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无锡锡惠公园旅游详细介绍,无锡锡惠公园导游图,无锡锡惠公园交.

[游记]无锡锡惠公园旅游详细介绍,无锡锡惠公园导游图,无锡锡惠公园交.

2008-05-22    17u.com

无锡阳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亚洲 > 中国 > 江苏 > 无锡 > 无锡市区 > 无锡锡惠公园 我要点评 我要提问 发表游记 我要纠错 补充资料

无锡锡惠公园

同程提示:目前无锡锡惠公园共有119位网友去过,14位网友想去,有关于 无锡锡惠公园的点评36条,旅游问答7个,旅游博客654篇,欢迎您点评,提问,询价或者发表您的博客或预订酒店机票!

此景点是中国最大的旅游交易平台同程网(www.17u.net)向3万多旅行社企业会员重点推荐的团队输送目的地。点此查看

无锡锡惠公园景区介绍

位于太湖之滨,惠山之麓的无锡,是一座历史悠久、物产丰饶、人文荟萃的江南名城。

坐落于无锡城西,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第一山的惠山,古称历山、华山、西神山,其山形犹如九龙腾跃,故又名九龙山。锡山区包含了锡惠景区的精华部分,锡惠名胜荟萃是惠山的余脉,无锡地名的来历与锡山有着特殊的渊源。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锡山就有先民在此居住生活,闪耀着马家浜文化的光芒。秦始皇曾在此屯兵驻戍,留有秦皇坞等遗迹。后汉有樵客在锡山得碣石,其铭曰: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为无锡地名来历平添神奇色彩。

无锡锡惠园林文物名胜了无锡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和品类齐全、颇具山麓园囿特色的风景资源,时跨数千年,一直享有无锡露天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以天下第二泉、寄畅园等名泉名园为代表的大批名胜著称于海内外。

无锡地旷山稀,无高山大川,可是锡山、惠山却有奇质,林木葱郁,泉涌瀑布,人文荟萃。南北朝时,惠山就建有历山草堂,是为江南名刹惠山寺前身。古时慧、惠词义相通,有智慧即有福德,故锡惠山麓又以惠泉福地名播天下。唐朝著名诗人李绅年轻时在惠山寺读书,作有《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还把惠山亲昵地称为家山。自唐代以来就盛名天下的第二泉,现代随着《二泉映月》名曲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唐宋石经幢、听松石床及陆羽、李阳冰、秦观、苏东坡、黄庭坚、文徵明等无数文人墨客题咏吟唱惠山、二泉,给锡惠名胜区留下了绚丽灿烂的篇章。宋朝金莲桥造型匀称,雕刻精美,文化、文物价值都属上乘。屹立于锡山之麓的龙光塔四百多年来一直是无锡城市的标志性景点建筑。建于明代的寄畅园以高超的造园艺术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苍翠寥廓,古朴清旷,不但文人雅士喜欢,还成为康熙、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游至无锡而必到的钟爱之地。乾隆似乎特别喜欢寄畅园,下令画师照本描绘,回京后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仿造了一园取名惠山园,即今谐趣园,开中国园林成功克隆的先例。

