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楼 小大 个性首页 | 邮箱 回复主题 你好,其实我们是想邀你们一起,但你们很快就走了, 婺 源 婺源原属古徽州,地处江西东北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至今仍是徽州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婺源自然环境优美,峰峦层叠竞秀、溪流碧波荡漾、绿色葱茏、空气纯净,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婺源人杰地灵,历代名人留下的足迹履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大山、驿道、祠堂、古树、廊桥、 薰翻婺源的洗脚城之后,我们又大闹紫阳镇的酒吧,喝着不知名的啤酒,摇晃在《心太软》、《潇洒走一回》的音乐中我们狂欢至酒吧打烊。 二 醒来的时候是2月4日早晨了。9:00包了一辆农用车到达婺源的第一站“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坑:溪水的意思)。我们沿着一条小河往村里走,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的红鲤鱼嬉戏其间,两边是菜地和农田,不时可见一两座古老的石桥横跨河面,映着水面的倒影,宛如一轮满月,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田园的气息。 进入村里却感到有点失望,蜂拥而至的游人破坏了这里的宁静,村里有一横一直两条溪水,整个村子沿溪排列开去,两溪汇于村中央,称为“二龙戏珠”。村内明清古建筑遍布,民宅民居沿涧依山而建,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溪水两岸石桥、木桥相连,美其名曰:“小桥、流水、人家”,随便往小木桥上一躺,漠视川流不息的游人,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悠闲的走在青石板小路上,一户人家的喧哗让我们驻足不前,原来是几个姑娘在表演节目。一曲唱罢,人群中被选出几个帅哥要求入赘女方,居然相中我们的旧版(“版爷”是属桃花的吧?)。披红戴花之后,自然要打发赏钱,旧版一出来就咕咕咙咙:“好郁闷咧,把她10块钱,挨都冒挨一下”,《涩女郎》里有个角色叫“结婚狂”,也许旧版更适合这个名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游人渐渐散去,悠长的小巷空无一人,炊烟从屋顶上升起来,几只鸡、几只狗在巷子里自由自在的溜跶,洗衣服的女人,闲逛的男人,靠着墙根打瞌睡的老人,疯闹的孩子……一切都恢复了千百年来的老样子。沿着小巷子往里走,穿过回廊,见一院落,据说是婺源唯一的武状元府,院中有一方塘,水流长年不绝,不减也不溢。塘边有棵古树,大半都枯死了,这就是有名的痒痒树,用手指碰他,依然花枝乱战。依塘建一水榭,是武状元当年读书的地方,遥想当年,或掩卷而思,或推窗而望,清风徐徐,花香悠悠,半亩方塘,水波乍起,闲适的生活会把如今的小资们羡慕死的。 沿武状元府后面的小路可以爬上一座矮山,这里可以俯瞰李坑的全景,婺源原属古徽州,典型的徽派建筑,祠堂、民居均为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石库门,在茂林翠竹掩映之中确实幽雅古典。我们从山下一直走到村子的正中心——通济桥,通济桥修建于清乾隆年间,经过一两百年风雨的洗礼,桥面的棱角磨得非常圆润,越发显得古朴耐看。桥旁的申明亭是个四角飞檐的木构亭,岁月磨成了略显沉重的黑褐色,只有四角悬挂的串串红灯笼和两边的红对联平添了一份过年的喜气。 我们在申明亭旁的阁楼上吃中餐,靠在沿街阁楼的“美人靠”上,晒晒太阳,喝杯茶,舒服得再也不想走了。 三 12:50从李坑出来,乘车一小时到达下一站汪口,我们要从汪口徒步到晓起。沿河边的公路走了大约两公里,要穿过半山腰开凿的一个输水的山洞,顿时豁然开朗,仿佛到了世外桃源。 今天是春天的第一天,下午的山村还在沉睡中不愿醒来,满山一片片枯黄的暖洋洋的茅草,河水舒缓柔和、色碧如玉、芦苇从生、群鸭嬉戏,映着蓝天白云,水天融为一色。不时可见几座古老的小桥,通往对岸不知名的村庄,一色的白墙黑瓦,一色的古树参天,村中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好一副宁静悠闲的初春山野图。 16:20我们在茅坦遇上一台中巴,10分钟后乘车到达著名的晓起村,我们选择了有“江南第一砖雕”之称的老屋饭店。 四 晓起是清代建筑保存的比较完整的村落之一。上晓起多为“进士第”、“大夫第”等官宅,下晓起则多为清代茶商的宅 第。区分官第和商宅主要看门楼有没有题字,官宅上一般题有官阶名,商宅为空白,商宅大门的台阶一般为一级,寓意为“一本万利”,官宅为三级,意思是“连升三级”。我们入住的老屋饭店号称“江南第一砖雕”,其门楼砖雕异常细密和精美。在一块块几公分厚的水磨砖上,镂空雕着“文王访贤”、“连中三元”、“五子夺魁”、“八骏图”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亭台楼阁,画面生动、格调高雅、层次分明、堪称一绝。