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游[size=3]青年俱乐部的朋友第八次活动,我们的目的地是三清山。[/size][size=3] [/size] [size=3]这是上回在武义的时候就吵吵着要去的,终于能成行,我是耗了不少心思的。 [/size][size=3] [/size] [size=3]三清山在江西,属上饶市玉山县,1988年开始开发,这三五年才渐渐红起来。看过央视对他的介绍,印象里是漫山遍野的绿,清爽得极富诱惑力。[/size] [size=3][/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size][/font] [size=3]略去十多个小时的车马劳顿,三清山就那么站在我面前了:玉树临风![/size] [size=3][/size] [font=Times New Roman][size=3][/size][/font] [size=3]微雨,不打伞,拄一根木杖,踩着湿漉漉的石阶,不紧不慢地向上。[/size] [size=3][/size] [size=3]左侧是不知名号的树和色调清浅的花,右侧是圆润和泽的山涧和沽沽不息的泉流,头顶是巍峨耸立的山峰和偶尔飞过的野鸟。[/size] [size=3][/size] [size=3]大部分的树含蓄羞涩,匍匐在山岩上——使那山岩像被一支蘸足了绿颜料的毛笔重重勾了一划似的。有时也会遇到一颗顽皮的树,乘人不备忽然横出一个枝丫。我措不及防撞到他,他便哗地将一串水珠撒到我垂散的头发上、撒到我裸露的脖颈里。花不多,偶然间杂在绿的树里,现出一丛浅浅的红、几簇柔柔的粉。[/size] [size=3]石阶一时平缓,一时陡峭,迫使我们走走又停停。[/size] [size=3][/size] [size=3]停下之际,便觉先时沽沽之声渐大,转而泠泠,继则哗哗,终于隆隆——急跨两步,折一个弯,遇到一幅袖珍型瀑布。[/size] [size=3][/size] [size=3]瀑布源于一眼急流,落差方盈米,透明的涧水相互撞击,炼出一股纯净的白色,与褐色的岩石、绿色的树枝相称,煞是好看。[/size] [size=3][/size] [size=3]变成了瀑布的涧水一旦落下,又重新融入透明之中,辗转向下游流去,随着山涧的开阔和狭窄,时而悠闲、时而湍急……[/size] [size=3][/size] [size=3]我们则是向上,毫不动摇地。[/size] [size=3][/size] [size=3]山颇陡,不消半小时,我便气喘吁吁。驻足摄影,忽然发现这空气也是绿色的——我已经整个儿陷于了山水画图之中。 [/size][size=3] [/size] [size=3]继续上行,经过一茶社,稍坐,和主人家的黄狗打趣两句,接着在突如其来的喜鹊的欢呼声中抵达了预定的住处——云中园山庄。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三个小时的山路,我竟不甚疲累。卸下行李,用过午餐,便径直去了万寿园。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万寿园是一个环形步道,峰奇石巧。区域不大,景点却多,均契以祥寿主题,如彭祖寿山、观音台、鹤寿顶、得禄台等,启示道家养性长生的主张。[/size][size=3] [/size] [size=3]其中,至逍遥石的阶梯几乎垂直,上下均不甚易,然一旦到达,上看雨色中隐隐约约似乎插入云霄的山峰,下聆山庄外熙熙攘攘正在互相召唤的人声,有腾在空中之感,仿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倒也应了“逍遥”之说。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因雨势渐大,出万寿园,匆匆看过浏霞台,便折回山庄休息。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次日,雨过天晴,云开日现。 [/size][size=3] [/size] [size=3]和同伴们准备出发上南清园时,我平时严重缺乏运动的问题暴露了出来,方上得两级台阶,便气不能接。遂雇了轿子代步。 [/size][size=3] [/size] [size=3]所谓轿子,其实是很粗糙的,一个躺椅扎在两根竹子上,两头横以短棍,一前一后两名轿夫“唉嘿”一声,我便算坐上了轿子。 [/size][size=3] [/size] [size=3]坐轿子的感觉不必说,是很惬意的:不必费体力,抬头是绿树和山岩,侧目是雾霭和峰峦,清凉的风拂在身上,感觉甚是“腐败”(忽然想到自己平日的为人,竟原来一贯是个爱“坐轿子”的人,所幸是SOHO,不然恐又是一个贪官,呵呵~)。 [/size][size=3] [/size] [size=3]在轿夫的指引下,我们转而向号称“三清山之最”的西海岸去。