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的茶·蚕·稻·渔 2007-07-28 17:47:51 大中小 《文汇读书周报》2006、8、4 太湖是镶嵌于长江三角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大地上的一块瑰宝。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太湖儿女在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越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太湖流域不仅作为一个经济重镇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作为一个文化重镇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面对着多姿多彩而浩瀚博大的太湖文化形态,苏州大学出版社近期组织编写与出版的“太湖文化丛书”,分为《太湖稻俗》《太湖茶俗》《太湖渔俗》《太湖蚕俗》四卷,系统地、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太湖文化的知识,阐释太湖文化的内在精神。 江南婚庆“茶担” “茶担”,顾名思义是专门负责茶水供应的行当。在婚嫁礼仪中,主要负责为参加婚礼的来宾烧茶、送茶,也就是负责整个婚礼过程中的茶水供应。同时茶担还负有为当天的酒宴烫酒、温酒的事宜,个别的还兼为举办婚事的东家从事礼堂中的椅披、桌围的布置等杂事。此日,茶担业主将有关茶水供应的用具,如火炉、铜吊、茶壶、茶盏等,均装于一种专用的“茶担箱”内,由茶担业主一担挑至东家,因此有“茶担”之称。茶担在挑至喜事人家后,往院落或天井中一放,就立马能升炉烧水供茶。故凡是举办婚事之家,只要雇用此种专业茶担,届时不管宾客来了多少,在“喜茶”供应上都能够应付自如,而不用自家操心。当天,不用说是参加婚礼的宾客,即使是乡里乡亲,甚而是过路之人,大喜之日都能到茶担处讨一杯“喜茶”喝喝,这是吴地民间通行的风俗。这天,凡遇有人讨“喜茶”喝,茶担业主们照例是来者不拒,随讨随给,百讨不厌。依民间风俗,此日讨喜茶饮的人越多,办喜事人家则越“吉利”,同时能讨到“喜茶”喝的人,亦能“借喜”,故主宾都能从中“讨讨吉利”,“冲冲喜”,可谓是皆大欢喜。 在湖州“茶担”的经营中,规模小的,装一副担子就可以了;规模大的,一应用具则须装两副担子。而在诸般用具中,一只大型的紫铜茶壶是最为抢眼的。主要是在该铜壶的设计制作上,可谓独具匠心。茶壶的中间为一用炭燃烧的炉膛,周围是贮水的水锅,锅上有盖,在圆形的锅盖上有三个圆孔。待水锅中的水煮沸时,再用长圆形的铜罐盛入冷水后插入圆孔中,目的既是将煮沸的开水从壶嘴中压出,用以给来宾冲茶,又能待壶中开水放出后,使铜罐中的生水得到预热,成为温水。这时再将温水倒入水锅中,以循环往复,不断补充,这样可周而复始地将温水煮开,以保证婚礼中的茶水供应。一待酒宴开席,还可在长圆形的铜罐内装入冷酒,插入锅盖的圆孔中,用以温酒,可谓一举几宜。 以前在湖州,遇有办喜事人家,业主即将灯彩茶担挑至东家,一方面从担中取出预制好的挂灯和各色彩绸,为东家张灯结彩,布置喜堂,另一方面即时开炉烧水供茶。届时“茶担”除负责众位来宾的茶水供应外;待宾客酒足饭饱之余,三五成群地或谈天或说地时,“茶相”(指经营灯彩茶担的业主)则不时地派助手送上热气腾腾的毛巾,给来宾们净脸拭汗,服务可谓十分周到(这也是旧时茶相的业务范围之一)。故从前举办婚庆礼仪,少不掉聘请“茶担”这一行当,小小一副茶担,也确实为办事的东家省却不少麻烦,在传统婚姻流行的时代,茶担的实用性确是很强。 