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木渎游记 |
[游记]木渎游记 |
2007-07-21 sina.com.cn |
苏城中拙政园、留园久负盛名,东山者亦有席氏启园名留天下,夫木渎者以严氏羡园闻名。严氏系东山严氏,此园尝为苏州大名士、《古诗源》编者沈德潜的寓所,后因家道中落,遂易主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一时题咏颇盛。龚自珍对此园有“妙构极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台湾政要严家淦先生祖父)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又称“严家花园”。因其布局精巧,亦封为苏城园林之“翘楚”。古今名园皆因时事变迁,几度易主,兴亡之道存于其中。更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悲鸣之句。千里搭凉棚,终无又不散的宴席,人生沉浮,月满则缺,水满则溢的古训似又回荡其中。 花园后院 羡园之名虽不及苏城中各名园,却是此行中一大快事。此园布局之精巧,与苏城诸园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花园与住宅以议事之处相隔,东西遥望。其间亭台楼阁,玲珑之极。无拙政之大气,启园之雍容,却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足见姑苏人家的精致与秀外慧中。初进庭院,小巧不张扬,庭院深深处院落有致,又有四季景区掩映其间,有步移景异、左右逢源之妙。。 园中有书斋二处,分别以友于和海棠为名,而友于书屋尤佳。友于取自论语“友于兄弟”,地处幽偏,经曲折长廊,过清荫居和静中观,方可蜿蜒而至。友于书屋为自成一体的独立庭院,前院湖石数片,花木扶疏,室内经典古籍,书香飘溢,实为专心攻读之“藏修密处”。 出友于书屋,入绵延假山洞穴之中,清风徐来,荷香淡淡,乃夏景区。假山尽头,视野顿显开阔,但见碧水清天,荷风四面,心中的暑气俗尘早已随着清风清散殆尽。环顾四周,澹碧轩、织翠轩、澈亭、锦荫山房和延青阁皆掩映于绿树丛中,回首一副楹联点题此景:“胜地四时浓荫里,洞天一派碧鲜中”。 随着曲廊北延,过池塘,即秋景区。此区分为两处,一宜折桂,一宜登高,均秋令应时景致。闻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飘香,芬芳馥郁,闻之令人坦怀若荡,心旷神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园主于此焚香点烛,供拜月神。严氏儿孙折桂嬉戏,以寓“蟾宫折桂”高中之意。过眺农楼、见山楼前幽静院落逶迤向东,为环山草庐,宽敞平台贴水而筑,视野豁然开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绵延,山巅一亭翼然,山间清流潺潺。假山东侧为采秀山房,北接爬山廊。环山草庐楼上,假山之巅宜人亭中,均可放眼北望,远处灵岩山古塔钟楼倩影清晰可辨。 置身环山草庐似为园之尽头,孰料经东北角一侧门右折竟是别有洞天。此处已是冬景区。此处院落相错,曲廊厅堂,交叉搭接。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环池湖石错布,修木灌丛,深浅相映,环境绝幽。疏影斋前,满植梅花,小雪初霁,红英绿萼,颇有宋代词人姜夔“暗香疏影”之意境。冬景区外乃一处新园,水域开阔,园中的粉墙、亭廊、假山、藤树都倒映在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桥,水边有亭,水波轻漾,水香氤氲。岸上杨柳依依,鸟鸣蝉噪,已是一派江南水乡自然风光。 出羡园,久久回味,江南名园名不虚传,遂进虹饮山房,一品皇家之气。 因其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故清帝乾隆每下江南游木渎,必到虹饮山房,于此处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临,延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故其又称为乾隆之 御戏台 东园原为明代李氏的小隐园,以老树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称。乾隆初年,此园为徐士元购得,增筑厅堂四进,于此生活起居,于后园中疏池开径,叠石栽花,成就一处精巧雅致宅第园林。与古戏台相连,自成一统,清静闲适。及清末,徐家日渐衰落,东园为木渎陈家购得。陈家外孙女沈寿于此随外祖母和姐姐沈立研习女红,用功不辍,终成一代“刺绣皇后”。 西园原为明代东林党人王心一的别墅,建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王心一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削籍遣归。先于苏城建造归田园居(即如今拙政园之东园)仍恶城中烦嚣,于木渎香溪之滨建秀野园,时常邀上三五同志,园中游观酬唱,排遣情怀。后王心一重为朝廷起用,继而位居太仆卿、应天府尹、少司寇。后里人韩璟改为“乐饥园”,有秀野草堂、桐桂山房、乐饥斋诸胜。现为木渎圣旨珍藏馆和科举制度馆,内中珍藏了二十道清代皇帝圣旨以及科举试题、答卷等,展示清代皇牍文化。 此处因清帝所居遂于屋檐之顶,至八仙过海、天女散花之饰,以别民宅,又因刘墉为乾隆宠臣,遂提虹饮山房斗方。 此行仓促,未曾尽兴,另择他日,必将故地重游,细品其中味道。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c3a71d00100081c27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