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去过同里-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游记]去过同里-驴友游记,游记,游记搜索,搜索游记 |
2007-07-29 luker.cn |
朋友告诉我她去过一个江南小镇名叫同里,她说希望下辈子能在那儿生活。有这么好的地方?!“小桥流水”对我这个生长在大西北,又生活在鄂西山区的人来说充满诗情画意。 记住“同里”是因为“同里”曾经叫“富土”,因为“富土”之名太过张扬,不仅加缴皇粮,还引得劫匪惦记。于是聪明的富土人将“富”字一拆为二,上半部去掉尖的“一点”变为“同”,下半部与“土”合二为一变为“里”。我觉得这与传统的中国人信奉才美不外见有些联系,挺有意思。 今年五月终于有机会出公差去上海。我无心在大上海的高楼中穿梭,抽空直奔万体馆花92元买了一张旅游联票(包括门票和往来车票),直奔同里。 同里不大,但底蕴厚重。出过状元、进士、举人近百人。随便一栋白墙黑瓦的房子都可能比我爷爷的爷爷的年纪都大的多。在这样的地方行走,步子自然放慢了,心情也变得平和了,往日的浮噪之气一扫而光。古镇很静,却好似有一段古曲在我耳边若隐若现。 我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感受着古镇古朴的气氛,这时一位麻木(湖北人称人力三轮车)车夫前来询问,可否愿坐三轮游古镇?他可以兼做摄影师和导游。何乐而不为? 麻木导游可谓尽职尽责,先带我到联票上没有的串心弄、计成故居、南国茶社、三桥(同里最的名的三座桥),然后又把我送到一个个景点。一边行一边给我讲同里的故事,讲同里最有名的“太师园”。看得出他真是以是同里人而骄傲。我听他聊着同里的故事,我思忖着:同里不是世外桃园,文革时这里会怎样?想到这不由问他,才知同里原有小桥四十九座,因为文革现存不到二十座了,庆幸的是,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这三座同里人的幸福桥留下来了。桥下的河水也一度被填,到八十年代初期再展风采。麻木导游让我到三桥走一趟,沾一点同里的吉祥、太平。 走过三桥之一的长庆桥便到了崇本堂。门楼上刻着“崇德思本”四个字可能就是崇本主人对自己和对子女的要求吧。崇本堂内雕梁画栋,几十年前,这里又是怎样的情景呢?麻木导游告诉我崇本堂的主人是做酱油起家的。我感觉不象。一个做酱油买卖的生意人的住宅里会有那么多木雕?而且有不少是《西厢记》《红楼梦》中的故事,这和现在的生意人区别也太大了。 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的退思园。退思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廊、坊、桥、轩应有尽有。据说退思园主人取“退思补过”之意取名。我印象最深的是闹红一舸。石舫在水中好象时刻准备起程,水中的红鲤鱼成群结队在水中游来游去。这是退思园最生动的一景,一动与一静让人心旷神怡。退思园内有个眠去亭,我信步而上,但见七八个同里老人坐在那里聊天,吴侬软语我听不懂,心里真羡慕他们的生活。将来我老了能常在这里小坐,读读古诗、听听古乐、在九曲回廊上和自己相伴一生的人聊聊陈年往事,该是多么惬意啊! 我惦记着麻木导游说的同里最有名的“太师园”,便又重走一遍退思园,努力记住它的一草一木、一楼一阁便匆匆告别了。刚走出退思园出口,突然回过味来:“太师园”就是“退思园”啊!噢!这恼人的同里普通话!无奈,再想进去还得再买门票。 我又一次沿着弯弯的河道走进同里的小巷,小巷静谧而安祥,真希望有一场江南雨,让我在朦胧中渐渐熔化其间。 去过同里,喜欢同里的内敛和挥之不去的的文化氛围。 想起同里,人会变得沉静、谦虚。 [1] |
转自:http://www.luker.cn/Youji/viewyouji.asp?id=552321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