稻作区女子服饰 稻作区劳动女性所着上衣的典型特点,可以用身胚宽大而袖口窄小来形容,具体来说就是衣长、腰宽、袖口窄、袖底宽。这也是和水稻生产相适应的一种服饰。衣长,水稻生产有很多环节需弯腰,如插秧、耘草、割稻时,衣长可以垂下来遮住臀部,避免烈日灼晒腰背部或冷风袭体;腰宽和袖底宽,水稻生产有一些经常要做的动作,如弯腰、下蹲、高举、扬臂等,腰部和袖底部都比较宽大,劳动者可以方便地做出这些动作,避免身体在摇摆过程中和衣服相磨擦,甚至受到衣物的磨擦牵绊而无法完成动作,同时,腰宽可使身体腰胸部宽畅舒适,通风透气,特别在天气炎热、汗水四流时,可保证衣服内空气流通,避免中暑;袖口窄,一般要握紧拳头才能穿过去,这样平时做事麻利,下田劳作时只要把袖口稍稍往上一捋,就可以紧紧扣住手臂,不易下垂,既可以避免衣袖沾上泥浆,又可以防止田中小虫和杂草的侵入。 这种衣大袖小的上衣,似乎会让人显得臃肿,其实不然,因为江南女子的上衣外面还要在腰部穿一套裙服,由襡裙、襡腰头和穿腰三部分组成,这套裙服不但适合水稻生产,而且能勾勒出江南女子腰部纤细、胸部丰满的曼妙姿态来。 襡裙、襡腰头和穿腰这三部分合成腰部服饰,整体协调,十分美观。襡裙束在上衣外面,短不及膝,但下摆较大,一般是两幅布前后叠压做成,两侧多折裥。这一折裥常用丝线绣出,如顺风吊桅子裥,针法迂回灵活,花费时间不少。裙的周边用浅色花布在正、反两面滚边,这样可以两面换穿,以节省布料。系襡裙的腰带很长,在腰间绕一周后,至腰部挽结。 襡裙也称作裙,是江南劳动女性不可缺少的服饰之一。有时,成年男子也穿,它有很多作用。首先可以保暖,妇女的上衣较长,在秋末冬初的水稻收割季节,弯腰收割时容易被风吹起上衣下摆,襡裙则可以把后衣摆束住,使人不再畏惧风的侵袭;其次可以助力,在太湖地区的水稻生产尚未实现机械化之前,妇女和男子一样要负担很多重体力活,肩挑背扛,非常辛苦,将系襡裙的腰带束紧后,可以借力使劲;再次可以遮雨,夏秋之交,江南天气多变,但此时水稻正需锄草耘田,一旦碰上突如其来的雷阵雨,把襡裙翻起来兜住头部,身体虽然免不了被淋湿,但头部和颈部等重要部位就可以不受雨淋。另外,襡裙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由于常常弯腰劳作,妇女臀部的裤子线缝说不定意外绷裂,这时外有襡裙掩盖就不致于陷入窘境了,特别是农忙时,田间地头全是村民忙碌的身影,在这样的场合妇女最不方便的就是大小便,这时襡裙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只要选一处相对人稀的僻静处,蹲下时把襡裙分开遮住即可解决问题。 有这样一首形容插秧妇女身着襡裙的吴歌:“莳秧娘娘屁股翘,糖蘸粽子呒多少,襡裙塞起燕子稍,菜花头干烧肉兜底抄。”歌中的“糖蘸粽子”、“菜花头干烧肉”都是说插秧时劳动者的伙食要好,“燕子稍”则是指插秧妇女下田时襡裙的一种系法,即把前裙摆角左右分开、塞进裙腰,由于襡裙里面一般都有花色贴边,上翻后显露在外,就显得十分俏丽。 裙服和包头的穿戴还有一定的民间规定,一般要在少女举行过“成人礼”后,才可以正式穿着。如在苏州胜浦一带,旧时农历七月初七要对满十三岁的女孩行“授头发”仪式。届时由母亲或舅母为女孩修面,绞去脸上汗毛,解开辫子,梳成“盘盘头”,插上头簪,再扎上包头巾,然后穿上拼接衫,束上襡裙,这就是成年女子的装束了。一般而言,年轻女性的包头和裙服多采用洁白、月白、翠绿等浅色布和黑色布料相间,显得轻快活泼;老年女性的包头和裙服以深蓝、黑色为主,相对单调深沉。女子结婚时所着包头布多为绸制,再以银器或玉器点缀,裙服亦色泽艳丽,显得奢华雍容;平时,特别是劳作时所着包头布则为土布,无绣花、无拼角,裙服也装饰简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