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从东林书院到无锡国专(上) |
[游记]从东林书院到无锡国专(上) |
2008-05-22 sina.com.cn |
三千年来,无锡文化在历史中蕴育、发展,形成一种开放、多元的模式。无锡的文脉,也由此因缘而来。 2、耕读惠山——田园时代文脉与自然结合的意象 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繁荣历来密不可分。当中国古代文人治国的政治模式成为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政治模式以来,对文化的重视成为中国人的生命信仰。耕读成为农业文明下经济与文化相互依赖的象征,无锡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惠山,城垣在山的东面,山南山北的太湖、芙蓉湖水平如镜,田野宽广;惠山寺幽静出尘;二泉水清泠甘咧引得无数文人学者纷至沓来其中不少人在此读书著述,惠山也渐渐成为文人士子读书讲学的首选。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总是读书不辍,维系着无锡的文脉。 1500多年前的南朝司徒右长史湛挺,在惠山隐居读书,创立历山草堂,是惠山文人的第一个足迹。唐代士大夫李骘,曾在惠山寺苦读三年。唐代诗人,曾任无锡尉的皇甫冉也常在惠山游赏,他写有《无锡惠山寺流泉歌》。写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唐代名相李绅,十五六岁就在惠山读书,一读三十年。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是东林书院创始人理学家杨时的弟子,在惠山筑有锡麓书堂、万卷楼,他藏书抄书,著有现存最早著录版本的书目《遂初堂书目》,是中国版本目录学的大家。明代宰相无锡人邵宝,晚年在惠山建二泉书院、点易台读书讲学。愚公谷园主邹迪光、寄畅园主秦耀,海瑞的老师顾可久等等,都曾在惠山或读书或讲学。清初著名词人顾贞观,在惠山读书,并筑有积书岩,忍草庵的贯华阁先后有杜诏、高跃龙、潘果、陆庆元、顾光旭、孙尔准、杨绍基七人读书其间,个个学有所成。惠山不仅留下了众多的古代士子的遗迹,还有许多文化名人的祠堂,如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祠、理学家二程的老师胡文昭公祠等等,文人学者的祠堂同样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读书明理,忠君爱民。 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田园时代文脉与自然结合的意象,使人感到了无锡文脉的元气鼓荡。从此,无论是私人的书斋、藏书楼,到从事教育的书塾、学宫、书院、祠堂,无锡的文脉因地而昌,因人而盛,昌盛不绝。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05145a010007r5.html3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