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清仙游 |
[游记]三清仙游 |
2007-09-30 gaibar.com |
三清仙游 三清山有“东险西奇、北秀南绝”之说。而我们是从最新开辟的栈道,希望在饱览“西奇”后体味北秀。 早上,日上山庄对面朵朵白云脚下荡,老君拜月等都时隐时现在缭绕祥云之中。今天是一个好天气,siller说。心中幽幽,昨天的阴晴变幻提醒我不要太乐观,但也不太悲观,“衡山之烟云”可以在此说不定再次领略。 果然,栈道上了没有几个台阶,远处的白云就消失了,晴空不见,而代之的则是持续加强的阴沉后的淅沥小雨。一直崇尚“云、雨、水、雾”的siller反而更兴奋:(。 时大时小的雨陪伴我们走遍整个栈道,远处10米以外苍苍不见一物。维能看到栈道所处的悬崖峭壁,和依稀轮廓的附近奇松、险峰。看是看不见了,而听则成了我们在西华海栈道上的享受,听得雨打松林沙沙声,无底山崖下的瀑布轰轰震耳声,这里的世界好宁静。 经过一段尚未建好的栈道后,进入了平地,而不远就是涵星池,我们进入了三清山八卦阵,自此,开始真正领略了四大道教名山——三清山的文化底蕴和北秀风光。 三清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据史书记载,东晋升平年间(357-361年),炼丹术士、著名医学家葛洪与李尚书道德上山结庐炼丹,著书立说,宣扬道教教义,鼓吹“人能成仙”。于是,葛洪便成了三清山的“开山始祖”,三清山道教第一位传播者。三清山的开发与颓败,与道教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 山里的建筑物很多是明代遗留下来的。真个三清山道观建筑群“破败不堪”,但却深具道家的精髓内涵。 整个建筑群以三清观为核心,从风水的角度整个三清观也正好处于一个宝地,正好处于山窝小平地,这里藏风纳气、清净自得。而在周边的八卦方位上布局各种建筑小品:风雷塔、龙虎殿、演教殿、瑶池流霞、方士羽化坛、九天应元府、古丹井、飞仙台。这些均按《先天八卦图》布局,阵势宏大,意韵深远,其间藏着无数玄妙的故事。中国文化部考古专家们评价“可与武当山金殿媲美”。据元鲁起元《游三清山记》所载,“稍下得平地,宽可八、九亩,有老僧结庐其上,作三清观”。明景泰年间扩建后,改称三清宫。清嘉庆癸酉年(1813)年毁于火。玉山、德兴两县方士化缘重建,但规模远不及从前。宫宇坐北朝南,前后两殿,二层二进。前殿高5.6米,后殿比前殿地基高2.3米;两殿总面积310平方米。殿为九脊顶,四周为明建旧墙,用花岗岩石条干砌而成。前后两殿相连,每进三直,中间大门,两边小门。前殿立有四条大方石柱,顶着石梁(明代建筑),梁上为大架屋(新修)。后殿为四根大木柱顶木梁,上盖以红瓦。整个梁、柱、墙、池、门以花岗石琢磨铺造为主,镶嵌得天衣无缝,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之一。宫门上方额写“三清福地”四字,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立。三清宫前后两殿,供奉神像四十八尊:玉清、上清、太清三尊神像,端坐大殿正中;宫前的排云桥,有石刻灵宫、纠祭二尊。 经过无数的山、跨进无数寺庙、道观的门槛,三清观是给我最深印象的。它并不香火缭绕,也没有金碧辉煌,那里破损的残壁、坑坑洼洼的室内地面,在风雨沁润的建筑群则使我久久不肯离去。 在那里,我虔诚的拜了几拜那里的道家诸神和观音菩萨,并且抽了签,得到“山中侯”。 去玉京峰是石板路原来是沟通山南山北的必经道路,西华海栈道的开辟,这里人少了很多,石条缝里面也已经青草茂盛、青苔布满台阶的边缘和正面。途中经过九天应元府,三清道观八卦建筑之一。 经过登真台,我们直接攀上玉京峰,四面云海茫茫,一路上不见一人,山顶上轻风徐徐,攀登之苦一扫而去,让人深感登山的难易交替之妙。回首前尘,才更觉得若不是经历了艰难,岂知有如此逍遥之乐? 三清山人文景观不仅在布局上体现了道教的宇宙观,即在每一景观的设计上,也充分显示了“变易”的法则。下山途中经过众妙千步门等,这些人工古迹起到标志和空间限定的作用。从这里人们从山脚沿着崎岖的石级往上攀,途中经过难于上青天的“登汉路”、“好汉坡”、“蹑云岭”等险段山道,一步一步地攀援, 这是一条古道了,使原来朝拜三清山的必经之路,路上在转弯的地方的石壁上都会刻上文官或者武将的石像,转过一道山弯,却见一条平坦的曲径。布满落叶的台阶上只留下siller和我的脚印,一路无人,而天色将黑,我们必须在天黑之前赶到山脚下的份水村。 雨继续下,我们丝毫不敢懈留,虽然路上风景无限,神龟探海、清都吊桥、剧结石……。“玩一遇上打劫的,可就…….”。事实上,我们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系里的一个“野人”时候就告诉我,赣东北随山清水秀,但仍也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在那里,包括我们下山走的古道就曾经发生过很多命案!后怕,一路上没见一人,天色越来越黑,山洪有时也冲断了本来崎岖不平的石板路。 终于走到“风门”。基本上一般的路程。二石峰夹峙,尖如利剑直插云天,中间形成一个阙石,是登山又一险隘——剑阙。此地因正值风口,常有大风呼啸而过,故称“风门”。稍下,东西两条小道交汇成唯一的登山道路,因此有“自古三清一条路”之说。大风嗖嗖,风门石刻甚多,也有“芭蕉留的听雨生”,不敢多享受,我们沿着去汾水村的方向继续下山。北山缓和而秀丽,瀑布声声,林木浓密。终于一路风景一路艰辛、担心,我们到达西华台,在庆云际上,台岩不高,但较险峻,上有石塔一座,造型古朴,上书“西华台”三字,周围松树参天,身临其境,阴凉清新,使人有一种深幽之感。西华塔高7层,上4层为6角密檐实心,下3层为6角密檐空心,檐角翘起,每层由6块角形大石构成6面拱门,空间通透。宝塔全身不用粘结材料,制作粗放,实为罕见。 继续经过重重石桥、层层流水,远远的坎肩民居,不多,这是山村?沿着崎岖的小路走近,才看到那辆第二天载我们去婺源的汽车,这就是汾水村了。 而此时天就要黑了。 作者:hongxingcun
|
转自:http://www.gaibar.com/zjsh/ShowArticle.asp?ArticleID=71655210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