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喜欢看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几部云南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山间马帮来》、《大勐龙》等等,已经记不全了。70年代的人都看过这些电影,影片除了反映当时的斗争外,更多展现了云南的风光和少数民族的生活。 云南--彩云之南。在没有去云南之前,云南是我梦想的一部分,去过一次,这梦想的色彩反而更浓烈了。喜欢旅游的驴友都知道在全国成熟的旅游区,许多地方不需要去,凭着有限的想象就可以断定那种种惯见的场景--人工的和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息。唯独云南,到云南的旅游改变了“旅游”这两个字通常意义的性质。这不是单纯的风景景点,不是单纯的民族地区,不是单纯的线路,而是一片原生的、活的、生动的整体,我想这也就是云南的魅力所在。 今年大年三十,有幸担任领队去云南。 线路为:元阳--西双版纳。 版纳,五年前我工作一段时间。有许多情感上的东西永远留在那里。五年后,我想去看一看~~~ 年三十,吃完年夜饭后,全队乘上重庆至昆明的火车,为了这趟火车票,飞了许多的脑细胞。看来咱们铁路部门,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火车车厢很空,基本上是全队的包厢,可以坐票当卧票使。大年初一中午10:30左右到达昆明。 初一、昆明。 昆明,古称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史入朝。此后, 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从此汉人迁入,带来了大量的中原铁器,内地先进的文化大规模进入云南。从昆明人语言发音,就可印证。昆明人讲话,语言为北方代汉语语系,所以昆明人讲普通话很容易。但昆明人语言发音带有重重的鼻音及当地特有的声调。跟昆明人说话,其实是一种文化享受。“咯要到蒙自”,当然,要去。 平常昆明有直达河口的汽车,过节就不那么正常了。只有先到蒙自,再转车去河口。昆明至蒙自是高等级公路,经过宜良,路南,弥勒。蒙自至河口为老国道,经屏过。全程十一个小时。全队安全到达河口后,看了表,二十二小时,走了1千多公里。不错,快赶上咱人民解放军的速度了。这次活动的第一次晚餐是河口小吃。三七炖鸽子,3元一盅,便宜。但,大家都怕越南禽流感。好歹有人说了一句话“有河口人民垫底怕什么,吃!”所以,咱们食遍了河口的越南小吃。如:柠檬肉、鱼干、没有蘸蘸水的越南小卷粉。当然,要加上澜沧江啤酒。酒足饭饱之后回到宾馆休息咯。 初二,河口。 河口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最南端,主要景点有中越大桥,越南街及越南老街等。在河口县城的西南端,清澈的南溪河与红河交汇,一清一浊,泾渭分明。二河交汇处海拔76.4米。南溪河是两国界河,横跨河上的中越大桥全76米,是连结河口与越南老街的桥梁。为滇越铁路重要口岸。19世纪河口是当时国内重要的通商口岸,县城内有许多古迹。河口县主体民族为瑶族,衣山而建的瑶族村寨以及盘王节、新米节、大努节、干巴节等展现了河口民族风情。 早上,用完早餐后,多数队员前去边防办理越南的签证。我与二位大姐和一名女队员留在国内,河口有1路和2路旅游电瓶车,票价2元,性能环保。花了二十几分钟,河口县城就游览了一趟。 比起五年前,河口变化大了,楼高了,车也好了。越南街,在五年前是一片钢棚结构,今成水泥的了,一楼照样是卖越南土产、小商品。有食品、香烟、热带水果、香水、平仙凉鞋,商品品种多、数量大,琳琅满目。平仙凉鞋质量好,性价比高。五年前,我买了一双,一穿就是三年。基本上全队员每人都买了。越南街二楼、三楼是做特种行业的。前一次在河口被越南妹强拉进房之经历~~~所以我对楼上是敬而远之。谁知,大姐、二姐与绢子想到楼上观之,强来我上楼。不过还好,大家说好了,看在一国同胞的面上,要保护我。好歹,咱有保镖,上就上了!上楼后,看见许多越南妹特别的眼光,浑身就不自在。