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苏扬游记太湖鼋头渚(一) |
[游记]苏扬游记太湖鼋头渚(一) |
2008-06-27 sina.com.cn |
苏扬游记——太湖鼋头渚(一) 2007-05-02 11:52:25 大中小 标签:无锡游记太湖鼋头渚 特别申明:博文中大部分照片为本人实拍,凡人物照禁止转载。因包含大量清晰图片,页面打开较慢,请耐心等待。若出现红“×”请刷新。 苏扬游记 太湖鼋头渚 第三站:太湖鼋头渚。 太湖很大,好几个城市都与太湖接壤。我们去的是无锡的太湖,比较出名而且开发得较好,风景秀丽乃风水宝地,这个地方叫鼋(音:元)头渚(官网:http://www.ytz.com.cn/)。鼋头渚为太湖西北岸无锡境内的一个半岛,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状如浮鼋翘首而得名。 恰逢班上同学一起太湖出游,班上几名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组织者将此次出行路线、租车事宜等安排得妥妥当当。三十来个人租了一个大巴,浩浩荡荡杀向太湖。在出行之前一天我查了无锡的天气,被告知有阵雨。出门时发现苏州天气还好,只是有点阴云而已,于是怀着侥幸心理的我一时冲动,除了手上提了一包吃的外肩上还背了个硕大的吉他。谁知天气预报非常难得地准了一次。一到太湖,春雨便淅淅沥沥下了起来,肩上的吉他成了此次出游最大的失败,吉他到最后被雨淋得可以当水瓢,好在吉他质量不错,晒了一天之后原来美妙的音色又重现了,扯远了扯远了。 鼋头渚中的鼋,实际上是一种神兽。据《国语.周语》记载,鼋又名“天鼋”,是轩辕黄帝的始祖。鼋是龙和神龟所生的长子,呈龙头龟身凤爪鹰尾。所以在中国神话传说中,鼋头其实是龙头,鼋不是龟,而是“龟儿子”。可是鼋头渚的门票上就翻译得就更经典了,鼋头渚:Turtle 车开到太湖,一跳下车就感觉不妙,当时那天气简直风雨交加。雨伞撑着很费力,狂风经常把雨伞吹翻了去,让人游兴大减。当时在景区气温最多15度,加之狂风肆虐犹如钢刀刺骨,我就穿着一件单衣外加一马甲,冷得我直呼凉快。忽然发现同行中人更有猛者,穿一清凉短袖T恤,迎风而立照样气度不凡不打半点哆嗦,遂打起精神赶路。 首先要去的是上图左下角的小岛,我们乘游艇过去,在门票里已经包括了游渡的船票。由于湖面风很大,湖水波涛汹涌。 这是一张在游艇上拍摄的照片,照片上一团亮色圆形不是太阳也不是UFO,而是打在镜头上的雨滴,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天气状况确实令人及其不爽,游艇迎风踏浪艰难前行。 坐了大概十几分钟游艇就到了小岛上,这时候风雨更加猖狂。如果说刚才的雨还可以忍受,这样的雨就已经算倾盆了。出了游艇急忙撑伞前行,雨水打在裤腿上,才走了几十米路裤腿全部浸湿。我想这老天还真给面子,越下越来劲了。只能自我安慰道:这真是一次别致的出游经历,记忆终生。 下了船后,迎面而来的就是一望无际的水面,雨中太湖烟波浩淼,峰峦隐现,如此苍茫浩瀚之景令所有人兴奋不已,大家游兴大增,索性将伞甩作一旁,闪光灯此起彼伏。 沿道路一气往上走就到了天街,这条街建设在岛的高处,所以叫天街。街上尽是些商店饭店等落脚之处,没什么好看,加之天雨不绝,我们匆匆走过,没什么印象。 天街附近最有名的就是灵霄宫了。这里面住着的就是玉皇大帝,灵霄宫建筑高约二十米,里面最大的塑像就是玉皇大帝,塑像也有十米高,只玉帝一个塑像就把灵霄宫装满了。在玉帝周围拥坐着几十尊塑像,分别为天宫中各路神仙,包括太白金星,寿星等高官,还有火官水官,还包括夜游神,瘟神,城隍神等神仙,想必上海的城隍庙里供奉的就是这城隍神了。各路神仙按爵位高低排座次,并且官位越高权力越大,其塑像也越大。所以从排位和塑像大小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道教中各路神仙之间的等级关系。在灵霄宫内不准照相,所以无奈出来补照一张。 然后我又从网上找到一张玉帝照片,如此高大,绝对的仰视。 从灵霄宫下来,到了湖边的开阔地,这里有很多道教石像。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尊黄色的老子像。据记载这座老子雕像是根据福建泉州“玄元洞天”的宋代老君岩石雕像摹塑的,略为放大。它高7.1米,宽8米,重达20吨,端坐在高1.6米,直径12米的塑石基座上。