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对五一七天假日关在家里大门不出的补偿,五一之后的第一个周末,陪母亲去了甪直。 这位于苏州东南25公里的小镇,与同里、周庄同一风格,典型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 启程是很早的,约定六点半集合,怎也有人迟到,拖拖延延直到近七点半方才开车,公路上跑了三个多小时,直坐得人肩颈腰背都酸痛僵硬了,忽叫一声“到了”!车一停,跳下来,扑面细风微雨,立时神清气爽,便看见“甪直古镇”的标题了。 当天天气阴,有时有小雨,却不气闷,凉爽舒适,正宜游玩。雨也不甚碍事,反是雨中江南小镇,别有一样韵致。 进镇统一票价是六十,五个景点:沈宅、保圣寺+陆龟蒙祠+叶圣陶纪念馆、万盛米行、萧宅、王韬纪念馆,牵起小镇旅游一线。镇子不大,精巧细致,适于漫步其间,慢慢品味“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水乡景致。 进镇先一个广场,端坐的独角石兽迎远方客至。这是甪直地名典故的神兽:甪端。 中国象形文字巧妙,“甪”字头上一撇恰如神兽头上独角。传说甪端是神异吉祥之兽,善走,日行一万八千里,懂得四方语言,知道远方之事,形如狻猊,专蹲风水宝地。因此其所在的甪直,也是风调雨顺,无旱涝灾祸的丰足之乡。 再走进小镇,便见河道小桥。导游小姐也介绍这“甪”字一撇之下三横三纵,就是此地主要河道的形象了。 正对着所见第一座三元桥细细研究桥联: 东溯眠牛净绿水,西临斗鸭挹清风。 导游小姐不住催促:快走快走,待到自由活动时间再看不迟。 实在随团旅游就是这点不好,赶景点,听得解说又不能细看风物,看得景致又错过解说,真有点手忙脚乱。 先赶的第一个景点,沈宅。 镇中大户豪门,首推沈家——江南沈姓人口兴旺,“沈宅”一称听在耳中似曾相识。这里沈宅,是教育家沈柏寒故居。 石库门门槛跨过,里面是重重进进宅院。沈氏豪富,房产广布,当年的沈宅占地近2500平方米,有沈半镇之称。而就如今开放的800平方米看,并不算十分可观的,然而规格精细齐备,毫不含糊。格局五进,间间厅堂转过,方是内室后宅,闺阁居处,门户深锁。 两厅之间一方小庭,地面嵌花,半开窗中看得见楼梯,莫不是通往小姐绣房? 三开间正厅乐善堂就整个甪直镇来说都是最豪华的建筑,雕梁画栋,构建陈设精致华美,堂上一屏一镜摆件又显出主人与普通人家一般的愿望:平平静静生活。 我词穷,待形容这样江南民居,来来去去也只得“精致”两个字。其实在小镇街上随意走一走,又何处不见精致修纹雕刻?不知名的人家墙头,都有美丽吉祥的图样,一副童子嬉闹图上,两个孩子憨态可爱,屋顶两头都做成凤头形状,高高挑起凤头一支翎毛。 而大户人家中,愈发有庭院深深之感。从楼上窗户望出去,是重重叠叠屋脊山墙割断天空;在庭院中仰头,是自家屋墙框出一块四角的灰蓝。暧昧不明天气,空气中仿佛残留着一点淡淡寂寥气氛。 出沈宅转回头,一桥一弄,正对一座寺院,是以桥名香花桥,弄名香花弄。这寺院就是创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的保圣寺,传说皇帝也曾在此出家三天,是名。 寺院最盛之时,据称有殿宇五千多间,僧众千人,占地达半个镇。遥想“南朝四百八十寺”,旧时胜景,望这古寺略可模拟得知。历经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寺院几毁几建,深深刻下时间痕迹,景点解说的字牌上时时出现六朝造像石、唐代经幢、北宋幡杆夹石、明时天王殿、清铸大钟说明字样。