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在西海岸,我看到了人间的仙境! [/size][size=3] [/size] [size=3]雨成雾气,雾结云霭,在阳光之下,折射神奇霞光。[/size][size=3] [/size] [size=3]连绵起伏的山脉,浸在这云海霞光之中,或多或少地露出一些头角、或高或低地现出些许眉目,像蒙着面纱的神女,极具含蓄婉约的情致。 [/size][size=3] [/size] [size=3]山岩上生长出来的的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衬着云海霞光,恍惚间,已非人世。 [/size][size=3] [/size] [size=3]想起西游记和其中描绘的天宫,想起《安天会》中表达的祥和之美,这会,我是亲见了。 [/size][size=3] [/size] [size=3]宋人赵蕃用“云母屏寒消瘴气,蓝田壁润吐虹光。”来描述这情境,我总觉不够传神,叹自己遣词造句的本领更欠火候,凝神细思,竟半晌不能出一个字。 [/size][size=3] [/size] [size=3]明代舒清在他的《少华山》(按:少华山,即三清山)中这样写:“两腋生风上少华,始知人世有仙家”——是啊,这西海岸的高,是要像大鹏那样生出两个翅膀来飞才能达到的;而这西海岸的美,则只能用“仙”来解释了![/size] [size=3][/size] [size=3]除此,还能怎样形容呢?我感觉到自己表达的贫乏![/size] [size=3][/size] [size=3]我的[font=Times New Roman]MP3[/font]播放器里流转着《八仙过海》的主题曲,“仙山隔云海,霞岭玉带连”,正是我那会心中的天音……[/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出西海岸,到南清园。 [/size][size=3] [/size] [size=3]山上尚有寒意,千年杜鹃还在含苞,但别致的花岗岩峰林,妙趣横生,仙姑晒鞋、老庄论道、葛洪炼丹、狐狸啃鸡、和尚打伞、企鹅献桃、玉女开怀、巨蟒出山、司春女神……在时聚时散的雾霭中,在时隐时现的阳光下,配合态势各异的松树,妩媚优雅的牡丹,便完全是一幅浑然天成的国画了。[/size][size=3] [/size] [size=3]转个圈,环视一周,见它浓墨淡笔、钩皴点染、无不恰到好处——原来,从前所见高明的画作,也无非是拾了它的牙穗。 [/size][size=3] [/size] [size=3]我不能克制地打开数码相机,从这小小的液晶屏看出去,我发现:无论我在哪个角度按下快门,都能获得完整的构图、实现成功的取景——这巧妙有点类似苏州园林,所不同的,一为人工,一为天然。 [/size] [size=3]说南清园是“鬼斧神工”之作,绝不为过!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如果说武义的刘秀陇让我感觉踩着整个世界,那么玉山的三清山就让我仿佛来到神仙境地。面对虚无缥缈的美丽、如梦似幻的绚烂,我的语言显得格外苍白。也许仅仅依靠文字无法表达自然造化的神奇,那么,我这篇游记就只当是一份纪念行程的流水帐吧。 [/size][size=3] [/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b]【[/b][b]后记[/b][b]】 [/b][/size] [b][size=3][/size] [/b] [size=3]三清山乃历代道家修炼之所,是一座以道教文化为本的山岳。道教是中国嫡系正宗的的本土宗教,其最高崇拜是“道”。 [/size][size=3] [/size] [size=3]所谓“道”,我私下理解为:自然界的规律和事物消长转换的法则——三清山的地质生命,据说已有十四亿年,到今天这个样子,显然不是人力所能为,那便是“自然而然”的,是“道”的杰作。[/size] [size=3][/size] [size=3]道教信奉神仙,传说中的神仙都是住在山里的——是不是因为山的高,也许可以离“天”(“道”)近一些呢?![/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size] [size=3][b]另:[/b]三清宫因天雷遇火,仍在恢复之中,至十月方能开放,因此未见;至于海拔[font=Times New Roman]1817[/font]的巅峰玉京,则因时间所限,亦未能谋面。[/size] [size=3]这是遗憾,也是幸运——我这话,或者有些玄乎,带着点哲学的意味,呵呵,那也便是“道”了![/siz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