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水乡情韵沙家浜 |
[游记]水乡情韵沙家浜 |
2008-05-22 sina.com.cn |
湖水,洼地,芦苇荡,这就是沙家浜。当年那36个伤员潜伏在芦荡养伤重组“江抗”这段经典的革命史诗煮沸了沙家浜,汪曾祺点出的军民鱼水情深共抗外侮那精妙一笔,更使沙家浜风生水起,名闻遐迩。这里港汊林立,但沙家浜人做事却不象这苇荡一样曲折回旋,早已抛弃了水乡人的羞怯和赧涩,锻炼得大方而得体,频频在大大小小的媒体上亮相,着实秀了一把,秀出了名声,秀鼓了荷包。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人访。偏隅常熟东南的沙家浜每天都在接待着浩浩荡荡的黄胄显贵,骚客贤达驻跸停骖。旅游、休闲、探访红色遗迹、领略芦荡风情。来的多是客。摇曳顾盼的苇秆,娇嗔腼腆,在轻风里,跟你簌簌地打着招呼,间或还有水鸟和野鸭扑愣愣地钻出来找你嬉戏,给你出其不意的惊喜。别怕,莫怪,这是水乡特有的接客方式。柔媚的吴侬软语,亲切,和糯。稼樯新禾的古镇,浩瀚苍茫的苇荡,变幻迷离的碧水,眼前的一切都在涤荡你的胸襟,心牖豁然开朗。宾至如归的心安一扫你旅途的疲惫。 透过现象翻黄历。沙家浜是古老的。如果以“贸易之所曰市,市之至大者曰镇”的说法,那沙家浜的前身横泾早在宋时就是常熟县六市五镇之一(《重修琴川志》)。到清代中期,更是有“市舶麟次,烟火万家,景物繁昌几近郡县”的繁盛。世象更迭,沙家浜这个舞台的抽象才被接生在唐市镇和芦荡乡(横泾)这片红色热土上,成为实实在在的地名。艺术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成就了沙家浜这个响当当的品牌。“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优渥的水乡美景不但养育了饔飧而食的水乡人,更滋润了水乡的文化。邑人杨彝殁了,但他和三吴名士创立“应社”的凤基园还在;在此避乱隐居的昆山顾炎武讲学的亭林书院依然书香袅袅,铮铮铁骨山高水长,晖映日月。历史总是不忍心匆忙地把文化一笔抹过。被时光遮盖住的常常是那些岁月的沉渣。和钱谦益绛云楼比肩的汲古阁没了,但作为模范先生的藏书家刻书家毛晋的风范昭泽后人,众多的孤本佳椠承垒起水乡的厚重、风骚,不啻于水乡的心脏。随着心脏一起律动的是那位铁肩担道义的革命家扬帆的侠肝和豪情,历冤狱而傲然屹立,阳澄湖水的灵秀触摸着文化的积蕴使历史的瞬间化为永恒。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29306010100034e.html16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