走了半圈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下楼。下楼后长呼一口气,放心了。继续逛一楼,买东西。 在贵阳兰555的香烟一条就150块,这儿喊价就90块,二姐斗胆还了50块。越南老板说“好”,二姐一转身不见了,假烟。驴友们要小心啊!河口假烟多,一不小心就上当了。要买就买土特产和凉鞋。内地是比较少见的,价格也比内地便宜许多。下午,去越南的队员回来后,咱一手喝椰子,一手抽越南烟,去吃晚餐。 晚餐是河口特色菜,不过上菜太慢,我们都戏称河口速度。一个半小时,吃个半饱。没办法呀。到河边去补充补充。喝喝冰镇柠檬汁,玩玩杀人游戏,看看对面的越南灯光。越南老街,79年反击战,咱人民解放军在徐世友将军的英明指挥下,越南老街被轰为平地。90年代老街才恢复生机,这几年越南沾上了咱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人富了,楼高了,灯亮了,还修建河滨花园和中国斗富。五年前,一到晚上,对面可是一片黑暗,变化太大了。11点半,全队回宾馆。 初三,元阳。 我记得一首哈尼古歌《开田种谷.安寨定居》中头几句是这样唱道“挖田像盖房子吗?不是哟,兄弟、盖房倒着朝上盖,挖田顺着朝下挖,房子盖了在百年,大田挖了吃千年。”“滑亮的石头地下,是压着泉眼的地方,有了人吃的好水,生得出好儿好女。有了庄稼吃的好,种得出好庄稼。十个男人合心了,是个女人爱着了。”哈尼族、国外称呼“阿卡”,记得在很久前,哈尼族的祖先与汉族祖先中原大战,战败后被迫南迁。到达云南这片土地后,从此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开田安寨,生儿育女。 河口到元阳老县城有200多公里,顺着大山之间的峡谷前行,公路两边有云南最大的香蕉、菠萝种植地。沿途看到的尽是珍奇植物,一片一片的棕树,一连几十里火红耀眼的木梯花是最叫人难忘的。车到蛮耗,要接受边境安全检查。这样意味着局国境线很近了。中午11:00左右,全队安全到达元阳。 元阳的梯田,大都分布在元阳至绿春公路两侧。从元阳老县城往周围被一层层梯田包围。元阳的梯田像万道银梯,依山势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大的几亩,小的仅几平方米。我们在人类创造的奇迹前,不得不感叹人类智慧与能力。在拍摄元阳梯田时,我的脑海总是想起那首哈尼古歌“十个男人合心了,十个女人爱着了”。 初四,西双版纳。 因为错误的估计,使大家在绿春浪费了12个小时,队员都理解现实的情况。团队精神,在户外已经很少见的一种精神。我知道,队员们都十分的优秀。绿春至勐仑有300多公里,路况最不好的是江城到勐醒,路面均为沙土路面,100公里走了9个小时。修建此路是在抗美援老时期,公路两边全是原始雨林,十分隐蔽。全队也算是在历史中走过了一段。下午16点到版纳境内了。我开始有点激动,内心中五年前的景象好像又在眼前。我开始分不清楚,是在五年前,还是在五年后,西双版纳,我回来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有一段刻骨的记忆,一段铭心的经历。 美丽的地方。 初五,勐仑。 西双版纳傣语为“十二千田”。傣历932年(1570年)召片领导应勐将辖区划分为十二版纳,作为封建负担的行政单位,“十二”傣语“西双”、“版”为“千”、“纳”为“田”故名。每一版纳辖区至数勐,西双版纳区域由三十余个勐,一个勐就是一个河谷盆地,人们习惯地称他为“坝子”。在政治上,勐又是一个地区行政单位。 今天,全队游览目标是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1958年,蔡希陶率领一批年轻的植物研究工作者,在生活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的小勐仑,建立起中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蔡先生五十年如一日,把植物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 走进植物园,队员被众多热带植物吸引。林木中的红椿、香龙眼和榄仁都是贵重建材,红椿特别耐腐,含有温馨浓郁的香味,木质结构细密,纹理清晰,有天然艺术魅力。