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拙政园! |
[游记]拙政园! |
2008-05-22 sina.com.cn |
七天长假,我终于圆了自己的一个愿望,那就是可以有机会去领略一下江南的秀美,去一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和杭州,此次十一我终于来到了人间天堂——苏州 苏州之旅一共五天,与这座城市数不胜数的美景胜地相比,五天真是太过短暂也太过仓促了,所以很多美景都只能是匆匆一瞥,意犹未尽啊 当3号上午抵达这片秀美的城市时,映入眼帘的就是无边无尽的潺潺的流水,湿润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婀娜的小桥,以及南方特有的灰白墙黑黑瓦上翘着尖尖角的各种建筑,满眼望去没有北京如森林一样的高层大厦,这里视野开阔,可以望到很远很远……,也没有北京那样堵的水泄不通的车水马龙,我朋友的哥哥开车带着我们四处旅游几乎都是畅通无阻,苏州有很多的步行街,有很多的弯弯曲曲的小巷,还有很多的特色美食,因为我不吃辣的,所以到了这里我真是日日肚圆啊,这里的菜肴绝对的美容美颜,如同这里的景色一样的温润,还有新鲜香美的各类海鲜,最好吃的是螃蟹,到了这里我学会了如何专业的吃螃蟹,速度快了很多呵呵,还有各种好喝的煲汤,哇,鲜的不得了,并且没有放鸡精。 总之这次真的是不虚此行,美景,美食还有很多的江南美人,呵呵真是美不胜收,下面我就分几篇把我们这次的苏州之旅所拍的照片奉上,和大家分享! 拙政园 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划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归侍郎王心一所有。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可分为四个景区。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 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中部,系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批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3500701000649.html27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