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枫桥小溪 |
[游记]枫桥小溪 |
2008-07-01 sina.com.cn |
(转载) 人只能活一回,总要依托于有生命价值的东西活着才有意义。好的教育,让每个人都享用终身,所以是最具有生命价值的。受教育之博大恩泽,又从事教育工作,我倍感庆幸与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我的生活之旅,也是精神之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Engels)曾说,“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是什么?思维着的精神。”第一次沿用这句话是在2002年,于南充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给大专生上《教育学》课程时解析到的。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是我国师范教育的关键转型期,层次结构重心逐步上移,师范教育体系由三级向二级逐步调整,于是中等师范生走向了边缘与落寞的位置。面对剧烈竞争的社会,中师生的自卑心理油然而生,也正如一位同学所言:“自卑,像根受了潮的火柴,怎么擦也难以点燃照耀前进的路途之光。”由此,那次我主持了“美丽心情·相信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最初级的目的是想鼓励这批孩子追求未来、勇创天涯,激发他们去思维与感悟。也是从这次开始,我将教育心理学专业上学到的教育科研方法投入了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走街串巷地问卷调查、个别座谈、开设讲座、统计分析等方式搜寻第一资料,再经教授指导与帮助完成了第一篇论文:关于中师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探及对策研究。成功的经历,屡试不爽,倒也让我探索到了一条大学时期的研学之路:深入生活调研与大学教授辅导。而后来在全国首批研究教育经济学的专家、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系资深教授黄育云的指导下,完成了我目前最为满意的一篇论文,也是第一篇正式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生命创造体的精神乐园:人文主义教育——本文收录万方资源数据库后,被多位学者视为参考文献而引用。 在大学里面,我阅读了很多教育教学的专著、报刊杂志、网络文献等;在教授、教师的指导下写了一些关于教育的文章,略有获奖、发表的;倡办学术性期刊《教育前驿》并担任了副主编;作了有关农村、女童等的教育调查,撰写了研究报告;参加每年“5.25我爱我——给心灵一片晴空”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在短促而充实的四年日子里,用孤独与勤奋换来了的没有什么,是一本本笔记、一摞摞资料,还有的是关于教育的坚定信仰。“知识是个人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这隐晦地描述“课程”定义的句子,却成为了大学学习的警示语,促进和帮助我去把握周围不确定的世界。 在迷茫迟钝的状态下念高中时,偶知海伦·凯勒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如果有了高飞的欲望,他绝不甘于在地上爬。”从田园稚嫩淘气的孩提到中小学时代的初为人世,从高中求学的心酸艰辛与大学入学的点滴欢喜,从大学“迷茫—觉悟—苏醒”的心理演进,再到教育岗位上的“敏感—激情—体验—超越”,虽然没有诗歌的神韵、爱情的玄美、成就的辉煌、功名的卓越,但是鲜红而沸腾的血液里膨胀着一种本能的东西,或许就是欲望,一种飞跃的感觉。教育,这片多么熟悉的地域,多么纯净的土壤,我播下一粒饱满的种子,冀望和教育一起体验高飞一般的感觉! 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作为一种标志,是从进入社会从事某种职业开始的。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正式成为社会的成员。这个转化是一次质的飞跃,是整个生命的又一次蜕变。要把自己大学里面积累的知识渗透于社会教育实践之中,得继续学习并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实用水平,若不然好比“穿着女性化裤子的知识型低能者”,彻头彻尾的无知“秀才”。 * * * 现实的悲剧始终有一天或有一回会演绎在理想的喜剧里面,人和他的教育梦也往往如此。面对教育体制的挤压和学科专业的冷遇,我曾多次懊悔念大学时选择了教育专业,多次不平等、不平衡的意念在脑海里轮回周折。丹尼尔·科顿姆在《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中例举出了若干论据威胁到自己一度坚定的信仰,它又像幽灵形诸于社会关系、文化形式和理想追求之中。在某种幻想下,是否找到了使心境平静下来的理由:教育是无用的。但事实上,丹尼尔·科顿姆这本充满睿智的书,向我们揭露出人性、爱、美、身份的本质,以及学术界的丑闻、身份政治、多元文化等深隐而沉重的话题,而非完全意义上地诋毁象牙塔。他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能简单地对教育秉持敌视态度,教育和生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应该对教育保持理性与客观的甄别评价,而非一种野蛮、愚蠢和虚无主义的反应。人文科学的功用性,毋庸置疑,“教育”本身存在的科学性与思想性,一直对我有一种持久感染力和重要吸引力。每次被短暂的颓废与萎缩击退之后,我都保持着一份清高、一份慵懒——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过的,“叙事的虚构是更高的生活真实”——浮生犹如半粒尘埃,只要画好自己的心理底线和找准自己的理想高度,也就是大学班导杨瑾若(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女士所言,“想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比什么都重要。 由此,我把这种个体行为的扩展性错误、休克性迷乱看作为涂尔干的“失范”和默顿的“越轨”。两者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个体行为给社会运行与社会整合所产生的能动影响进行解释,使我们更为全面的理解个体行为在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如果透析了马克思主义论“人的问题”便可恍然大悟,“教育的基本价值就在于:将人类生命进化史浓缩在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活动之中。”