锡惠名胜区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18处,占整个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的23%。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区内有明代二泉书院、碧山吟社、点易台;有华孝子祠、钱王祠、顾宪成祠、李纲祠、张中丞庙;有惠山寺、龙光寺、忍草庵等佛教遗迹;还有玉皇殿;头茅峰等道教仙踪,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种文化的聚集地和沉淀区。诗书礼乐,晨钟暮鼓。泉流淙淙,松涛阵阵。古柯乔木遍布区内,鸟虫鱼兽,出没林泉。名山、名泉、古园、古寺汇集,实为文化昌明、风景优美的首善之地。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祠为教孝寺教忠。惠山寺门口的对联确切地反映了锡惠名胜区的教谕作用。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前身为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年,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大同三年,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康熙帝南巡时至惠山寺,于漪澜堂品泉。乾隆帝南巡时休憩于秦园(即寄畅园)和竹炉山房,书写了不少诗词和匾额,并特为“惠山寺“题额。同治二年,李鸿章军和太平军激战于惠山,惠山寺被毁,仅存寺门匾额,寺也被改为昭忠祠。
二泉是锡惠园林文物名胜区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开凿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年),原名惠泉。该泉经万千松根蓄存和砂岩涤滤,水质清纯甘冽,被唐代“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宋徽宗钦令建亭护泉,御题“源头活水”,且誉为贡品,“月进百坛“。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慕名多次来品泉,有“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诗句。更有一曲吟咏该泉景色的《二泉映月》名播天下,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寄畅园
寄畅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它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所达到的高超水平,不仅有着一般的游赏价值,更具有宝贵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因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园本来是秦氏家园,最早的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少游)的后裔,在明代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礼部、户部、工部、兵部等四部尚书,当时在无锡城内已有显赫的尚书第,建造此园的目的是作为他70岁后告老还乡的山墅别居。初创时园景简朴而有野趣。到了明代万历年间,此园已茺芜不堪。他的后代间任右副都御史兼巡抚湖广的秦耀在万历二十年被革职回乡后,政治上的失意,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决心用全部精力着手改建家园,先后花了7年时间,进行构思、布置,重新设计改造,得20景,到万历二十七年,旧园换了新貌。因为秦耀十分欣赏王羲之写的“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这首《答许椽》诗。很明显,他要以涧濑之清白,松竹之高洁自况,不以处平易冷落而惧悔,故把此园改名为“寄畅园”。
廊桥秋韵 到了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张是清代最有成就的造园叠石艺术家,他的事迹被列入《清史稿》,请这位在造园方面名垂青史的人物插手设计,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鉽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延山引水,点缀园景,并让名泉之水弯弯曲曲流入园中。通过这次存精删芜,仔细改造,寄畅园更美,名声也更大,四面八方的诗人墨客、社会名流到无锡,必一游为快,甚至在园中徘徊题咏,留连忘返。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一百年间,他们祖孙俩分别六下江南,每次必到此园游览。康熙帝特地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乾隆帝为寄畅园专门写了20来首赞美的诗篇和匾联。他认为“江南诸名胜,唯惠山秦园最古”且“爱其幽致”,真是“清泉白石是仙境”。因此特地命如意馆宫廷画师把寄畅园秀丽景色描绘成图,带回京城,不惜耗费巨资下旨在北京万寿山麓按照寄畅园图专门造了一个园林,取名“惠山园”,就是目前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至今“寄畅”、“谐趣”两座名园,一南一北互相辉映。小小的寄畅园受到这两位帝王的如此厚爱,这在我国园林史上是少有的。
花街铺地 寄畅园造园艺术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水之胜,在园内采用借景、缀山、引泉、理水,使只有15亩的园地,经过精心布局,收纳了锡山、惠山秀丽景色,使满园青山绿水,朱栏曲槛,清泉幽谷,野趣横生,因而具有古朴、幽静、清旷、疏朗的独特风格。数百年前一代名家张南垣精湛的造园艺术以完整的实物保存在江南,现在只有寄畅园了。
寄畅园位置在锡惠公园北部,有两座大门,一座是从古华山门入内过香花桥,在右侧有一座不显眼的向南大门,上县有园额。还有一座在惠山镇的横街上,是原有的大门,用精致的砖刻装饰,古朴清雅。目前寄畅园仍完整地保持古园风貌,内有不少古建筑以及九狮台、美人石、锦汇漪、郁盘廊、知鱼槛、七星桥 、八音涧等优美景点。

