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鹅湖书院游记 |
[游记]鹅湖书院游记 |
2007-07-16 dy7cd.com |
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朱熹应吕祖谦之邀与陆九渊在铅山鹅湖寺中就治学和修养方法进行了史上有名的理学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为纪念“鹅湖之会”,在此地建成了鹅湖书。书院也因此得以驰名天下,与豫章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等并称“江西四大书院”。书院屡毁屡建达十余次之多。鹅湖书院如此久富盛名,一直吸引着我去一睹其千年风采。 五.一应邀请至铅山县一友人家拜访,回来的路上一眼便看见了“鹅湖书院”的指示牌,于是急不可待地将车拐进了山边新浇的一条水泥路。其时已是下午三时,正逢雨后放晴,翠林夹道,清风扑面。车子随着山丘的起伏,在林间小路迂迴前行。只一小伙儿,眼前就开阔起来,山丘下的一块平地上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齐齐正正地展现在面前,这便是我向往久矣的鹅湖书院了吧。 一踏入院门,就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回到千年之前。我不禁屏息凝气,缓步而行,踩着古老的地砖,细细地观瞻,怕有一丝一毫的遗漏,落下哪怕一点点的遗憾。院内古树参天,斯人已去,唯有这树仍像注视今人一般注视过那些莘莘学子,聆听过他们的朗朗书声,见证着书院的历史的变迁。如果古树见而感之,必定在那些年轮里留下了历史的音轨。 穿过屏风,院子豁然开朗,一座牌坊昂然竖在前院,正面书“斯文宗主”,反面书“继往开来”,仰视着它,感受到的是对文化地尊敬,也读出书院设计者的匠心与大气。前行数步,拾阶而上,就是两个相对的泮池了。池塘内睡莲在午后已经开始收卷,绿萍红花,将舒未舒,与院内鸟儿的鸣叫声一道把寂静的古院变得生机盎然。院子整体的设计是中间为学堂,两边为起居室,据统计院内间舍、书房达百间之多,由此可以想见每日书院内的热闹场面。前院两角的立着两座碑亭,亭子里陈设的是书院重建的数十块碑文,年代久远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试想在这毁与建的千年里,书院遭受了多少的劫难,又有多少名师、士子随了这院落浮浮沉沉乃至舍身相与。 走过两间学堂,就来到了御书楼。楼正门挂的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题词“空理居敬”匾及“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对联,诠释的正是理学的精髓。堂内陈设依旧,讲台上的一把太师椅静静地摆放在中间。我默默地看着墙上鹅湖书院辩论记,霎那间,朱熹已然端坐椅上,执卷而辩。讲堂八位名士个个激情满怀,慷慨陈词,论辩之声不绝于耳。一时间,这里成为举国关注的学院,学子心中的圣地,造就了鹅湖书院的一个鼎盛时期。我抚椅追忆,感慨万千,时光荏苒,一跃千年,物是人非,不死的却是这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学说流芳百世。而今阅古人著作,其情其景,仍能穿越时空,历历在目。 我徘徊在书院内,久久不想离去。古人认为若想不死,只有著书立作。我想,一个国家若想不死,只有靠文化。中国不正是有了五千年的文化才得以世代更迭,绵延不息。站在这千年的古院,我能感受到华夏强劲的文化节拍,也憧憬着中华的强盛未来。 (来源上饶之窗) www.srzc.com |
转自:http://new.dy7cd.com/tourist/2004/78257.shtml272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