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烟雨太湖 |
[游记]烟雨太湖 |
2007-07-16 cersp.com |
烟雨太湖 位于苏浙两省交界的太湖,比不上鄱阳湖的辽阔,也没有青海湖的湛蓝,却以其独特的秀美与深邃,定格我们的心底,宛如一个正在弹奏扬琴的姑娘,待你循着乐声听她诉说。 太湖自古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可也只能名列第三大淡水湖。流域面积虽然小,但水产丰富,盛产鱼虾,素有“太湖八百里,鱼虾捉不尽”之说。太湖石是皇家园林的布景石材,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玲珑剔透,或浑穆古朴,令人赏心悦目,神思悠悠。湖中大小岛屿连同沿湖的山峰和半岛,号称七十二峰,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山重水复,山环水抱的天然图画。沿湖各处,或山水交融,百态千姿;或园林典雅,诗情浓郁;或钟乳瑰丽,沿天奇异;或小桥流水,碧草繁花,无不透着一股精巧玲珑的秀气、灵气。你是否想到,就这样烟波浩渺,温婉澄碧的太湖水中,沉淀着多少的豪迈与柔情。 太湖的故事总比风景要来得别致与耐人寻味。 “云外水,杨柳岸,独登楼。举觞遥想吴越,霸业动神州。”伫立太湖边上,首先想到的,便是春秋末期吴国国君阖闾。 勾践回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越国富强起来,伺机复仇。见时机成熟,采纳谋臣范蠡提出的“美人计”,在越国觅得两个善于纺织、容颜绝美的少女——西施和郑旦,教以歌舞,授以辱身报国的特殊使命,交待了三件大事:沉溺夫差于酒色之中,荒其国政;怂恿夫差对外用兵,耗其国力;离间夫差和伍子胥,去其忠臣。“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至今读起,依然荡气回肠。 西施、郑旦送进吴宫,深受夫差宠爱。不久,郑旦爱国忧愤病死,西施则更受夫差宠幸。夫差终年陪伴西施居姑苏台,弦歌相逐,把国政交给佞臣,国政荒殆,国力耗尽。勾践乘机伐吴,大败吴军,夫差用镇越宝剑自刎阳山。 对于这一段历史,后人几乎都欣赏勾践的计谋和忍耐,嘲笑夫差的该死,于是,勾践的首府会稽,一直被称为“报仇雪耻之乡”。可是,又有谁想过,早在勾践用计期间,又有多少普通的黎民百姓连续遭殃。勾践用煮过的稻子上贡吴国,吴国用以撒种,颗粒无收,导致灾荒;勾践怂恿夫差享乐,建造亭台楼阁无数,百姓为服常年劳役,也是痛不欲生。更何况,如果从战争的角度而言,并没有对于错之分,谁都为自己着想罢了。为什么不去想想还是勾践你先杀死夫差之父阖闾,这杀父之仇人家怎会不报?从这个角度而言,勾践也不过是为了自己的霸业忍辱负重而以,又能给成千上万的百姓带来了些什么呢?吴王夫差就该死在他的贪图享乐用错了地方罢了! 且不提这等说不明道不清的战乱之事,太湖边上,悠悠然走来一位智者,他就是辅佐勾践,让越国成为东南大国、称霸中原的范蠡。提起明媚的“蠡湖”,横跨梁溪河上的“蠡桥”,以及附近的“仙蠡墩”、“马蠡港”,这些以“蠡”为名的地方,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二千四百多年前的范蠡与西施。范蠡可谓识时务者,功成身退,带西施西出姑苏,载舟而去,出没于太湖,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以至后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疑问:“不知偷载西施去,可有今宵月子无。” 说范蠡为智者,一点也不为过也。范蠡在越王勾践称霸时,就辞官归隐。他写信给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他认为越王勾践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劝文种也离开勾践,功成身退。然而,遗憾的是文种并没有听从范蠡的话。后来勾践听信谗言,令文种自杀。这时文种叹口气说:“我懊悔没有听范蠡的话,才遭到这样的下场!” 且不说这令人琢磨不透人性相背。太湖边山,又走来一位自称“江南第一才子”但名声最坏的唐伯虎。轻柔悠扬的太湖之水,总会让人想到潇洒倜傥与放浪不羁。这个唐寅倒也甚是了得,“才雄气逸,花吐云飞,先辈名硕,折节相唐寅像下”。29岁赴南京参加乡试,荣得“解元”。 唐大才子也的的确确算得上是位多才多艺的杰出的艺术家了,以绘画成最高,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为“明四家”。其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笔法秀润、缜密而又流丽,声名远播,人称“唐画”,为后世画家所视作宗法。其书法上学魏晋,得益北海,形成具有丰润灵活,俊秀挺拔,藏筋抱骨的独特艺术风格。其书法成就可以与当时著名书法家祝允明、文徵明等比肩,《落花诗册》依然飘香千古。诗词曲赋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37岁那年,他在苏州桃花坞建造桃花庵,开始读书卖画生涯。45岁时,因朱宸濠谋反一事受牵连,最后连卖画生涯也渐渐不能维持,晚年生活十分凄凉。他坎坷一生,贫困凄苦,可谓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无以报国的典型。然而他的洒脱与放浪不驯,却也着实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中一个活泼傲世的缩影。 裸泳太湖,自然别有一番感受 提到太湖,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那就是范仲淹。有人说,范仲淹不是因了洞庭湖边那《岳阳楼记》而闻名于世吗,又怎把他与太湖纠缠一起了。其实范仲淹的祖宅就在太湖边上苏州城内的范庄。范仲淹少年孤贫,勤奋好学。任西溪盐税官期间,倡议修建捍海堰,御海潮,卫耕地,大批外逃百姓得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人称“范公堤”。景祐元年任苏州知州,恰逢发水灾,大批农田被淹,他心急如焚,上书提出疏浚白茆江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又亲临现场,督修疏浚工程,终于解除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他创办府学,延请名师讲学,一时盛况空前,各地纷纷仿效,因此有“苏学天下第一”之誉。比起唐伯虎等文人,范仲淹似乎又多了“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古传颂。 悠悠太湖水,迎来送往多少霸主文豪、痴男怨女,如今依旧水声潺潺,碧波如洗。夜幕轻启,月光如水,伫立岸边,就是一个透澈玲珑的世界。沐浴千余年的烟雨,此时的我,是否也有“如此烟波如此夜,居然著我一扁舟”的感叹。 正想着,忽然发现湖里的月影已然更圆了。 |
转自:http://blog.cersp.com/userlog15/25253/archives/2006/82086.shtml43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