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浠水灵秀山 |
[游记]浠水灵秀山 |
2008-06-27 sina.com.cn |
午饭后,作家们决定去看瀑布。他们是有激情的一群,瀑布的奔流正好与作家的激情相吻合。我与正慈法师想去探访佛教古迹,于是兵分两路,各取所需。我们三五个人,循着导游地图,走走停停,寻寻觅觅。虽是八月,而山间道路却是凉风习习,古木浓荫。在一处浓密的竹林中间,找到了旅游图上标明的和尚塔。和尚塔静卧于斜坡上,二十多级台阶彰显出古墓的不同凡响。台阶之上,围成一个大平台,整个墓地一律是饱经沧桑的沙石砌成。可以想像到当年的盛况,长眠于此处的,一定是赫赫有名的长老耆宿。只是苔藓满布,败叶层叠,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变迁与萧条。碑文模糊不清,正慈法师躬下身子,小心擦拭,这才分辨出几个字来:“临济正宗开山和尚能印祖师……”。左边落款为“清雍正六年月日……”。佛教在清朝,有“临济临天下”的说法。由于皇帝的提倡,临济宗大行其道,天下僧人无不以临济宗为自豪。正慈法师围着石碑来回走动,喃喃自语。好像那睡在地下的老和尚就是他的先辈,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是,晚辈来看你老人家了。正慈法师表现出天下僧人一家亲的亲切感、归宿感的宗教情怀,让我对他油然而生出敬意,怎么说,他骨子里是个纯正的僧人。正慈法师忽然说,导游图上介绍,能印祖师是明朝永乐年间(1402年)来此开山,石碑上怎么是雍正六年(1728年)的事?我也纳闷。有人说,会不会是雍正年间重新立的石碑呢?只能如此解释了。几个人如考古学家似的琢磨着,察看着,抚摸着那远古年代的残碑断石。 下一个去处便是白云庵。白云之下,何有庵堂可寻?只找到一堆破旧而零乱的平房。走过荒凉的小道,来到平房前,一个老太婆迎了出来。她告诉我们,眼前这破败的景象就是白云庵。以前的白云庵,早在文革时毁弃了。那砖瓦已盖成了林场职工住宿的平房。近些年,林场解体了,平房已回归佛门,却已是破烂不堪。风水轮流转,佛法总是殊胜,如今在平房里又供起了佛像。这白云庵,只是十分地简陋了,墙面被烟熏得黑乎乎的,屋角还有一些陈旧的蛛网。幸而几个老婆婆住在平房里,烧香念佛,能闻得缕缕檀香。现代佛教的凄凉,凉透我心底深处。白云庵是一处好风景,但愿有高僧来此常住。我敬佩那些古代的祖师们,他们选择的佛家庭院,占尽了青山绿水。也羡慕古人真是有福气,高山之上无人打扰,何等的清静。 从白云庵出来,门前有座水库,坝上镌写着灵秀湖三个大字。惊奇中我们登上堤坝,哪里是湖?这湖也实在是太小了,如一个秀珍的小水潭,形如一弯碧玉弦月。不过,这一方碧水,甚是惹人喜爱,小巧玲珑,环境十分清幽。潭畔青青竹叶在微风吹拂下摩挲声声,如好友呢喃絮语。环抱的翠竹,倒映在水里,将潭水也染成纯净玉色。水平如镜,照着天空与竹林倒影,既空灵且俊秀,忽然觉得灵秀二字十分贴切。这一潭清水,堪称是灵秀山的点睛之笔,是灵秀山的灵魂所在。我们拍照忙乎了好一会儿,才突然发现,这僻静之处居然还有一个垂钓客。钓翁静坐在湖的一隅,头顶草帽,无声无息,好一个闲云野鹤。对于垂钓之事,自从学佛以后我不敢恭维,认为那是极其残忍的事。一钩刺入喉中,那鱼儿不也是疼痛难忍? 返回宾馆,正慈法师打开电脑,写游记。我瞄了一眼,他已写成了几句诗。晚饭后,我也凑成了四句:深山路尽头,举目竹林翠,愿作白发翁,独钓一潭水。吾之所钓,非在鱼而意在水也,文字游戏耳。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3afde010096rf.html567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