雕像面朝东方,寓“紫气东来”之意。 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很感兴趣,故而对老子更是敬仰得不行,照相是必然的了,在我身后的石像就是老子像了。但这个老子像修成这个样子,令我十分不满,虽然老子长得没孔子帅,但也不能搞得跟个猴子一样吧。当时正值倾盆大雨狂风大作,冷得我不行,马甲几乎湿透。仔细看照片还可以看出密密的雨线。 看来大家对这尊老子像很感兴趣,在此开阔地徘徊了很久。无奈此时风雨太大,不一会儿大家均被浇个通透,加之气温较低,不少人冷得犹如风中枯叶,若再这么玩下去怕是把小命也给玩没了。一伙人合计着找个地儿歇脚吃饭,忽然想起刚才路过的天街貌似有饭店来着,于是马不停蹄赶往天街。 如狼似虎的我们找了一家饭店就冲了进去,暖风扑面而来,原来房间里开着空调,本来已经被冰冻的心获得复苏,大家高呼“终于得救了”,充分享受空调提供的春风般的温暖。赶紧将外衣脱下放在空调处晾着,那些只穿一件单衣的人只好把自己搁在空调处晾着了。我也赶紧把吉他拿出来晾着,提起吉他一看发现雨水从吉他共鸣箱中渗出,形成一缕细线缠在地面。 本来想点一些太湖特色,谁知这些特色也贵得离谱,对于我们这种钱包没什么特色的人也就放弃特色菜了。传说中的太湖莼菜和太湖三白什么印象中好像没吃到。三白即银鱼、白鱼、白虾,拍了一张照片,是太湖三白中的白虾。 请注意桌上有两只瓷碗,那就是吃饭用得碗,口径之小让我们汗颜。这就是所谓江南的秀气了。对于我们这群被寒冷、饥饿、疲乏困扰的人们来说,管他秀不秀气,一口一碗饭,吃了五碗之后腹内才有点底气。 点菜,上菜,觥筹交错。风卷残云倾刻间,狼藉一片。大家吃饱喝足后发现窗外雨势有所减小,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在如此利好消息的刺激下,我们打起精神乘船返回大岛,继续我们的旅程。 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地,我们来到了湖边一片岩石上。在这片岩石上放眼瞭望苍茫湖面,大有直抒胸臆之感。站在岩石上,身后波浪滚滚踏来,湖风劲舞,指点江山,怎一个酷字了得? 郭沫若有句诗:“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下面这张照片就是这“太湖佳绝处”的牌坊了。 据记载,“太湖佳绝处”牌坊原为“横云山庄”门楼,始建于1931年,结构古典,北式风格,斗拱连接,琉璃顶、飞檐翘角。1975年根据郭沫若诗句并集其手迹制额。牌坊右侧,有砖彻拱门,正反面有砖刻“利涉”、“问津”。1934年前的鼋头渚,都要乘渡船到此,渡船在此停泊,故称“利涉”。渡船将游人送到这里,不知“桃花源”在何处,就得“问津”。进牌坊,立以照壁,饰以凤穿牡丹。壁后临水而筑“涵万轩”水榭,轩内悬挂“湖山罨画”一额,系乾隆手笔。 传说鼋头渚是纵观太湖山水组合最佳处。登上鼋头,极目远眺,浩渺湖水,涤尽人间的嚣尘,远山如黛,直舒胸臆。明华云吟有“瑶台倒映参差树,玉镜屏开远近山”之句。可惜我们这次天空实在不作美,不能看到传说中的鼋头美景,也不能体会到“天浮一鼋出,山挟万龙趋”之豪迈之气。 我所站的位置就是鼋头渚所在了,背倚鼋头渚刻石,高2米余。正面刻“鼋头渚”三字,为光绪间无锡举人秦敦世所书。背面题刻“鼋渚春涛”,原为清末状元刘春霖所书,毁于“十年动乱”。后集唐驼为“花神庙”所书联句“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中的“鼋渚春涛”四字,补刻于石上。 在鼋头渚刻石一旁就是传说中的鼋了,就是那龙头龟身的家伙。 一直遭到风雨摧残的我们已经疲惫不堪,观完此鼋以及石刻后就好像完成了多年素未完成的心愿一般,获得了莫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少人已经寻思着打道回府了。其实在这个大岛上,还有很多地方可以去,景点相当之多,但由于天气不佳只能选择性的游玩了。当时我也有打道回府的念头,谁知友人依旧游兴不减,与我临时组成鼋头渚突击小分队,向附近景点继续挺进。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ad7b9010009i5.html29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