从来没听人这么称呼过他。就像盖丽丽的“盖”一直被叫作gai一样,就像那英的“那”一直被读成第四声,正是因为习惯了不把错误当错误,所以才会有李大客座教授的“la”手。呵呵,扯远了,咱接着往前走。

从复廊折向南便到了主人母亲居住的地方“赏月楼”,廊旁铁栏花案上刻有“延年益寿”的字样,我觉得这里最让人叫绝的应该是它的地面。何园设计师的脑汁恐怕也被绞尽 了,不但房屋外形、门窗、假山、树木花草、水池要考虑,就连地面也要弄出不同的花样,真够难为人家的了。船厅周围为了突出船在水中行的效果,地面是用鹅卵石和瓦片铺成鱼鳞和水波纹的形状,而老太太这院的地面则利用鹅卵石颜色的深浅组成了一些吉祥的动植物图案。

“赏月楼”往东又是一个院落,南北两座有复廊串在一起的具有异国风格的双层楼房叫玉绣楼,名字取自院内的两棵树:广玉兰和绣球。因为园主人曾经做过清朝驻法国公使,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所以这里的建筑风格是中西合壁的,不过,西方特色更浓一些,屋内的摆设自然是西化的,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一扇扇巧夺天工的木制百叶门。

不管是主人房还是小姐房,都有明显的禁止拍照警示牌,不知道是考虑镁光灯对家具的破坏还是为了防止搞室内设计的人士抄袭。虽然光线很暗,但如果用了闪光灯,效果会更差,所以我决定就用自然光;我只是个旅游爱好者,拍照是为了留个“到此一游”的纪念,里面的陈设再科学,我也不可能也没财力把自己的家换成那样。给自己找好了拍照的借口,我心安理得但还是偷偷摸摸趁别人不注意举起相机,可我忽略了身旁的女儿,我是在她的责怪和阻拦中拍下玉绣楼内几张照片的。惭愧啊!

主人房

小姐房

客厅

何芷舠就是有钱,他家的玻璃据说是从法国运回来的,当时有“一寸玻璃,一两黄金”的说法;在何园,前面到过的和后面没去的地方都不说,就单看他家佣人住的走马楼,普通人家要建起这么一幢楼房也是件不易的事。感慨归感慨,还是跟个导游听她怎么解说吧。何家的佣人中地位最高的是赵姓奶妈,在她的卧室里有她做针线活的蜡像,墙壁上还挂有一张赵妈女儿的靓照,从气质上根本看不出她是下人,据说这位姑娘在何家的待遇相当于小姐。

走马楼北又是一个小院子,出了八角形院门就是东花园的牡丹厅。我把廊上紧扣的一扇窗户打开,拍下了在别处的冬季很难看到的满眼的绿。拍完照片后,我及时把窗子又恢复原状,我的行为应该算不上有失文明吧?

何园的火巷架构和个园里黄家的差不多,都是细细长长的,如果不是因为在个园拍的照片里有两位老人在,光从画面上还真的不太容易辨认是哪家的呢。火巷又叫备弄,除了有防火的作用,也是平日里下人来回各院走动的通道,所以,何园的火巷就位于主人住的玉绣楼和佣人住的走马楼之间。

回头看看在楼上俯拍的照片,不管是厅还是亭,似乎都有点倾斜,看的时候不由得不歪着脑袋,看来,我的拍摄技术还是大有问题啊!

因为复道回廊的存在,从何家公子学习的读书楼开始到赵妈所在的走马楼,我在何园的各栋建筑物之间穿梭了几个S形,脚还没下到地面过。走马楼再往前就没新路可走,所以,我和女儿也跟着别人从略显陡峭的楼梯下去了。有人曾经撰文说,在何园游览必须要上上下下、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才能全面领略它的妙处,曲折我是做到了,因为在串楼上行走,你不曲折不行啊,可我只上下、高低了一次,也因此错过了许多和楼下景致亲密接触的机会。下一次再去何园,我不但要把那些厅亭摆正了,还要从仰视的角度欣赏著名的串楼,应该是另一番感觉。

