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太湖山游记 |
[游记]太湖山游记 |
2008-04-29 sina.com.cn |
陪同朋友们游览太湖山,一行人疑惑于太湖山之名。我随口编纂:“上古时候,巢湖面积非常大,巢城四周的青山都是它的涯岸。古人为了形容巢湖的广阔无边,称为大湖。眼前这座山,挺拔奇伟,刚好位于大湖湖口,人们就势叫它大湖山。可是,文人骚客们嫌弃这个名字俗气,于是改作太湖山。大之极端,是为太嘛。”尽管没有出处,如此说辞,竟也博得朋友们点头称是,我内心甚是得意,上山都感觉不到累。 太湖山横亘南北,历史上是重要的战略屏障,现在是不可多得的生态乐园。林中漫步,喧嚣、竞争、名利、权势等等,在静谧的空间里,逃遁的无影无踪,恍若隔世。我一边和朋友大话太湖山演义,一边如饥似渴地环顾山花夜树。看那溪边枫杨,峥嵘的枝干有条不紊地悬着绿色的花串串,像风铃,更像悬着一首首现代诗作;看那林间紫藤,虬龙样恣意攀附在乔木之上,如云的紫色花裙,使硬朗的大树多了一份韧性,平添了阴柔的美……间或一只斑鸠扑棱棱盘旋流转,那种与世无争的境界里,不由得流淌出无限生机。 不知不觉中,面前出现了一丛禅林,它就是太湖寺,学名普明禅寺。对于普明禅寺,我并不了解。知道它,缘于太湖山的宣传材料:城东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两个奇观——屋内塔和锅边井。太湖山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后,地方上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我们去的时候,庙宇正在改扩建。古朴的庙宇建筑,为砖混结构,梁柱全是大木头制成,雕梁画栋的,在巢湖比较少见,看了让人喜欢。改建中,不少旧的雕花木质构件被更换下来,也不晓得新换的构件在材质和工艺上能否比得上旧物。我把部分构件照片传给懂行的人看了,他们建议我买下,我没有做。首先,我不懂;其次,日常生活中,我们对这类带有神秘出身色彩的物件,好歹心存疙瘩,朋友们也不赞成带回家,没有地方搁置不说,单是思想上就有阻碍。 庭院里,新栽了一些大树,多为本地的铁榆和朴树,树龄较大。看来,管理方希望复原并营造某种氛围。但是,那种古木参天、香烟缭绕、梵音阵阵的意境,必须长久积累,慢慢沉淀,不是移栽几棵大树、用一二天时间就可以造就。只有物质与精神通过长期的交融,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我们的面前才会呈现天人合一的风景。因为没请导游,我们没有看到屋内塔和锅边井。在祖师殿,碰见看似主人模样的男士,遂上前问讯。原来他是等待出家的居士。主持法师果朗云游未归,一俟主持回来,他就要剃度了。这位居士告诉我们,屋内塔就在祖师殿,供奉着祖师真身。我们赶忙虔诚礼拜。原先,只知道庐江冶父山有真身菩萨,不料这里也有同样的传奇哩,难得。礼佛完毕,热情的居士指引我们来到寮房,呵呵,锅台前方,赫然有一口古井。人们说,锅台边上就是泉水,生火做饭打水不出门,果然不假。半山腰的井水,自然不俗,我们免不了喝上一碗,虽然口感不见特殊,心里老觉得沾染了灵性,似乎自己与智慧的僧侣们拉近了距离,美滋滋的甭提多爽快,登山的脚步也变得轻盈了些。 过天龙关,谒地藏殿,须臾之间,我们站在了太湖绝顶——望湖亭。远处,烟云入画;身边,古寺深藏。大好河山,气象万千。朋友们禁不住说,“你们巢湖气度非凡。” 我得意地笑笑:“不急,听我指点给你们看,那才是魅力所在呢!先看东边,别把它当作普通的荒芜平地,它就是举世闻名的凌家滩文化遗址所在。凌家滩,不用我细说,你们早已知道了。但是我要强调,黄帝、伏羲等神话人物,似乎能在这里找寻到自己的根脉,巢湖应该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再看看南边,那里的山下有白石洞,是彭祖修身养性的地方,道家的第二十一洞天。接着来看北边,山川隐隐之处,名叫石门,唐代大诗人王昌龄隐居的场所,诗人常建当年寻隐者不遇,曾赋诗一首: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访问王昌龄的典故,大家当然知道,说它发生在巢湖这里,大概会感到惊讶。千真万确哩,请不要生疑。最后,咱们望望西边的小山,它是车辕岭。宋代游酢夫妇合葬墓就在那儿。这个游酢,敬师好学,程门立雪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身上……” 东西南北神游了一个圈子,害得几个外地人一愣一愣地,由不得他们不叹息:“没想到,没想到!太湖山如此厚重,巢湖真是个好地方!”听了他们的赞誉,我心飘飘然。下山途中,暗自琢磨,“犹如子女敬爱父母,我充分灌注了主观情感夸赞家乡,如果弄错了,可别怪罪我,谁不说俺家乡好呢。” 是为记。 已投稿到: 排行榜圈子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ccc3f01009966.html28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