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声色广州,体验真的城市生活-散记苏州园林-游记攻略 |
[游记]声色广州,体验真的城市生活-散记苏州园林-游记攻略 |
2007-07-16 gznet.com |
硬着头皮挤出一周假期,去了我一直梦想故地重游的苏州园林。 说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情节,为什么我对园林如此之感兴趣。虽然前些年已经游览过一次,回来反而因时间匆忙而更加怅然若失。这一定不是我的修养所至,因为我对苏州园林的了解也仅限一二,可能这种精致的风雅很是符合我的审美情趣吧。 园林,可以说是集中国文化的美于一体的化身了,建筑,书法,文学,被巧妙地和人的思想,道德,志向完美的结合,使得大小不同的园林各有风骨,自成气候,初看都有亭台楼榭,细细品去,不同的布局却别出心裁,使之韵味各异,让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着美的天堂,我想,苏州被誉为人间天堂,也在于它拥有如此众多的园林吧。园林的主人大多为富商官宦,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或在官场,或在商场混迹多年,都想给自己营造一个体现自己思想却又精致华美的居住环境,无疑,在小桥流水、风软云轻的江南,园林便成了最好的载体。 园林的美是建筑的,这大概是园林给人的第一印象,且不说那精巧的屋舍,玲珑的假山,别致的清池,迤逦的游廊,多变的漏窗,灵动的雕刻,便是那一株古松,一田荷叶,一蔓绿萝,无不与周边环境溶为一体,让人觉得宛若天然。虽然大小各有参次,但精巧的布局却使得各个建筑个体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在这里,古代匠师的智慧便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拙政园是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它的建筑面积也最广,园分三部,东、中、西部都有各自的主体建筑,非常明显,它的池面绵延整个园林六分之多,池面也是诸园中最为广阔的。时值盛夏,池中荷叶田田,亭亭出水,绿意顿时点染了整个园林,粉红娇嫩的荷花袅娜其中,颇有点睛之妙.园中的景物顿显紧凑,这样诺大的池不觉空旷,生机立现,而连绵的荷叶延展向远方,又拉伸了视野,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颇助游兴。它的游廊是双面的复式廊,长且曲,多开漏窗,使的各部的景色有互动之妙。由于园林面积比较大,建筑师借助宽阔的水面,在游廊中以亭、阁、桥镶嵌,如飞虹桥、面水轩等,形态各异,使得游廊虽长但富于变化,且随处有驻足静观之所,不因游线长而使人有困顿之感,十分巧妙。说起假山,也颇具特色,都隔着水面与主体建筑相对,山体较大,山势也相对更高,俯瞰全园有通透之感。拙政园中的景致无不体现出大园的风范,游览线长,景物富有变化,最让人印象深刻是其还有一园中之园—枇杷园,里面亭、阁、楼、池一应俱全,精当而富有创意,这样使得整个园林更加富有层次感了,让人有曲径通幽之趣。 与大园的建筑之美相提并论,小园的精品我觉得当属退思园了,怡园也属一个小而巧的园林,但其景物布局稍欠层次,中间作阻隔处理的游廊给人凌乱之感,可能这与它的建筑主要是仿制其余各处早期苏州园林的缘故吧!给人的印象没有退思园来的那么天然,那么紧凑。退思园位于同里古镇,面积不大,其特点便是后花园的诸景都是临水而建,穿过其主厅和起居之所,就来到其闻名于世的后花园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泓碧水,其处理的手法和拙政园却大相径庭,没有采用荷花,而是选择了睡莲这一个小巧而同样清雅的花卉,饲养的也不是华丽的锦鲤,而是体型小而色泽艳丽的金鱼。这一来同样给水面增添了灵动的生命亮色,却不会因池中大片的景物而缩小池面视野,是一双赢的处理。园中楼多为双层,这也是为了更有效地扩充有限的空间而为之!随着游廊信步,你很快便会觉得自己仿佛凌波水上,是的,这里的建筑全部贴水而建,既增加了建筑面积,又给人以奇特的感官效果,这池窈窕的清水便转而成为了点睛之笔.无论是旱船、假山、还是楼、轩,皆傍水而筑,一眼望去,园中景物好似尽收眼底,但曲步行来,每个角度都呈现出不同的风姿,各个建筑物在不同的角度看来都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图,在这里,你对移步换景这个词会有更深的体会的。退思园的确不负其“小园极则”的赞誉! 园林的美又是文学的,这些园林中,古代士大夫们那种追求雅致、崇尚精神愉悦的内心世界在文学的帮助下展现地淋漓尽致,随处可见的楹联、牌匾,或行或草,或潇洒或遒劲,自有一派风流,更深值玩味的是其表现的内容,既脱胎于诗句词章,又恰到好处的点明环境,真是信手拈来皆妙笔。 拙政园中部之远香堂,前临一池翠荷,荷香何其淡,但见取一“远”字妙极,走近似真有缕缕荷香自远袅袅而来,浸润四周。微风吹过,满池绿意摇曳,香气好象更馥郁了,见其名联其景,于视觉、听觉、而有增进至嗅觉,更让人觉其名之贴切,臻于妙境也。进得园西,有一阁名唤“浮翠阁”,此二层小筑立于一假山之上,高耸竣朗,四周树草繁茂,环绕于一片葱茏中,取一“浮”字,此阁便在人眼中有了飘逸灵动之感,似具有生命般娉婷而立,让人复有怜爱欣赏之。虽然陈从周先生在其《说园》中评价此亭突兀过甚,难称协调,但就其名来看仍不失为情景交融之佳例。园中有一扇形小亭曰“与谁同坐轩”,造型别致另当别论,其名无疑更吸引人,一句似问非问的“与谁同坐”深具人文色彩,中安两小石凳,仿佛在待主人邀友前来。试想一下,“朗月清风仲夏夜,三五知己话亭中”,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来此留影的人众多,我想与此名也有莫大的关系吧……。 如此景与名珠联璧合的例子在园中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不待多言。虽然大多园中景名脱胎自前人诗词,如“远香堂”由《爱莲者说》中“香远益清”而来;“与谁同坐轩”与东坡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同出一源;但这些幻化而来的各处匾名、联对却在园林景色的衬托下展出了其原作所没有的美学意趣。而正是这些充满了人文美学色彩的词章句赋,给整个园林增加了极具魅力的生命色彩,也是后人在体会古代匠工精巧构造的同时更加应该加以认识的,因为只有这样,苏州园林才是完整的,才是真正体现中国的古典魅力的! 美哉!苏州园林! |
转自:http://ctrip.gznet.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963284306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