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首页 |  北京 |  上海 |  杭州 |  南京 |  西安 |  广州 |  深圳 |  苏州 |  国内景点门票价格大全 |  游记
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印象·镇江之一片浮玉是焦山

[游记]印象·镇江之一片浮玉是焦山

2007-12-02    17u.com

印象·镇江之一片浮玉是焦山

焦山原名樵山,是万里长江中唯一四面环水的游览岛屿。又因当地满山竹林繁茂,古树葱笼,宛如碧玉浮江,故称“浮玉山”。焦山耸峙于江心,似“中流砥柱”、“镇江靖涛”,气势磅薄;山上寺阁隐约,林木苍翠,环境幽美,宛若水中缥缈的人间仙境,向有“焦山山裹寺”之说。

东汉末年,陕中高士焦光弃官进乱隐居于此。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术。他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平时为周围渔民治病。当年刘献帝刘协曾三次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第一次以妻子生病为由,加以推诿;第二次出门远游而回避;第三次借口年迈多病拒绝。宋徽宗有感于此,改樵山为焦山,一直沿用至今。

过渡上码头便可见庄严典雅、古色古香的焦山定慧寺山门。两旁悬挂有一副颇有气势的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山门迎面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瓒宗所题“海不扬波”4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明人的横批,清人的楹联,倒也搭配巧妙,贴切隽永,意趣深浓。

山门后便是赫赫有名的定慧寺了。它原名普济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元代改称焦山寺,清康熙南巡来游焦山时始改名为“定慧寺”。“定”即去掉一切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是佛家修行的纲领,涵义深刻。定慧寺规模宏大,明代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加上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在佛教禅寺中有着显赫地位,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

站在定慧寺前展望,大江东去,群山西来,颇有气势。现寺院仍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前有天王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楼,还有斋堂、大家念佛堂、方丈室等,并不算很有特色。而且寺庙的和尚、进香的善男信女也是寥寥可数。只是殿堂宽阔让人颇觉赏心悦目,但又似乎一切都太新了。

中午的焦山寥寥数人,仅有的饭馆又价格吓人,我只好拿出面包来充饥了。坐在养鹤亭前的石椅上,江风狂吹,在炎炎的夏日下倍感凉爽,心旷神怡。定慧寺东的观澜阁是乾隆南巡时的行宫,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当时阁前还未形成沙滩,遥想当年乾隆在楼上观赏江景,看惊涛骇浪,波澜壮观,听波涛汹涌,潮声震天,胜似一幅壮观美丽的图画,必定胸中也随之风雷奔腾,感慨万千,这也是一代帝王身体上的强健和精神上的强健的体现。只可惜今日的观澜阁前杂草丛生,里面又似乎废弃已久,楼台犹在却物是人非,令人不胜嘘嘘。

观澜阁后的亭台楼院更加破败不堪了,看得出是年久失修,无人打理。墙上厚厚的灰尘,地上成堆的杂物,都令人黯然神伤,悲痛不已。

在行宫后不远,就可看到面对长江排列成马蹄形的八座炮台,这就是著名的古炮台。焦山扼守着长江的咽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爱国名将韩世忠曾率领将士数千驻扎焦山,堵击金兵,出现过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鸦片战争开始后,1842年7月15日至17日,一百多名守军浴血奋战,一度击退数艘英军炮舰,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英军数千人遂进攻镇江,镇江守军一千多人殊死抵抗,城破后展开巷战肉搏,直至全军覆没。恩格斯曾说过“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镇江)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没想到在这么一个小地方还发生过如此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没想到羸弱的清王朝还有这么一群忠心耿耿勇猛无比的士兵;没想到英军入侵中国时还遭到过如此顽强的抵抗。现在,炮台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残垣断壁,几樽幸存的大炮锈迹斑斑,已经丝毫不复见当年的风采了。它们背对着这些琼楼玉宇,默默地注视着江口,仿佛在回忆自己的沧桑历史,在慨叹为什么自己浴血奋战也没有抵挡住敌人的进攻,毕竟,疲惫王朝的灭亡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没想到在滔滔的长江波涛中,在盛名之下的焦山里,还隐藏着这么一段英勇壮烈的历史,这么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么一段激情澎湃的历史,幽幽的古炮台原来有过这么深刻的伤痕。

要开始爬山了,背上四十斤重的旅行包实在沉重,又累又饿。如果不是一揽胜景的念头在支撑着我,恐怕没有什么动力上山了。好在山不算高,只有区区70米,但也已经把我累得够呛的,这也是我酷驴生涯中第一次感到如此的累――痛并快乐着。

上山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位于焦山东麓绝顶的吸江楼。楼上四面开窗,临窗远眺,江水浩瀚,尽入眼底,江涛激浪似与人呼吸相应和,郑板桥曾作诗“吸取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作画屏”,故有此名。又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所以又叫四面佛亭。楼呈八角形,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江北碧野辽阔,纤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当年陆游登此楼观看日出后曾赞之为:水天皆赤,真伟观也。但吸江楼明显已斑驳不堪了,东面西面又有部分树挡住风景,令人无法尽兴啊!

吸江楼对面是新建的万寿塔,雄伟壮观,四周挂有铃档,江风吹来,清脆响亮,甚是好听。但一看门票不菲,二看守门的老人麻木冷漠,因此也就兴趣全无了。

在吸江楼之西不远处,焦山双峰之阴的别岭上,绿竹幽林掩映着一座四合庭院,称“别峰庵”。世称诗、书、画“三绝”的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攻读于此。过道门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

深山孤寺,人迹罕至的别峰庵内,北侧有3间古朴清雅的小斋,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两株,修竹数竿,典雅幽绝。郑板桥有诗曰:“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郑板桥爱竹,喜画兰竹,常以“可焚身而不可毁其节”的竹来抒发情感。别峰庵的竹显得清癯雅脱,又是那样瘦劲孤高,正如郑板桥所说:“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爱我也。”透过历史的烟云,仿佛还可以看到郑板桥还在幽静的院子里漫步,听竹叶簌簌地响。别峰庵的后面,是日夜奔流的江水,板桥先生就在这空山灵雨之中,难得糊涂,亲近自然,忘却浮华,如同他描绘的兰、竹、石一样。他的为人有如兰的幽芳、竹的劲节、石的风骨。
焦山,留下了竹,留下了郑板桥,留下了高风亮节。

昔日的焦山,一片浮玉,十分江景,无数文人骚客为之折腰;今日之焦山,烟云流水,繁华已逝,唯剩孤寂的楼台在感慨万千。这小小的焦山,在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与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与冥思的价值。焦光走了,王羲之来了;王羲之走了,辛弃疾来了;辛弃疾走了,郑板桥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还会继续在这里凭今吊古、嘘嘘感叹!

谢锐勤

游于05年7曰1日

写于06年3曰24日

转自:http://www.17u.com/blog/article/73083.html384阅读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网友评论:

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我来评论:

主要城市景点票价查询 · ·


搜索2万余景点信息
关于票价网 | 景点查询 | 地铁查询 | 站务论坛 | 网站地图
© 2006-2020 piaojia.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海网安备1101000238号 京ICP备14045893号 联系我们:dnzm9@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