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之行 最早向往水乡应该是在师范的时候吧,读戴望舒的《雨巷》想象那有湿漉漉的青石小路,淡淡的忧郁……就这样,猜想他该是走在水乡的小路吧?于是自己的心中开始有着水乡情结。 去年暑假和朋友曾打算去周庄看看,可是火车的误点,只好在苏州城游玩了一圈。绕着苏州的护城河感受了水乡气息。而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又幸来到了同里——一个真正的水乡。遗憾的是,和一帮男人游同里,自己似乎总是找不到共同语言,我眼里的和他们眼里的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或许是性别差异吧,我看到的多是柔媚的,而他们应该更多的更是理性的。 古镇的布局因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市,水是同里的依赖。同里的马路由青石板铺砌而成,沿着河水的两岸,曲径通幽。桥与路相通,据说七七四十九座,将小镇连成一片。古宅多以明清建筑为主,古朴宁静,温文尔雅,见证着古镇千百年的历史文化。信步走过穿心弄,脚下的石板“当当“作响,那份悠闲,那份得意是在别处所得不到的。那帮男人走得太匆匆,我还未来得及细细品位其中的韵味他们就已走过另一处了。 时近中午,捡石岸上古宅旁的凉亭坐下,点上几个地道的饭菜,老板娘泡上一壶茶,几个男人开始海侃,在我看来总是觉得不和适宜。独自手擎绿茶一杯,细品江南水乡的风韵。河面碧波悠悠,渔船荡漾。一根扁长的木橹,到了渔家女的手中,宛如一根绣花针,任她翻转、左右,小船沿着河水,由近及远蜿蜒而去。没有了都市的繁杂与浮躁,这里的幽静,久违了。听着当地人的呢哝软语,看着小镇行人悠闲的步子。就在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那雨点细细密密的飘进河面。几个俏皮的姑娘撑开自己的油纸伞走在小镇窄窄的小巷,这应该能称为“雨巷姑娘”了吧。走在寂静昏暗的同里水乡那条石板路上,让你体会更多的是那种轻轻地手牵手的感觉,那是一种用心才能体会到的默契和爱意。 饭后,和朋友们一起坐上小船,水上看同里别有一番风味。穿着蓝布花褂的船娘,手撑船篙,站在船头。河水缓缓地流过就如这里的行人,到了这里你的步履很自然就慢了下来。小船穿过拱桥,两边的古镇民居略显的有些高了。时而还会听到民居家里传来的评弹。 喜欢这个地方,第一次来到这幽静的地方。 06、7、25 posted on 2007年4月26日 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