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山两塔、明府城 |
[游记]三山两塔、明府城 |
2008-05-22 sina.com.cn |
大约是在距今300年前的夏秋时节,一个至今姓名无考的画家凭着一种想象的高度俯视当年的福州城。仿佛是乘坐一叶风筝还是一个热气球,他的思维从烟台山升空停泊在龙潭角的上空,用丹青,以笔墨记下了他所“看”到的城台景观。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当我在画家郑子端先生狭小的客厅里看到这巨幅景观图的临摹作品时,发现按传统本该是城区主角的三山两塔、明府城墙却成了远眺中的景色,而古老的大庙山和当时新开发的大桥、中亭街、仓霞成了画中的重点。 ▲ 你说那时的福州城是啥个模样?我觉得它象一只巨大的海马面对东海盘踞在闽江北岸。当年正繁华的仓霞、大庙、中亭街构成了海马巨大的肚子、身躯,城内的三山两塔像是海马的头,镇海楼是它头上的冠或角,今天的五一广场当年的南校场是海马的大眼睛,从水都门经南校场东边沿伸到南公园的街市像是海马长长的嘴。 ▲ 今天,明府城在五一广场之北仅存二十米左右的残墙,而当年它是多么的壮观。它将福州城区与城南的茶亭、洋头口的城郊景色断然分开,灰色的城墙从西向东一字儿摆开了8座敌楼马眼,如同8个卫士,城墙居中的南门城楼连同左右翼楼组成宁越门的瓮城结构。以南门到镇海楼为中轴,一左一右各有两根旗杆、刁斗连同周边的衙署建筑表明这是侯官、闽县两个县治,分别在今天的道山咯和花园路附近。城内三山两塔交代分明,乌石山上突出的是凌霄台上的几块巨石,形同“桃瓣李楞”;于山上突兀着鳌项峰,峰旁是大士殿建筑群,以及今已消失的为了祈免火灾而建造的荧星祠;居中的屏山上镇海楼被放大了好几倍,虽简单几笔却勾出镇海楼的外貌特征。有趣的是那乌石塔,300年前便向西倾斜了十几度角。城南的南校场在地理位置上与今天的五一广场没有太大差异,北靠城墙,南临东西河,东接水部门边的一条大街,在今天建体馆的地方是一座麒麟墙,民间传说与镇守城南的“五虎”有关。广场中心的旗杆虽与今天现代不锈钢旗杆不可比,但它有两个烟龛相衬。坐北朝南的两个建筑居中的是演兵用的检阅台,西侧是关王庙,祀有关公武圣,为军营崇武者的保护神。 ▲ ▲ 从元代头陀法助和尚建万寿桥、江南桥开始,中亭街、大桥头街区以商为主的文化便在福州南台得以繁 荣,伴着中外舟楫,枕着闽江流水,石构的大桥依江势而曲折,桥上的人挑担、抬轿、骑马、行走、垂钓,有的还撑着油纸伞,分明一幅“清明上河图”景象。原来,那时的中洲岛是炮台,灰色的城堡壁垒森严、旌旗飞扬。从拱形的小桥到大桥之间还真有一座红色的中亭,显两层楼状立于街的西侧,小桥头也有一小亭,大桥头有一座红色高大的桥头亭,在画面上尤其闪亮,人们对中亭街为何叫中亭街的种种猜测判断从此有了画面的依据。大桥头的西侧,大约是在今天的十三中北面沙洲的绿地之间有一座用竹篱笆围起的亭阁式建筑,临摹图画时,细细考证过的郑子端先生认定它是文人骚客聚会吟咏的“汲江亭”。在小桥头之北,上杭路开马路之前曾有一段石级小道叫“安民崎”俗称崎顶,如今仅存地名,景观图让人看到了传说中设着茶馆的小道模样。而今刚刚消失的万寿头陀寺作为法助大师的建桥纪念碑混杂在灰色的民居之中。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ea0721010008zc.html415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