自己的“失范”和“越轨”其实质上是“社会化”进程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简单说来就是不成熟,也就是“个性化”没有形成前的道路曲折和心理阵痛。须知,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不愿别人触摸或揭露的软痛,根底的贫民卑微心理规限了我看待事物的深度、广度与维度,于是也就有了“我将一生热爱教育,又因教育而伤悲一生”。绵阳师范学院高教所的王楠先生却给了较高评价——“这句话说得很到位,表明你对中国教育认识、体验至深”——实在令我惶恐不安,那只是生存所系、生命所依、生活所迫的感慨。 踌躇满志又郁郁寡欢,激情澎湃又偃旗息鼓,年轻的心似乎一再衰落败坏下去。但不断反省与调整的我深知:芸芸众生,真正的天才精英和白痴都是极少数的;“只有垃圾,才被扔进垃圾桶。”于是,选择了书籍与交流来治疗“内伤”。这段时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志之将至矣。”开始学着与名人雅士为友,且在他们的指导下大量阅读各种类书刊:《书屋》、《哲思漫画》、《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刘小枫)、《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张兴春.台湾)、《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世纪印象·百位学者论中国文化》(上下部,朱竞编著)、《金字塔原理:思考、写作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巴巴拉·明托)、《教育理论哲学基础的反思——关于“人”的问题》(夏正江)、《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中央教科所主编)、《教育建模》(查有梁)、《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等主编),以及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资助出版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15册/套),订阅了《全球教育展望》《教育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文化博览》,在东辰学校图书馆翻阅了《课程·教材·教法》《教育发展研究》《上海教育》《江苏教育》等期刊杂志,参与了特级教师李宪熙主持的2期“三友学术沙龙” 随后的2005年,Blog流进生活,让我更坦然、更开放地行走在教育边缘。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博士认为,“Blog的教育意义在于将互联网从过去的通讯功能、资料功能、交流功能等等进一步强化,更加个性化、开放化、实时化、全球化,把信息共享发展到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生命历程共享。”依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这个平台创建了自己的博客,随后它便成为了我获取满足感的“安慰剂”和精神寄托。利用BBS、BLOG、EMAIL、QQ等网络工具,认识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人士,一边热烈地研讨问题,一边获取教育时事信讯。2007年底Blog流量突破11万人次,也就成为了前期取得教育心得与研学成果的佐证。也就是这段自以为是、暗自得意的时期,《世界是平的》(这是自何建铭的纪实报告文学《落泪是金》后,第二本震撼我又令我由衷感动、生命恐慌的一本好书)像一波巨浪、一阵寒流冲刷着、袭击着我,我惊恐地发现,自己仍旧处于教师DOS版,而就在一夜之间让我一切的劳作都变得微乎其微、毫无价值。其作者托马斯·费里德曼认为,“这个时代的关键,‘不是你要不要全球化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全球化的问题。’”我意识到仅仅流离于教育理论中,会越走越困顿与狭隘,必须更多关注经验与走向实践,让教育职业生活为不同的可能性开放。 在EEPO有效教育创始人孟照彬教授的帮扶和劝导下, 2007年秋期我终于走上讲台、走近课堂。原来行走在教育边缘的事实,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舒缓化解,给心灵丝丝告慰。而诸多事实让我领悟到: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草根式(grass-roots)学校本位、问题情境的教师专业提升途径,应将个人的(personal)、实践的(practical)与专业的(professional)三类要素有机地整合于这一研学活动之中。同时,拘泥于“因为—所以”的线性思维会限制我们的思想,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增强问题意识,改变心智模式,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这逐渐成为了我学习和工作的指导思路。大量阅读后总结下来的经验让我扑捉到了“学校、教育和社会”三者存在的矛盾: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学校教育与外部社会文化环境间不断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一方面社会对学校赋予了过多和过重的责任,学校则因为种种原因不具有履行这些责任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社会各界因学校和教育缺乏整体了解而不断指责学校、批判教育,学校不得已采取“鸵鸟战术”谨小细微地开展社会真正需要的教育改革。特别是处于“解读期”的民办教育,一边是看到了教育未来的希望,一边是规避着问题如履薄冰地尝试改革,有时甚至还躲着“民办教育”这个概念或称谓而换作“优质教育”以消解学生家长、社会民众的不解与质疑。这为搞教育研究的人提供了素材,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承担起一定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只是以绵阳东辰国际学校为研修载体开展小范围的思考与总结。东辰学校创建以来短短几年的时间,经受过创建的辛酸、发展的磨砺以及“七年之痒”,而在实践中作出了诸多有效的探索与创新,现以令人折服的发展速度和“双高质量”抢占了西部的教育高地。由此说来,东辰学校不仅为我个人提供了丰足的生长养料,而且成为了教研者的参照蓝本。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123990084136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