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神秘莫测的抚仙湖 |
[游记]神秘莫测的抚仙湖 |
2008-05-22 sina.com.cn |
远古时期,九大高原湖泊中的滇中五湖:滇池、抚仙湖、阳宗海、星云湖、祀麓湖均为一海。随着燕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水位下降,先是滇池与其余四湖分开,形成滇池与古抚仙大湖;后来,把杞麓湖、阳宗海渐次由抚仙大湖分出:最后大约在距今两三百万年前,抚仙湖与星云湖分开,形成经2公里的玉带河相连的一衣带水的姊妹湖,有些当地人习惯上把湖中小妹星云湖称上海,大姐抚仙湖称下海。到了夜间,上海一碧万顷,星月皎洁,星撒湖底,银河照映湖心,故名星云湖。而传说“(下海)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现,旧时仙人仰慕下海的湖光山色,因留其迹,故名抚仙湖”。抚仙湖的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最大水深157.3米,平均水深87.0米,蓄水量189.3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湖泊总蓄水量的64,相当于滇池总蓄水量的15倍,星云湖的100倍,仅次于长白山天池而为我国第二深水湖。由于汇入抚仙湖的水,首先流入星云湖进行沉淀,再经过2公里的隔河注入抚仙湖。且抚仙湖本身所接纳的水流,其源头都在沿湖一带的山脉上,长度没有超过10公里,又以泉水居多,因此古时的抚仙湖水清澈透明,透明度一般高达7、8米。明末徐霞客在他的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有抚仙湖最清。” 明代著名文学家、四川状元杨慎赋诗道:“澄江色似碧醍醐,万顷烟波际绿芜;只少楼台相掩映,天然图画胜西湖。”远眺湖水,烟波浩淼,微风佛过,白浪如串串银链在碧毯上滚动,迷人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在这“琉璃万顷”的湖水中藏有太多的未解之迷。 因抚仙湖大部在澄江县境内,且明清设澄江府,故也叫澄江海。据说澄江地名源于“沉江”的传说,相传一对善良老两口受到仙人的指点:“如果府门前的大石狮子的眼睛红了,你们就要赶紧往北面跑,否则就要喂鱼。”一天老两口赶路过府门时,果然见到大石狮子的眼睛红了,他们带领一些人立刻往北边跑,不一会儿,山崩地裂,铺天盖地的洪水咆哮而来,眼看就要被洪水吞没了,奇怪的是洪水突然停下了,人们回头一望,繁华的府城变成了一片澄清碧绿的湖水,他们把脚下这块救命的土地叫镇海营,沉入湖中的古城叫石龙,并把与之相对的山叫石虎。当地民谣说:“石龙对石虎,黄金两万五;谁解其中谜,可得半个澄江府。”上个世纪70年代在抚仙湖之滨李家山发现了历代滇王的王族墓地,出土了稀世珍宝牛虎同案青铜器。80年代在抚仙湖岸发现了距今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古生物化石群,被誉为“20世纪最发惊人的科学发现”。90年代初有个潜水员在距岸边300米的水下无意中发现了类似城墙的石彻建筑物,2001年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抚仙湖探秘”水下考古,使抚仙湖就像尼斯湖一样充满神秘的色彩。 星云湖特产大头鱼,以浮游生物为食,以头油、肉嫩、质鲜、味美、含脂量高而闻名遐迩。抚仙湖宽阔的水域里,生活着20多种鱼类,最负盛名的要数抗浪鱼。抗浪鱼是一稀有的鱼种,全世界所有的海洋湖泊里,只有抚仙湖有这种鱼,这种鱼形如短梭,长约10厘米,像一个娇嫩而又长不大的“白雪公主”。位于两湖玉带隔河中段的“界鱼石”是云南的一大奇观,星云湖里的大头鱼和抚仙湖里的抗浪鱼都以此石为界,抵石而返,永不相往来。一般在每年的5月到8月间,沿湖的岩洞里会涌出许多地下水来,这些地下水温比湖水略高,抗浪鱼就会成群结队地逆着泉水而上,到泉水里产卵。沿湖的渔民抓住了抗浪鱼的这一生活习性,把岩洞里流出的泉水分成若干股,开渠挖沟,把倒须竹笼放在水沟里,然后在竹笼旁安置一辆水车,把湖水车进水沟,逆水而上到水沟里产卵的抗浪鱼顺水而下时就钻进了渔民的竹笼里,当地将这种奇特的捕鱼方法称之为“请君入瓮” 车水捕鱼法。也是在每年的5月到8月,在山与湖交界的地方,常常会有数吨的青鱼,由“鱼王”率领,大小排队,在湖中舞动,形成极为壮观的青鱼阵,摆阵的第二天,天气就要发生明显的变化。还有抚仙湖为什么会出现奇特的光环和怪鸟异兽的记载,为什么被列为“航空禁区”?一池深蓝中有多少不解让人遐思,令人向往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u/4ba4bf04010006uh32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