走马楼下来往南,是一大片苍翠的竹林,地面上偶尔还能看到竹笋,不少游客在此处驻足拍照,我也凑了下热闹。

这片竹林位于楠木厅的左前方,楠木厅的中堂很有个性,它的画不是出自哪位才子、大家之手,而是天然的风景。

何园有两处楠木厅,这里是清朝时建造的,片石山房里的那一座是明代留下来的,是整个何园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先前我只知道红木家具比较值钱,听导游介绍,好象楠木更胜一筹,具体原因我没听清楚的,还是到网上找一点相关文章看看。下面的文字应该能够说明楠木的名贵了。

附:楠木的文化价值
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棱恩殿,占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直径1.17米、高14.30米的金丝楠木巨柱支承,黄瓦红墙,垂檐庑殿顶,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之一。清康熙时修建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主殿——“澹泊敬诚”殿,也是一座著名的楠木大殿。
楠木的名声在外,民间也深知其贵,《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楠木棺材,有“一千两银子只怕无处买”的记述。在现代,援外的中式园林建筑营造时,美、英、法、德和瑞士等国也指定要用楠木。北京天安门城楼始建于明代,能在数百年风雨中保持完好,历久弥新,除了古代工匠的高超设计和科学施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座城楼在建造时,木质结构全部采用原产于我国湖南、云南等地的珍贵“金丝楠木”。

惊叹了楠木厅那两快硕大无比的玻璃后,我又随着人流往东走,期间看到了何园的南大门,但我没敢出去,因为不知道那里是否有公交车可以坐,在没有导游带路的时候最保险的方法还是沿原路返回。跟着人家左顾右盼地往前走,一直走到一个院落的门口我才仔细看,门上挂着大一大块匾额,上刻四个大字“片石山房”。

没去何园之前,我不知道它的几个“天下第一”,但我却对片石山房有所耳闻,因为培训老师在讲园林的构景时提到过它。片石山房历代叠石“上可蹲,下可居”,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和尚叠石的“人间孤本”,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以绘画理论指导叠石理水。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片石山房的假山被称作“天下第一山”,因年久荒废,仅存假山主峰残石依墙而立,现在看到的据说是89年按照原样全面修复的假山。

片石山房里不仅有假山还有扬州园林中资格最老的建筑——楠木厅,因为我们去的那一天,楠木厅正在整修,好多地方喷的红漆还没完全干,所以,我也就没进去,当然也就不知道有名的“琴棋书画”在哪。不过,片石山房的又一绝——“镜花水月”我倒是看到了,还把水里的“圆月”也拍了下来。

楠木厅东院墙上嵌砖刻“片石山房”四字,为临摹石涛手书放大的。

所谓“琴棋书画”,就是以琴台、棋盘、书法加上窗口美景为画;“镜中花”,是在池塘边上的回廊墙上对着假山镶了一面大镜子来反射出假山的秀丽多姿;“水中月”是在湖面假山中开凿小孔,使之在水面上形成月影,而且随着观赏角度不同,可以领略到月缺月圆的不同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片石山房的“下可居”的确名副其实,从“石涛书屋”指示牌进去,里面的空间很大,如果摆上床几,谁又能说不可居呢?经过书屋往前是一个圆洞门,外面就是东花园的过院了。

何园游览的终点就是起点,这和现实是多么的相似啊!有些时候,绕了一大圈还是会回到最初的起点。轮回吗?不去多想,只求开心过好每一天!

何园里有一个应该最先到的地方,那里有何园游览路线图,还有关于这座“晚清第一园”的文字介绍,我是准备出去时才走到那里。

仔细看了一下鸟瞰图,上面的景点好象都在我的相机里了。于是,心满意足地带着女儿出何园,步行到19路公交车站,上车,下车,吃饭,再上车,下车,到长途汽车西站,1点50分扬州开往江阴的车上,看何园宣传片,回忆在那里度过的一个小时美好时光。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65962.html543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