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太湖游记——李杜茶干 太湖游记——李杜茶干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随我们大学今年第一批实习的学生,来到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安徽省太湖县花亭湖进行实习。走出火车站,就近下榻圆山大酒店。第二天早餐时,我尝到了一种叫做“李杜茶干”的点心,怪有味道的,好似有那种绿茶与咖啡的风味,吃多了零食的女孩,早就腻了烘烤的饼干,蛋卷,偶尝这种特产,叫人回味无穷,不由使我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据介绍,这小小茶干竟有千年历史,还与两位大诗人有关呢! 相传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相约来太湖龙山宫一游,玩至夕阳西下才依依不舍离去,摸黑西行十余里投宿,饮酒赋诗,并对该店加工的豆腐赞不绝口。究其原因,除做工考究外,此地有一口古井,用此井泉水制作豆腐,风味与从不同。此后,店家遂将其“周记酒店”更名为“李杜店”,“李杜茶干”也因此名声大振。后此地名也叫“李杜店”,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说法是从当地留传的一首诗中而来:“我来投宿二更天,话后倾觞醉后眠。此店因何名李杜,少陵当日遇青莲。”此诗谁人所作,现无从考证,但清人雷天铨《过李杜店》诗却有志记载:“苍茫古路树栖鸦,此地曾停李杜车。一道寒泉诗思渺,三间茅店酒旗斜。当年风雨称同调,今日文章重两家。独有留题无觅处,夕阳空锁岭头霞。” 为追根溯源,我们在县林业局有关人员陪同下,乘车来到了花亭湖。这是一个建造于上个世纪六至七十年代的大型水库,现开辟为旅游景区,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不负“东方日内瓦,美比千岛湖”之称。我们翻过大坝,来到码头,这里人来人往,有背茶叶上岸的,有下湖游玩的。湖边停泊了大花舫,还有许多机船。我们登上了可乘七八人的快艇,穿上了桔红色的救生衣。艇开动了,越来越快,艇首高昂,真有乘风破浪,飘飘欲飞的感觉。 不一会,来到李杜店遗址。这儿属九龙尖山峰余脉,原是一个小集镇,因修建水库,以前的村民和店铺全搬到周边山上,现成了湖中的半岛。依稀可辩的驿道,横贯山冈,两旁的屋基现被改造成片片桑园;四周小山坡已被整理成层层水平梯地,栽上了一棵棵柑桔,正在开绽的小白花,香气袭人;不远处已建起了“千缘山庄”等旅游休闲基地。只有偶尔见到的断垣残痕,记录了过去的繁华。 来到泉井旁,我们看到的井,其井壁由乱石砌成,井沿由四块条石砌就,井口一点五米见方,井深约二米,井水清沏见底,壁石布满了台藓,几只小虾在嬉游。井沿条石光滑如镜,看起来象口古井,但无法考证它有千年历史。这口井已经不用了,但这里的人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清除井底淤泥和井边杂草,以保持它的安宁,清净。 而后,我们雇了一只小渡船,沿湖汊上行。船家是一个漂亮的农家小伙子,皮肤黑里透红,精神饱满。我们两个女生,被碧蓝碧蓝的湖水吸引了,把手伸到水里,随着船的前行,湖水从我手的两边滑过,好舒服惬意,淋漓痛快,从未有过这种感受。我们玩闹着,惹得小船左右晃悠。局里人大声招呼我们要坐稳,别把船弄翻了,而船家却腼腆地说:“不碍,不碍!”两手划得更带劲了,双桨带起了水花,阳光下,晶莹剔透,如粒粒珍珠。 时间不长,来到了一个叫做锦鸡村的地方,这里原是李杜乡政府所在地,撒并后,小集镇还在。找到加工“李杜茶干”的小店,主人姚大春引我们观看了各生产工艺。原来那一块块茶干,全靠手工,要经过12道工序加工制作而成,这是为了保持其原有的特殊风味而不得不这样做。几个小姑娘,清一色白围裙,虽俊俏不一,但纤手巧巧。一块块豆干原坯,就是从她们手中包扎,压实,成形。 说起姚大春继承祖业的缘由,又与现代一位人物关系密切。这人不是文人墨客,而是一位县委书记。 原来,李杜茶干经过世道变更,几经沧桑,其制作工艺碾转传到当地姚氏族中,成为密不外传的绝技。万没想到,“史无前例”开始后,这一绝技被当做“资本主义”尾巴割掉。1975年,时任太湖县委书记赵杰中,在山库区徒步考察工作时,了解到李杜茶干的传说,有意挖掘这一宝贵遗产,说要品尝这种茶干的风味。于是,乡政府人员几经周折,请出姚老师傅,试做一批,春节期间,馈赠给亲朋好友,倍受亲睐。这以后,初中毕业的姚大春,立志光大祖业,在各方支持,辛苦努力下,办起了李杜豆制品加工厂,其加工的生条,千张等豆制品,远近闻名,尤其李杜茶干,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工艺不断改进,融传统配方与科学加工于一体,终使这一产品大放异彩。被该县确定为太湖六大绿色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之一,参加多次皖西南山货展销会,获得好评。如今,该产品已远销海外东南亚等地方。 这时,一批新鲜茶干刚出锅,主人用牙签戳一块递到我的面前。这茶干微微冒着热气,逞那饱经风霜,劫后新生的古铜色,带着一股嫩鸡汤和芝麻油的鲜香气味,直叫人谗涎欲滴。品上一口,与在早餐上吃到的又是不同,口感较柔,回味更香。 真想不到,这小小一方茶干,见证了多少个王朝更迭,又凝聚了多少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