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苏州之行(二)——拙政园 |
[游记]苏州之行(二)——拙政园 |
2007-08-04 live.com |
12/6/2006 苏州之行(二)——拙政园 好友告诉我,我来之前苏州已下了一星期的蒙蒙细雨,我笑了,看来我把坏天气镇住了,你看这天多晴朗!确实是好天气!每一个角落里都充盈着阳光的味道,明朗,亲切,尤其是那些金灿灿的银杏叶在阳光下更是美丽绝伦。只是,冷风一吹,寒意顿起,真有些冷! 今日要好好观赏的是苏州最大也是最典型的园林——闻名遐迩的拙政园。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其名也大有讲究。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有“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之句,拙政园即取其之意而命名。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因有江南才子文征明参与设计,文人气息尤其浓厚,处处诗情画意。园以水景取胜,平淡简远,朴素大方,保持了明代园林疏朗典雅的古朴风格。景区分为东、中、西三部,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绿水环绕,水面面积约占全园面积1/3,水则是全园的纽带和灵魂。 东区现有的景物大多为新建。园的入口设在南端,经门廊、前院,过兰雪堂,即进入园内。兰香堂是东部主厅,厅中部屏门南侧为漆雕《拙政园全景图》,把全园景色融于一壁。东侧为面积旷阔的草坪,草坪西面堆土山,上有木构亭,四周萦绕流水,岸柳低垂,间以石矶、立峰,临水建有水榭、曲桥。西北土阜上,密植黑松,枫杨成林,林西为秫香馆(茶室)。再西有一道依墙的复廊,上有漏窗透景,又以洞门数处与中区相通。这一处视野较为开阔,颇有田园之趣,看来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驻留时间最长的当属在中区了。中区为全园精华之所在,其中水面就占了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而建的建筑物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让人感觉“池广林茂”。主体建筑远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主景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纷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此时正是江南深秋或初冬时节,叶黄如画,秋景之迷人,令人流连忘返。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 中区独具特色的当属借园外之景点缀园中景致。拙政园并无佛塔之类的建筑,但在中区却能从两株美丽的大树间清晰地观赏到一处佛塔。原来,文征明在设计此园林时,尽可能地考虑周围的环境,那佛塔在园林之外,但是却让人感觉此塔就在眼前,颇有咫尺天涯之感。而另一显著特点的就是拙政园中那些镂窗,每隔一段就有一处,但处处的装饰都不同,唯一的相同之处则是都讲究对称之美。也难为设计之人了,几处不同也到好想,处处不同却是难为之至了。 游至西区时天色渐晚,西落的夕阳余辉散射,使得园中的景致更显得有层次,错落有致。只是,园林中水汽太重,更添了几分寒意。晚风一吹,惹得我和好友都瑟瑟发抖。但是,美景当前,怎可能退却?当然是坚持看完,这一天都觉得不够。 西区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方形平面带四耳室,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三十六鸳鸯馆”,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鸳鸯馆并非徒有其名,馆下的那一泓水池真有一群群的鸳鸯戏水,只是这里的鸳鸯不是成双成对,竟然是三者共耍,大概其中的某一只属第三者吧。有人说是双雌和一雄,好友一听乐了,不是一夫二妻吗?真的“只羡鸳鸯不羡仙”!我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竟敢有此种想法! 从鸳鸯馆往对面,乃园中的“与谁同坐轩”。此乃扇亭,造型小巧玲珑,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鸳鸯厅”,而后面面山的那一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所以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感到这里可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东北为倒影楼,同东南隅的宜两亭互为对景。这一处我最喜欢的属留听阁,依水而建,水中的残荷虽破败,却颇有诗意,大概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吧。 此时园林也游玩得差不多,除了水是灵魂之外,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今日一见,果真不假。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呵呵,仿若进了植物天堂,甚是享受! 走完一园,心中舒畅,把寒冷也忘记了。等我们走到园门,恰逢关门之时,真是及时!在拙政园门前,又流连一番。“疏朗”“淡泊”四个大字在夜色中逐渐模糊。“走吧。”好友提醒我,呵呵,足够啦! |
转自:http://taijichenster.spaces.live.com/blog/cns!9e06d1fc657df4b5!461.entry28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