铁力木坚如钢铁,可供建造船舰。花卉有云南石梓、八宝树、黑黄檀、山桂花,多头小团花等,还有一些古老树种。如天料木、滇南木莲等,他们原都生长在冰河时期,距今已有一百多五年的历史。其他产地,因受冰河覆盖而毁灭,这些树木已成为化石。因这里未受冰川南移影响,才能保存下来,称为“植物活化石”,这是何其珍惜。经济植物中鲜为人知的香精原料的香茅草,有被誉为“花中之王”的依兰香,它们可做高级香料,食品香料之冠的香荚兰,是糖果和饮料的特级调料。当然,美味可口的水果也对我们有最强吸引力。西番莲、羊奶果、油棕果、人生果……人们把版纳赞誉为“植物王国”,的确不是溢美之词。植物园是我们在一夕之内就能一一饱览版纳的风光。这就是我们的西双版纳,是纯天然的,不是人工雕琢的,是宇宙天成之时“造物主”赐予我们的。 下午,全队进行唯一的徒步穿越----橄榄坝。西双版纳海拔最低的一个坝子,面积50余平方米,徒步里程8.5公里。橄榄坝的特点是浓郁的热带风光与傣家竹楼,民族风情的巧妙结合,保持着原生态自然纯朴清静安宁。头顶香蕉、脚踩菠萝的含义队员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当然也知道,洋芋是要红烧的、要煮汤、要清炒,谁让咱名字起的好,倒过来叫洋芋呢! 晚餐丰富之极,有苦凉叶炸鸡蛋、包烧(被小贺叫做烧包的那东西)、菠萝饭、柠檬牛干巴……等等,队员们端起一碗碗香甜米酒互道贺,边敬酒,边吃傣味,“水!水!水!”的欢呼声此起彼伏,把欢乐气氛推向一个个高潮。今晚我喝醉了,有的队员说起我是伤感,其实,我是高兴,真的高兴! 初六,橄榄坝。 西双版纳云雾之美,不亚于我游过的山城重庆。早晨走出傣家人村寨,微风吹起屡屡云雾如丝似缕,扑面而来。金色的阳光不冷不热,暖洋洋地洒在身上。橄榄坝上空,茫茫云海,时而滚滚翻卷,时而缓缓漂浮。远远近近,隐约可见一座座造型别致的佛塔,伸向云端。这不是“忽闻海上有神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问。” 队员们一个不少的,随我在晨雾之中,渡澜沧到曼哈。曼哈就是哈寨。曼哈在橄榄坝左岸,澜沧江在它的右侧,江水从寨子边缘昼夜不停的流过。江水孕育着全寨的田野和世世代代的居民。竹篱构成村寨围墙,林荫映盖着寨子,在一株株树从中,隐现出一幢幢别致玲珑的竹楼。这里一幢主楼就是一个傣族家庭。竹楼用篱笆围成小小的院落,与同邻隔离开来。院落周围,中着各种水果花草,肥壮叶阔的芭蕉丛,高高耸立的椰子和槟榔,远远望去,鹤立鸡群,气势昂然。代表着傣家人的高尚情操和公平政治的气质。这些小小庭院,多富诗情画意。 从橄榄坝码头向右走约3公里的沙滩,就回到了风景秀丽的曼松满,曼松满时傣语花园寨的意思,村寨有很多酸角、椰子、槟榔、芒果、菠萝蜜、绣球果等热带果树和花卉,每家竹楼都被花果掩映。寨前有佛寺一座,著名的曼松满古佛寺。 穿过曼松满,就到了曼听寨子。曼听即宫廷花园寨,过去两寨都是专门为召片领种水果、栽花的地方。有一队员花人民币4元请六人食水果,六人均食无完,队员笑之满足之。 橄榄坝每个寨子都有佛寺,佛寺里小和尚的诵经声不绝于耳。版纳信仰小乘佛教的傣族至今沿袭古老的教制,男孩七八岁就送入佛寺剃度为僧一段时间,一来超度祖先亡灵,回报父母养育之恩,二来学习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只有当过和尚的人,才被人们认为是取得真正人格的人,被傣族社会所尊重。 初七,景洪。 早8点,在景洪的云雾中醒来。“景洪”意即黎明之城。多好听的名字!专说,很早很早以前,天神“叭英”指引众生来此地开荒,叭阿拉武从勐阿出发,一路游猎,途中遇一金鹿,援弓射去,金鹿负剑而去,叭阿拉武等人来到此一望无际的平地,这里土肥水美,地域广阔,林木荫天,农雾敞目,即现在西双版纳之充景洪。 可惜时间太少太少,没有再一次好好看看景洪城。我们带上购买的纪念品,乘上去昆明的班车。我隔着车窗,看着景洪城的灯光远去,和五年前一样走了。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象,同样的地方,不过,还好旁边有小猫姐! 谢谢这次参加活动的全体队员! 余洋 2006.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