惠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惠山余脉的锡山,高仅海拔47.3米,周围约1.5公里,却似乎更富有神秘色彩。元朝王仁辅编纂的《无锡县志》,是无锡迄今存世最早的一部地方史志,曾收入乾隆钦定的《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该县志援引唐朝陆羽《惠山寺记》云:“惠山东峰,当周秦间大产铅锡,所以谓之锡山。至汉兴,锡方殚,后汉有樵客于山下得铭云: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有锡沴,天下弊;无锡义,天下济。”在秦以前,锡青铜堪称制造兵器的战略物资,而锡则是冶炼该合金的重要原料。锡山有锡,各方纷争;锡山无锡,安享太平。故无锡之义,包含着祈求和平的良好愿望。该县志还载:“又按无锡诸山皆高,惟锡山独低。地理家言:凡山高者多,则低者为主,故世以锡山为主山,惠山虽高不得并称也。俗云:客山高,利客不利主,理或然耳。”以上这些记载,在说明锡山是无锡主山的同时,折射出无锡人祈求祥和温润及文化上兼容开放的民风特征。该县志还记载了锡山的众多古迹,如:“虽大旱,饮千人不竭”,“圆廓若盆”的泉眼“仙人洗面石”;山前的“月子荡”;山下的“锡山涧”;“山之阴”的“清微”精舍;山根“宋卢至柔隐山中学道时所凿”的“圣水井”;山侧的“秦王坞”等,至今它们的遗址或地望仍依稀可以辨识。

陆子祠
在二泉亭之上的石平台上,以磴道相通,原址为东晋至南齐孝子华宝的居所,唐时称“华陂”。陆羽《惠山寺记》载:“华陂者,齐孝子华宝所筑也。”陂,原意为水边的驳岸,这里引伸为山坡建筑的护坡石驳岸。北宋时,华宝后裔徙居河南开封,南宋初又迁回无锡,居梅里乡隆亭(今东亭镇)。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宋代在该遗址建陆子祠。杨万里《题陆子桌上祠堂》诗云:“先生吃茶不吃肉,先生饮泉不饮酒。”祠堂由惠山寺僧管理,内有陆羽画像,故杨诗又云:“一瓣佛香炷遗像,几多衲子拜茶仙。”元代,陆祠改为“三贤祠”。《无锡县志》载:“三贤祠,在惠山寺内泉亭上。三贤为晋长史湛茂之、唐相李绅、桑苎翁陆羽也。”该县志所录元进士、永嘉人高明《华孝子故址记》又述:“惠山寺之东偏,当泉水之上,有三贤祠,按志书,今祠址,华孝子所居宅也。初,祠久废,吴人王彬,始复创建,既成,则以三贤事刻诸石,且曰:初址实孝子故居。”明正德八年(1513年),邵宝在祠中增祀焦千之、钱颉、秦观、尤袤、张翼等,改称“十贤祠”。到了清康熙年间,祀主最多,包括湛挺、李绅、陆羽、焦千之、秦观、倪瓒、张翼、王绂、秦旭、邵宝等,称“尊贤祠”。嗣后,知县吴兴祚将祠迁走。于此建云起楼。乾隆年间改作皇亭,供奉康熙、乾隆所赐的御书。咸丰十年,毁于兵火。1929年,于此废址建三开间、歇山顶、前有廊轩的景徽堂。堂额原为集清书法名家何绍基手迹制作,现匾为葛介屏重书。1993年,景徽堂改称陆子祠。室内布置巨幅漆屏,主体为《陆子品泉图》,再现了这位“茶圣(神)”当年风采,为后人凭吊这位杰出的学者,提供了可触摸的历史形象:陆子祠现辟为茶座。
陆子祠旁,建有宽阔平整的磴道。游人拾级而上,经古迹棋盘石和重建于1983年的半山亭阁(1991年于此辟茶寮),可至惠山头茅峰的老君庙。庙旁,惠山山脊上的古山道,蜿蜒于松林间,使人联想起苏轼“石路萦回九龙脊”、“半岭松风万壑传”的美妙诗句。

八音涧
总长36米,深1.9米至2.6米,宽从0.6米至4.5米作大幅度收放的八音涧,除了山间谷道所擅的阴阳开合、极尽变化的妙致以外,又将引泉、听泉、掇石、藏景等读者多造园手法,了无痕迹地融合在一起,显得从容不迫,挥洒自如。二泉的伏流,从园西墙根引入涧端后,便化为上下三叠,于是无声的泉水就开始变为有声的涧流,创造出“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境界。八音涧的涧名石为清末举人许国凤书题,其命名是说它好似用“金、石、丝、竹

转自: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5810cid90000872.html1626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