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无锡游记:东林书院 |
[游记]无锡游记:东林书院 |
2008-06-25 17u.com |
编导:李星言 摄像:李星言 王文超 明万历二十二年九月,四十四岁的顾宪成,因为在官员选拔问题上坚持原则,自己先被皇帝罢了官,黯然返回故乡无锡。他心情之糟可想而知,旅途中又染上了重病,过了许久才恢复过来。他是无锡张泾镇人,自幼家境十分清贫,但他奋发苦读,时常挑灯至天明。万历四年,顾宪成参加南京乡试,高中解元;万历八年他又考中进士,在北京度过了20几年的官宦生涯,关心世道人心,以天下为己任,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的志向,即使是现在变成了一介草民。 采访: “还是要关心国事 因为顾宪成常在后庭里散步,他的思维渐渐开阔起来。他想,讲学可以传授知识,扶持正论,为国家培养人才,于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幕就此展开。江南一带的学人慕其盛名,纷纷前来求教,不但他在张泾的故居—端居堂变成了讲堂,就连周围客舍和邻居人家都住满了学人,白天书声琅琅,人夜灯火辉煌,一时盛况空前。” 几年之后,太湖岸边又多了一位失意的人,他就是曾任国家监察机关最高官员的高攀龙,谥号宗宪。因为上书痛陈时政,被明神宗赶回了家。借鉴屈原的名句,他在鼋头渚崖壁上留下一首诗:马鞍山上振衣,鼋头渚边濯足,笑杀世人局促,一任闲来闲往。可是,他真的甘心做一个世外高人吗? 采访:“他在隐居的过程当中 尽管流露出很娴熟的心情 但是这娴熟心情的背后 却寄托着他对国家事情的关心 他对民族苦难的关心” “此时,在张泾的顾宪成迫切需要一个固定的讲学场所,将吴地的仁人君子联络在一起,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他们看中了无锡的东林书院。这里曾是北宋学者杨时的讲学之地,杨时是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弟子,他学成返归南方时,程颢说:“吾道南矣”,认为自己的学术思想将从此在南方发扬光大。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联络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以及他的弟弟顾允成一起,对废弃已久的东林书院进行休整,上述八人被称为东林八君子。顾宪成亲自审订了讲学宗旨及会约仪式,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讲学的内容,除四书五经之外,还涉及先秦诸子百家,以及儒、释、道等历代学派思想。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修葺一新的东林书院向天下学子敞开了大门。” 采访:今时只用这种好的学分 思想宣传出来了 对当时社会起到了拨乱反正巨大的推动作用经世致用思想的提出是和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的。明代末年,在阉党把持下的朝政日益腐败,权贵疯狂掠夺土地,矿监税吏横征暴敛有的地方竟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高攀龙指出;“此时民不聊生,大乱即将来临。” 政治形势危机四伏,如同“抱柴于烈火之上”。而当时许多知识分子沉溺于科举功名,把读书当做升官发财、猎取名利的手段,有的则陷入说孔谈玄的空谈之中。 有鉴于此,东林学者强调“实学”、“实用”,触及社会现实,改变政治腐败、人民生活痛苦的境况,使社会和人民收到实际的好处,他们明确规定其学术宗旨为“躬修力践”和“先行后言”。对朝局的败坏,顾宪成十分痛心,他鼓励正直的官员:“即使天下有一分可为,亦不肯放手”,“天下有一分不可为,亦不可放手”。 采访:当有一次发生大水灾以后啊 他们东林党员就联名的签名上信 报告灾情 进行实际的调查 希望开国库救灾民 东林学者把关心民情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万历三十二年,神宗皇帝派遣到无锡的税吏将谋点微利的一个小贩活活打死,还把尸体扔进河里。地方官摄于淫威不敢管。顾宪成闻之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挺身而出,亲自题写诉状上书朝廷,痛斥税吏暴行,最终使江苏巡抚秉公处理了此案。 采访:他们想通过自身努力 使正气弘扬起来 让官吏清廉起来 让朝政兴旺起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学者树立的人格标杆使江南各地的学者书生纷至沓来,人数之多,有时书院里的学舍住满了还不够。书院内不分尊卑,没有门户之见,讲授方式也十分灵活,演讲之余还穿插朗诵诗词以活跃气氛,主讲者随时回答提问,听讲者集体讨论,沟通交流思想。丽泽堂是书院的主要讲习之地,丽之意是“连接”,泽就是水,两泽相连,万物滋益,喻表朋友之间相互切磋。依庸堂在东林的地位好比是研究生院,学者们以脚迹得入依庸堂,为人生一大幸事。万历四十年,顾宪成病逝,高攀龙接任书院山长,曾在这里主持公祭悼念活动。 |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133393.html33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