大门两侧下端石为石雕,一般为鹿、为鹤,寓意为“福·禄·寿”。里面梁枋、门楣、雀替、窗棂上刻满了松柏花草人物戏文等,无不精致优美,令人啧啧称奇。“木雕、砖雕、石雕”就是婺源有名的三雕艺术。 在老屋饭店安顿好行李之后,我们沿着青石小巷慢慢走开去,色驴们拿着相机、背着脚架到处搜寻可拍的景致。时近黄昏,太阳透过错落有致的马头山墙照在斑斑驳驳的青砖墙上,散发一种幽幽的古意,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小巷,用手触摸随处可见的两三百年的历史,好像通过一条时空隧道,回到了古老的从前。晓起后山有一棵老樟树,有两人合抱粗细,据说有三百年的树龄了,靠在三百年的树上,看着三百年的古老的村庄,三百年的历史如一页书般翻过,心里像被滤过一般的平静。 老板告诉我们今晚会有舞板凳龙的表演。入夜后,村前的广场已是火树银花的世界。8:00,广场沸腾起来,只见几百米的龙灯开始飞舞,在“龙珠”的带领下,上百节板凳组成了一条长龙(每条板凳上扎有二三盏灯笼)摇头晃尾,穿屋过巷,煞是神气,所过之处爆竹喧天,烟花竟放,一派喜庆的气氛。舞龙灯倒也看得多了,“板凳灯”却是头一回看到,我们跟着龙尾围着村子游行,所到之处满是激动与喧哗,这一刻,有种心灵最深处被人揪了一下的感动。 回到老屋,已是曲终人散,雪夜烹茶老兄一个人在正堂的太师椅前有滋有味地喝着婺源绿茶。潮水般涌进来的游客又像潮水般褪去,百年老屋恢复百年以来的宁静和幽雅,昏黄的宫灯照在立柱上镀金的对联上,显得古朴而沧桑。老屋的四壁上题满了来来往往文人墨客的字画,雪哥顿时诗性大发,吟出一幅对联:“礼仁传世纪,耕读善持家”(百年老屋又名礼耕堂),于是大彭磨墨,星星砣裁纸,桶哥挥毫而就,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引起一阵啧啧称奇(真想不到饭桶哥居然还有这一手),老板一高兴,又免了我们的茶钱,大家炒了几个小菜,温两壶米酒,一顿神侃直到深夜。 不知不觉到了大年初五,清晨起来,我们准备从田间的小路走到上晓起,整个村庄被小山包围着,有阳光的地方,一片金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一片墨绿,对比非常鲜明。一条小河穿村而过,老树古桥,倒映水中,粉墙黛瓦、相映成趣。薄雾中,对岸几个浣衣女子,一举手,搅动一溪风景,这片素雅的色彩随波晕染开来。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唯缺昏鸦,已变成“黔之驴”的“荤鸭”是否也如我们般开心呢? 上晓起是***主席祖父的家乡,江家祠堂位于村庄最前端的河边,颇有气势。几家官第保存比较完好,如“大夫第”等,砖雕、石刻完好如初,两个大门铁环依然光滑锃亮,相对无言,冷眼观看世事的风云变幻。其余的老房子就有些破败了,整体来说还是值得一游的地方。 五 早上10:00告别晓起,我们租了一辆小面的去官坑,11个人加上背包把车子塞得满满的,沿途全是刚修的泥土路,一路颠簸一路尘土飞扬,好像是闷罐子里的沙丁鱼。婺源称之为:“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汽车总是在山里打转,山脚边只要稍微平整的地方都开辟成了的农田,层层叠叠一直延伸到半山腰,蔚为壮观。有水的地方便有村庄,一色的白墙灰瓦,绿树掩映,远远望去显得那么小,不像是有人住的房子,倒像是小孩过家家搭的积木。太阳非常暖和,群山如手,村庄是手心里捧着的婴儿,舒适而安详。山上一片枯黄,路边的灌木丛已露出点点昏黄的嫩芽,毕竟春天已经来了。 到达官坑已近午时,婺源的红鲤鱼、糊豆腐虽说都吃过,总觉得意犹未尽,而且婺源菜中少见鲜肉,作为一个个老驴,三天不吃肉几乎是不可以想像的。走近村口,旧版便自告奋勇去找地方腐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找吃的一般有三种方法:1、直接找村长或其他干部,一村之长吃喝当然不成问题;2、找到当地的屠夫、吃肉就有了保证;3、找当地婚丧嫁娶掌瓢的大师傅,一般能吃到最正宗的特色菜。不久只见旧版屁颠屁颠跑过来:“报告领队,此村村长兼屠夫兼大师傅数职于一身,乃搭伙之上上选。” 与声名显赫的李坑和晓起比起来,官坑只能算是一个默默无闻边远小村,正因为如此,那份与世隔绝的宁静也是李坑等地少有的。破败的熏黑的老房子、粗糙的木板桥、随处可见的垃圾和牛粪……无一不透露着与世无争的原始与古朴。我们卸下背包沿河边的石板路慢慢走着,路边的墙根下坐满了晒太阳、打麻将的男女老少,悠闲而满足,但我总有一种奇怪的刺痛,经常看到一个很无礼的民族抨击中国人的懒散或麻木,看着这一幕,你会觉得少了一些争执的底气。也许这是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的必要,也许是有力无处使的无奈,但这样的从生到死与一株植物有什么区别呢?我也很向往悠闲而平静的生活,但那是极度劳顿过后的悠闲,经过风雨之后的平静才是真正的平静,否则是一潭死水。好在婺源年轻人出外打工已有很大的比例,何况徽州自古就有从商的传统。 村长家那一餐让我们悟出了“少生孩子多养猪”的真谛,风干肉、烟笋、红鲤鱼……好爽!一个个撑得肚子都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