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三清山揽胜(一) |
[游记]三清山揽胜(一) |
2008-05-22 sina.com.cn |
最神似的是“司春女神”。这是三清山两大标志景观之一。相传这位女神本是神龙的女儿,名叫敦皇太乙(大约是这样的读音,没有求证),景观高86米,是这位女神的侧脸,她望着手中托着的一棵小松树,神态安详慈和。奇怪的是,女神梳的不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发髻或云鬓,而是非常时髦地烫着一个大波浪。这多少让我的心底有一丝遗憾。据说,这尊女神像以东的植被特别苍翠茂盛,所以以“司春”名之。 最大胆的是“玉女开怀”。走到这个景观前面的时候,导游小妹妹只是说,这就是玉女开怀,你们自己看。我们一看,大家都笑着不说什么了。但见玉女仰面而卧,把头脸都隐藏了起来,只大胆地袒露着一对浑圆、坚挺、丰满的乳房,坦坦荡荡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一点都没有羞赧的感觉。倒是我们看着的这些五十岁左右的大哥大姐们期期艾艾,男士们在女士们面前不好多说也不好多看,女士们也只敢吃吃偷笑,表情和眼神都有点躲闪。不过,我一点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自然天体是最美的,有什么不能大胆欣赏,大声议论的呢?再说了,玉女好好地在这里敞开胸怀,迎风弄月,赏花听松,关别人什么事呢,是我们这些俗人闯入了她的领地,打扰了她的风雅。 最骄傲的是“巨蟒出山”。在“司春女神”,“玉女开怀”不远处,就是“巨蟒出山”了。这是三清山与“司春女神”呼应的另一标志性景观。只见山岳间一根高128米的石柱平地而起,峭拔而立,傲指长天,略带三角而浑圆的头部高高昂起,似一条意欲腾空而起的巨蟒。可是,有许多人说,它更像骄傲的生命之根。一根擎天玉柱,撑起了自然、生命。我想起了双元日游的浮盖山,那里有一根“始祖石”和它几乎一模一样。我私下里和同伴议论,这是道教名山,而道教是最讲究阴阳调和的,既有“司春女神”,又有“玉女开怀”,也就该有个“生命之根”才能阴阳平衡。否则岂不阴盛阳衰了吗?只有阴阳调和才能风调雨顺,才有万物生长,这是老天爷安排好的自然规则啊。听说前两年三清山刚刚开发的时候,这个不叫“巨蟒出山”的,大概是后来觉得不大雅听才命名为“巨蟒出山”的吧。对我个人而言,虽然“巨蟒出山”这个名字很好,但,我怕蛇,看见它的实物或是像形总是心里发凉,当时站在它的面前,我就感到了一种威压,头皮发麻,脚底发虚,所以,我更欣赏“生命之根”的说法。 最切景的是“双圣坐像”。“双圣”就是老子和庄子。确实有七八分像,庄子在前,老子在后,两人端坐凝神不知又在琢磨什么,大概庄子又在想鱼蝶之辩,老子还在想“上善若水”吧。导游小妹妹说:“这就是道家双圣,因为老子写了《道德经》,庄子写了《逍遥游》。”其实,她干脆说庄子写了《南华经》就行了,这是最完整的说法。以我对老子粗浅的理解,我认为,老子的思想还有一定的现实性,他的思想精髓大约是“清静无为”,以避世为要义,所以,他给了中国古代的落魄文人一个逃离现实的借口,和一个精神避难所,而在老子避世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庄子思想,基本上已经出离了尘世,更多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庄子的最高追求,这更是道教创教的理论基础。现在,庄子端坐在自然的怀抱里,应该是实现了他的终极追求了吧?时间上无始无终是做到了,空间上无边无际不知有没有做到(关于老子,我了解得不多,有失当之处请大家多指教)。 最文化的是“泼墨山水”。转过一段山路,便来到了一片山壁前。南清园的景观主要是石头,总是乱石插天,站在这边看那边。这一片山壁是由一组小石峰组成,小石峰中下段既连成一片,又能看出它们的区间。山壁上有的地方长着杂草小松,有的地方光秃秃的,有的地方起伏着,有的地方皱撷着,就像一幅淋漓的泼墨山水组画,“晕”“染”“点”等技法都有了,也像一幅画着山水的巨大屏风。这时,夕阳已经往西天沉去,南边诸峰多在阴影当中,明暗的层次变化就更加分明,“山水”也就更加“泼墨”了。我久久地站在它的面前,心里佩服并感谢着这位品味高雅的,不知名的命名者。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fc04c3010005va.html259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