千年沧桑,光阴流失,古刹几度荣衰,进镇时所建题刻“甪直古镇”的“古”字,在这里特别突显鲜明。 树木藤蔓在这里都是长者,枝叶繁茂的枸杞,三人合抱都围不过来的大银杏,亭亭的紫藤,不经意瞥过名牌,才知他们已经千年风霜,默默立于天地之间。 寺院最深处罗汉堂,阴暗避光的大殿中九尊罗汉塑像,是出自唐代塑圣杨惠之之手的瑰宝。这样的塑像听闻在全国也只得两堂半,这里便是半堂九尊,当年古寺日久失修坍塌,靠蔡元培先生、顾颉刚先生等四方奔走呼吁,抢出的这半堂罗汉塑像,形容存世、彩绘斑驳,总也算挽留下一点历史的记录。 保圣寺旁陆龟蒙祠,祠宇圮毁,余下陆龟蒙衣冠冢、以及斗鸭池、清风亭——此时方知三元桥联中“斗鸭”两字的典故。 甪直必是与这位晚唐诗人渊源颇深的。陆龟蒙隐居于此,而他的号甫里先生,便做了小镇先前的名字:甫里。 但是不待我细究,导游匆匆带队,已直奔下一景点:叶圣陶纪念馆。 保圣寺、陆龟蒙衣冠冢、叶圣陶纪念馆三处临近。而叶圣陶纪念馆是先生当年的执教处,教室、教室宿舍、生生农场,及当年叶圣陶先生为学生看书而准备的小图书室,是他的教育理想于此实践的足迹。 叶圣陶先生逝后也归葬于甪直,在他所钟爱的大银杏树下长眠安息。墓前有亭,亭名未厌,直写出叶圣陶先生一生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勤恳与执着。 中午时是简单的饭菜,菜色却很清爽,还特意买来当地的南瓜糕,一大块糕粘紧且韧,分起来都很费了些功夫,然而口味不甚甜,是很好吃的。 下午的行程直奔万盛米行。 万盛米行无疑是由叶圣陶先生《多收了三五斗》出名,然而在当时甪直镇中,也算得是大商家了,进门一匾上书的“万商云集”便可看出他家气魄。店前河埠头是装卸谷米的码头。到新谷收获时,舟船汇集,应会出现小说中描绘的热闹场面。 店铺设有售粮高柜,后为石板大院,有耒耜(音si,四声)堂陈设各样农作器具。从没想过农具也如此丰富多样,对于我这生长于城市的人来说颇为新鲜有趣,而有些农具的简洁巧妙又令我大大惊叹古时农者的智慧巧思。 我们在后面还发现一座龙骨水车,忍不住上去一试:这也是有技巧的,人站在水车上,全身重量不能先放在下面的踏板上,而应牢牢扶住胸前横木,足下用力踩踏,方能带动水车运作。 出万盛米行时天又落雨,于是萧宅和王韬纪念馆两处逛得愈发有些浮光掠影。然而实际上看过沈宅,略略知晓这些大户庭院格局,其余也是风格大致不差的。 王韬纪念馆有一处小小庭院,局促空间,也分出回廊、池塘、假山,玲珑有致。笑~苏州园林实在是空间充分利用的典范,有限中都开拓出无限风景,边角无处不用到,合成一整面图画又分出深浅层次,连观赏角度都思虑及,移步换景,更多出多少好风光。 导游宣布景点游遍后可自由活动,直至三点半在镇口集合离开。 我们从萧宅出来一条木质楼梯下去,转了一转,到一条小巷,此刻雨下得更大,前面却恰好是一条有屋棚遮挡的小街,正免了我们淋雨之苦。 雨声犹不绝于耳,天光自棚顶天窗漏下,信步街上,两旁店铺售卖古董、小商品,及各样地方特产,这样体验倒是从未有过的。 走下去,一边的店铺消失,变做一排临河的美人靠——这是我大学选修课里学来的名词,只听名字就觉旖旎:想象古代少女依靠斜坐,亦可伸出手去向河中舟楫里买些商品物件,是何等悠闲如画景致。 雨势大起来时,一排的棚檐垂雨,真挂起一排晶亮的珠帘。 河道中突然发现小舟鱼鹰,这美丽的鸟羽翅乌黑得发亮,映得出蓝影儿,立于船舷船头。但是这几只鱼鹰的工作已远非捕鱼,却做了水乡的一样景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