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游扬州汪氏小苑 |
[游记]游扬州汪氏小苑 |
2007-07-29 |
游扬州汪氏小苑 古人徐凝诗曰“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有两千五百年的文明,有古运河,有杜牧、秦观、郑板桥……在文人骚客眼中,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无疑是座令人向往的城市。我曾游扬州数度,但这次有好友从远方来,我还是欣然陪同再下扬州。 一般人到扬州大凡去瘦西湖、平山堂,这几个地方是扬州人民的骄傲所在,但我总嫌这种地方人多吵杂,所以除第一次去扬州时光顾了一下外以后再也没涉足过。这次我们的目标是汪氏小苑。 车到东圈门,地方上的K 同志已经等在那里。在她的引导下,我们沿着一条石板路缓步向汪氏小苑走去。扬州的路近几年改造了许多,但还是没脱古色古香的味道。就象我们所走的,中间石板平铺,两旁到民居依然是以前的青砖,上面留有青苔,两侧是历尽沧桑的旧门楼或参差高下的马头墙。漫步在这样的道路上,我们仿佛是穿梭在古代和现代的扬州之间。 汪氏小苑是清末徽商汪竹铭购建,民国初年由其长子汪伯平扩建。这座豪华宅第原有前后九进,是扬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旧居。汪氏原籍安徽,避战乱逃难来到扬州,所以建筑布局无一不是徽州做派。住宅横为三路并列,纵为主房三进延伸,前后中轴贯穿,左右两厢对称,体现儒家中庸之道思想。正厅旁厢边廊,堂后寝室耳房,体现尊卑有等、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观念。构屋取奇数组合,体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神秘风水意识。住宅庭院比例均衡,通风采光充足,纵横互联相通,内外分合自如,是扬州大宅门传统格局形式之一。 进得大门,迎面是一福祠(图一)。福祠已遭毁坏,除几块砖(图中色深的)是原装外,其余都是后来烧制补上去的,不过也是修旧如旧。左侧是正屋,正屋的东边是儿子们的领地,西边则是女儿们的闺阁。由于一摄制组为拍秦汉主演的一部电视剧在正堂里搭设了灵堂,我们避晦改从东侧通道参观了其儿子们的居所(图二中右侧)。 汪氏有四个儿子,大儿子的居室独成院落。起首便是大儿子的住处。堂屋里一副对联让我们大感兴趣。导游小姐介绍说,这副对联文革中差点被毁,是当时占据这里的制花厂厂长用毛主席语录覆盖才保护了下来,现在对联原迹和覆盖用的毛主席语录都成了文物。院里有一株琼花,是扬州仅有的两株百年琼花之一,它的神奇之处是开花时仍有香味扑鼻而来。院里的地面是鹅卵石铺就,配有鹤、鹿、松等图样,取意松鹤延年。 沿长长的石板路我们来到小花园(图三)。花园里种着石榴、核桃等树种,意味着子孙团结兴旺发达。园里有口井是汪家的取水处。园的西北角是汪家男人们“水包皮”的地方——三室相连的浴室。中间用来更衣,左边是浴缸,据说这浴缸是正宗的法兰西货品,至今下水尚通,右边是按摩房。 汪氏宅第楼廊相连,雕刻精美,其内部装饰极当时所能。在用品方面除了已提及的浴缸外,在收斋窗户的顶部保留有几块进口彩色玻璃,从外向里看是同普通玻璃,而从里向外看则为透明的五彩玻璃。东路大厅中有一盏铜制吊灯,为德国进口,全手工制作,全世界仅有两盏,另一为英国皇室珍藏。门是移拉式的,道槽用黄铜包嵌。取材珍贵,有汉白玉、金丝楠木、红木、柏木等;在雕刻方面,更是用工之极:木雕、砖雕、石雕与装修、墙面、地面巧妙结合,交相辉映。技法多样,有阴刻、平、浅、深浮雕、单面、双面透雕;题材丰富,有几何图案、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寓意深刻,吉祥如意。 从房屋布局来看,庭园玲珑精巧:厅前屋后辟“可栖”、“小苑春深”、“迎曦”小苑,使住宅小苑揉为一体,曲折多变。文史蕴含深厚:门楣、石额、匾额、楹联包含书法“楷、隶、行、草、篆”,出自名家佳作,用典精巧,耐人寻味,且与小苑内环境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在苑里游荡,当年的铜臭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厚重的文化气息。 在交谈中朋友感叹,扬州的旧街巷和古迹,与其他城市比较,应该说保留得不算少,这得益于扬州经济的相对落后。我深不以为然。相对于欧美,我们够不发达,但文物的保护我们做得并不比人家好。经济的发达应该为文物的保护提供坚强的经济后盾。关键是责任心和使命感啊。 漫步于扬州街头,我对自己说,扬州,我还要来多次。 原发于2004.02.24。经网友指正,此是二稿 |
原始链接:http://www.xici.net/b297920/d19033745.htm |
转自:2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