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探幽秦山岛 青口下驾村去东十公里的海面上座落着一座孤岛。这便是 秦山岛。从航拍的图片看,全岛狭长形,呈单面山形态。东大西小,俨然是一巨型壁虎蛰伏在烟波浩淼的太平洋上。而著名的神路恰好充当了壁虎的尾巴。 夏日的海风是潮乎乎的。我们分两条机动渔船,向小岛进发。离岸越远水色越绿,由黄变浅绿,最后变为碧绿。海面的水气很重,我担心迷失在雾气之中,找不到求仙的方向。行船大约50多分钟,飘渺间海岛的轮廓印入了眼帘。像宝葫芦似漂浮在海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汉钟离丢失的葫芦。小岛又像是天庭里仙子遗落的瑶琴,千百年间弹拨着忧伤的琴弦。 秦山岛原名琴山。因“旧传秦始皇登此求仙勒石而去”,故名秦山。我们从神路码头登岛。正值早潮之际,神路大部淹没在潮水之中。沿废弃的军事公路蜿蜒前行。风景秀丽,岛上山青树碧,芳草萋萋。不足0.2平方公里的小岛,遍布了防空设施。虚掩的混凝土洞门,依稀可见当初备战备荒的紧张情景。如今是人去洞空,倒也成了探险的好去处。岛上的居民不多,多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渔民。支撑着简易的炉灶,加工着刚刚捕捞的海鲜。与世无争,其乐融融。岛上地质结构简单而独具特色。全岛由石英岩及大理岩构成。呈一单斜构造,多断裂层。岩层受海蚀后多沿节理面裂开,成巨大的岩块崩落。片岩夹层受深度风化,成红土状风化壳。经历几度沧桑演变,秦山岛形成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绕行海岛,随处可见海蚀崖、断裂带。不愧为地质宝库。海滩上礁石班驳,白浪滔天。沙鸥旋舞,小船悠悠。一幅仙境般的画卷。漫步海滩,听水鸟低鸣,看山中炊烟缭缭。挽起裤脚和心爱的人一起捉螃蟹、捡贝壳。夫何所求?时空在这一刻凝固,往事越千年,这悠长的梦忽醒。探幽访古,身似浮尘人渺渺。凭海临风,多少尘世消融风雨中。 徐福、将军石 是徐福赋予了秦山岛的神韵。徐福东渡的起航点就在该岛。留下了一口土井,大家叫它“徐福井”五十年代,岛上驻军扩大了此井,井有20多米深,水质清凉甘甜。打水的辘轳已被腐蚀的锈迹斑斑。漂泊扶桑的徐先生也永远未还。山顶的灯塔处修建了一小亭,叫盼归亭。千年的风雨、千年的苦盼,到头来总是一场空。只有横亘的山峰还记得未归人的仙容。 秦山岛虽小,却很陡峭。涨潮的时候,你是靠近不了将军石的。需沿山坡下去,才能面对将军石。为拍一张好照片,下坡时,我被滚石伤了手。将军石耸立在秦山最东首的海滩边。栩栩如威武的将军。"三大将军"高峻挺拔,气宇轩昂。其旁崖上刻有"水天万里",山西崖上又刻"洪波浸激"四个大字。海州的秦东门石雕,就起源于这将军石。水穿击石,再坚硬的石头也经不住岁月的洗礼。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底部的岩石被海浪一点点淘空,如今只剩下上面的岩柱兀自挺立。石人如此,况乎肉体之身呢?暗笑秦皇求长生之迂腐。潮起潮落,听岛上居民讲了件奇怪的事情,将军石不远处也有口井,自然形成,常没于海水之中,退大潮时,方能得见,取水饮之并无半点苦涩之味。我没见到,同伴中有人目睹了此井,但不知其中奥妙,没能喝上一口,验证一下,实为可惜! 棋子湾、碧霞宫、奶奶庙 、麻姑庵 我们攀上山顶,俯瞰美丽的棋子湾。波光粼粼,荡气回肠。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脱俗感,便觉身体轻了许多。寂寂的山林、清新的海风,轻诵着千古的传奇。羽化了风流的人物。远处烟波之中,我仿佛看见了招展的旌旗,浩荡的船队,海浪声中夹杂着悠长的号角。他们正驶向东海深处。 碧霞宫、麻姑庵、奶奶庙都毁在文革中。碧霞宫,祭祀女神。善男信女,常携鸡到此入生,致使满山"鸡声祝祝出竹间"。俞廷瑞在《赣榆县志》中赞它:"山巅有佛寺,境极幽旷,竹木青葱,四时不改。一拳石浮荡于巨浸中,水天万里,绝非人境,游览于兹,真以为羡门,安期可呼而至。" 奶奶庙近年得以重修,规模不大,但很灵验,当地的渔民虔诚得很,所以香火很旺。奶奶庙又称“妈祖庙”供奉的是北方妈祖——黄海妈祖。保佑着渔民出海平安。游览妈祖庙。一定要施舍点钱物的。要不然,淳朴的渔民或许认为你对他们信仰不敬。 秦始皇、秦东门、神路 秦山岛原名奶奶山。因秦始皇曾到这里登山祭海,故名。史料记载,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10年巡游至此。《史记》中对秦始皇东巡的历史有这样的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东巡时,他在东海的朐县境内立石头,作为秦国的东大门。朐县在秦都咸阳的正东方,经测量结果显示,这两个地方同在北纬34度30分的纬度线上。都说始皇为寻不老之药,才谴徐福东渡,依我看来;开秦之东门,纳海外朝圣,方显大国之威、始皇独霸天下之雄心。《续汉书·郡国志》载:秦山"去岸百九十步,有秦始皇碑,长一丈八尺,广五尺,厚八尺三寸,一行十三字。潮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则三尺见也"。《水经注》载其内容大体相同。此碑为宰相李斯大篆。开碑刻之先河。刻字刻画始盛行全国。李斯碑早以无从查找,留下了碑基石。山顶的草丛中,我见到了碑基。好古者寻古觅碑的足印清晰可见。 神路是秦山岛最经典的景点。从西山崖观神路,宛如一条巨龙俯卧海中。《述异纪》记载:"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辄鞭之,皆流血。秦山神路,就是鞭石成桥之事。迄今神路犹存。每逢潮落 露出水面三四里,宽四五丈,皆乱石堆砌,虽潮水猛勇不能拥走一石。落潮时沿神路淌水可直上。神路石五彩缤纷,游者无不驻足,捡几块石头,作为纪念。如玛瑙、似玉石,非南京雨花石可比也。地理学家认为,只有大自然的巧斧神功才能造就得如此“美妙”。整个岛屿岸线均受海蚀,受海蚀的岩层沿断面崩落,在山脚下堆积了大量岩块,这些岩屑砾石便构成了砾石坝,俗称“神路”。那红色“血痕”是片麻岩高温氧化的结果,地质学把神路称之为陆连桥。 但,也有专家坚持认为神路系人工所为。理由是神路也有陆地上的部分 。 沧海桑田,烟水茫茫无觅处。物是人非, 扫迹风流,舞尽江山万古愁。秦山岛超然地旁观着历史的潮流。落寞一笑,信步在轻柔的海风里,听涛声拍岸.我沉溺其中,深情凝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