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太湖的四大美景

[游记]太湖的四大美景

2008-05-22    sina.com.cn

马路河在太湖老城西门外半华里处,为长河上游故道。古时长河上游纳百川之水而浩荡,借千山之势而湍急。故龙山宫以下马路河河床开阔,水势泱泱。越河而过有一条连庐州接鄂省的太湖古驿道,常年驿马飞奔,交通繁忙。为方便行人驿马往来,临河两岸建有渡口。于是,不仅东岸的晋熙古城为水陆枢
纽,连西岸渡口也舟车辐辏、商贾云集而成繁华小镇。马路河、马路口渡、马路河口镇皆因此得名。

太湖晋熙古城坐落在龙山脚下长河冲积的沙洲上,夏日沙滩蓄热、暑气薰蒸,城近山隈、闷热如炉。唯有马路河口地平空旷,每至夏夜,西来凉风习习,加上两岸垂柳行行,竹林荫荫,自然成为晋熙城和马路口镇居民消暑纳凉胜地。每当夕阳西下、夜幕初笼,两镇居民,挈妇携幼,呼朋唤友,云集河边。或泛舟古渡,挂桨轻摇;或随舫嬉水,倚棹歌箫;或游龙潭上下,探蛟室弄潮;或抚柳丝吟唱,枕凉席逍遥;或品香茗茶,尝绿豆糕,听评书大鼓,说孙吴刘曹……以至于马路口镇,夜市达旦,热闹非凡。于是,文人雅士见景生情,和形附会,将“马路西风”作为熙湖一景。

明万历年间,熙湖大水,长河改道傍城东而下,马路河河水日渐减少,河床也日渐浅窄,已失往日风采。不过从清人王大枢《太湖县赋》中“其龙山之夜雨,每见沾濡;其马路之西风,常闻淅沥”的记述看,至少在清乾隆年间,“马路西风”这一景观还能牵动一些文人的情思。但1958年在长河上修建了花凉亭水库,长河水经东门河与太徐渠道两路下泄,马路河水即近枯竭,河床更为泥沙淤塞;再加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扇空调走进千家万户,人们也就失了借风纳凉之兴。马路西风,夜夜潜来,旧时美景,却难再现。

法华方竹
熙湖四景之一的“法华方竹”,早在唐宋时期就较为有名。当时的法华寺“层楼翠映千杆竹,庭院松青树满花”。据《太湖县志)载.法华寺香火旺盛得益于’法华有竹,其杆皆方’。
相传,法华方竹潭于西域佛国天竺(今印度).乃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带回的宝物之一。唐僧回国后,弟子云游四方,将方竹择地栽种.但成活极少。后有一高徒在大潮龙山宫对面山麓遗址建法华寺.又在院内种方竹苗。不知是真有佛祖灵光护佑普照,还是由于龙山夜雨滋润,这异乡奇竹,竟在法华寺内长得茁壮茂盛,郁郁葱葱。
南国翠竹,种属繁多,外形圆润,几成一律。唯有这方竹,有梭有角,逢节有黄白色钟乳点.垦得风骨铮铮,确为植物珍稀。
物以稀为贵,亦以稀为奇。风雅之士纷纷题刻赞诗于竹杆之上,“久之,形类蝌蚪,早失其形”。从清代游客所存诗句”古刹何年荒草蔓”、“过竹应怜野寺荒”来看,此时的法华寺早巳衰败。尽管清乾隆二十一年(1755),太湖知县吴易峰捐资重建的法华寺,“堂阁楼台,班联似笋’,不乏金碧辉煌。但从清人王大枢游寺所记“寻昔年之方竹,赏今日之奇葩’来看.这时的法华寺虽有奇花异草,但方竹已荡然无踪。新建的法华寺到清末又遭兵毁,后移寺回龙山,虽香火未断,然声名早失。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38855010005ds.html238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