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游记(下) |
[游记]庐山游记(下) |
2008-06-27 sina.com.cn |
次日早晨,秋风和畅,我们在导游的安排与带领下整队出发,前往庐山其它景点参观,这第一个地方便是含鄱口。 含鄱口地处庐山东南,三面环山,五老峰与汉阳峰分立左右,象一张大口,意欲吞没山脚下茫茫烟波的鄱阳湖,含鄱口之名由此而来。我们先后登临含鄱亭、望鄱亭,向山下渺远处眺望,只见谷底田畴如棋,有从天上下望人间的感觉。因山下迷雾朦胧,能见度较低,我们此行没能亲睹碧波万顷、帆影绰绰的鄱阳湖之真面目,兴奋中稍觉惋惜。 离开含鄱口,驱车前往地处东部的三叠泉,当车行至公路断头处后,全体团员下车,改为步行走台阶。因为路远,我们在荒山野岭处卸下多余的行李,为来回要走3千多个台阶的山路节约尽可能多一点的体力。山路蜿蜒于林木丛中,沿一条布满大小卵石的小溪曲折而下,一个接一个台阶,向三叠泉方向伸展下去。 正当我的双膝累得不听使唤之时,台阶突然变得陡峭异常起来,只见两旁山如刀削,从山谷深处的裂缝里隐隐传来水响。我等迈着颤抖飘忽的细步,扶着时有时无的栏杆或石壁的边缘下到谷底,但见著名的三叠泉瀑布分三级从155米的高空飞花碎玉般地泻落到脚下,注入有石龟卧的清澈潭中。望着庐山这一“第一奇观”,想象着春夏雨水充沛之时,那如雪飘铺、如云喷薄、如雷贯耳的壮观景象,该是多么地激动人心!只是这时,三叠泉瀑布水量太少,不象听说中那样气势磅礴,对于我——一个远道而来的游客,多少有点意犹未尽。 为了赶路,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三叠泉,从谷底开始抄原路返回。想着来时行路之难,我内心有无数个租辆轿子的愿望,但意志告诉我不能如此,宁可慢点,决不服软。这一昂扬的理念激励着我,令我终于步行回到了来时下车的地方,还感觉尚存一点继续攀登的体力。这是意志力的胜利。 午餐后体力大增,可以继续攀登五老峰了。五老峰是庐山景色最美的山峰,由五座连在一起的小山峰组成,峰峰挺拔陡削,高耸入云,是欣赏庐山、认识庐山、研究庐山的重要窗口。 从五老峰的北面山路拾级而上,不知爬了多少个台阶,也不知汗湿了多少次衣服,我们在“云深不知处”的半山腰行走了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登上了五老峰的第五峰。当我们穿过小亭,绕过旁边一块上面刻有“目无障碍”的巨石,眼前突然开阔无边,只见脚下悬崖万仞,峭壁如坠,一座座擎天峰林从深谷平地拔起,煞是气派。万丈深谷之下,有沃野千里,河流、村落、道路皆依稀可辨,空蒙中隐约一派田园气象。就是在这个地方,天气晴好时,据说可眺望长江与鄱阳湖两水相接的壮观景色,那可是名山、名川、名水融为一体的绝妙景致。可惜是日无缘。 站在峭壁之巅,目睹宇宙之广袤,饱览天地之灵秀,我禁不住兴尽悲来,思绪万端:想人生在世亦不过微尘而已,世间万物又何足挂之于怀,罢,罢,罢,倒不如走遍天下名山,与宇宙天地同游,涵养我浩然正气,张扬我真士风流,或许还能不枉此一生…… 离开第五峰,我们又依次游览了高拔云天的第四峰,危崖险耸的第三峰,飘逸俊秀的迎客松,以及五老洞、第二、第一峰诸景点,无不对五老峰的无限风光和第四纪冰川之造化神功赞叹有加。 日暮时分,我们出五老峰南大门,乘车返回牯岭饭店,一宿无话。 第三天早饭后,随团离开牯岭,经山北公路下山,再由北向南绕道星子县,前往位于庐山东麓、五老峰下的千年学府——白鹿洞书院参观。白鹿洞书院也叫白鹿书院,位居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其书院名字源于唐朝李渤,始于南唐,因南宋大文豪朱熹在此受徒讲学而驰誉海内,败于清未,如今仅一供人怀古的遗迹而已。 经过一段浓荫小道,车子便来到了白鹿书院的门前,只见一栋砖瓦木质结构的建筑静静地座落在一条小溪的旁边,样子看上去既古朴又简陋。由于四周松木参天,光线不是很好,使书院更显得遗世与荒凉。 我们由侧门入,先后参观了礼圣殿、明伦堂、朱子祠、御书阁、状元桥、朱子手植丹桂、白鹿洞、东西碑廊等室内外景点,但见风物犹存,墨迹依旧,令人仿佛感觉已回到遥远的过去,似乎当年学术争鸣之声尚在耳畔,鸿儒授业身影犹在眼前。想想圣人之言,也许“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求其功”之类的教诲不足全信,但如果没有朱子提倡的诸如“博学之”、“慎思之”、“审问之”、“笃行之”等等之类的探索精神,学术繁荣与历史进步又从何谈起…… 景物之景如何,关键在于人心怎样感受它。一般的自然景观常常只是在人心中引起一时片刻的美感反应,没有太大的持久力和渗透力;而白鹿书院之类的人文景观却不同,它们能穿越时空,穿透人心,用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精华撞击我们的灵魂,引起一系列的精神骤变,令人思之久久,欲罢不能。 出书院,过枕流桥,沿学院门前的小溪——贯道溪绕游一圈,我仿佛又看到了朱熹,看到他每当晨昏之际,在贯道溪畔行吟的情形。不知他能不能预见到,当时如日中天的书院,在今天会是怎样的结局。在现代人看来,选择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建书院,即使不败在清末,也会败在当今……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f461a010004y1.html261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