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赏自然风光,酷爱名山,十一长假,能和好友有机会目睹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的庐山,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我们早上天没亮就起床了,早上7点坐车去九江,到庐山,走盘山公路要绕396道弯,能想象到吗?几秒钟一绕,不停地转弯,我们个个头晕眼花。熬了近一个半小时,终于到了北山园门。山风习习,干燥而凉爽。导游说我们好运气,因庐山大半时间有雨和雾,而我们游览的两天却阳光明媚。 放下行囊,还没从刚才头晕眼花中恢复过来,我们直奔如琴湖。 “如琴湖”——多么美的名字,让你感到诗情画意,让你充满无限遐想! 翠绿的湖水宛如静静抚琴的仙女,并未被我的赞叹所惊扰,被层层叠叠的群山环绕着,于是浓的绿,浅的绿,亮的绿,暗的绿,便浮在水面上了…… 凭添了一份清秀,一份神秘…… 恍惚间,想那湖中央的凉亭定是有抚琴的仙女,着一袭白色飘逸的装……耳畔似乎也听到了高山流水般的古琴韵歌。 如果水使我们怡情,那山则怡心。 顺着石路、石阶,时上时下,尽管有“行路不观景,观景不行路”说法,但“无限风光在险峰”,那不同姿态,不同韵致的山峰,使我们的贪婪了,目不暇接了。 拨开密密树叶,登上一块探出山路的险石,眼前豁然开朗,橙红色的夕阳晕红了云朵,不刺眼,不眩耀,像国画的渲染,溶化了我们的心……或高或低的山峰,或伏或起的山峦,或险或峻的山石,便有了镶着金边的绿衣,而这眼前的美景却如同与我们捉迷藏一般,触手可及,却又可望不可及,就只好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来安慰自己的这份心境了。 穿枝拂叶间,庐山用古老的身躯容纳年青的我们,让我们感受到了远离城市喧嚣与大自然亲密的和谐,更体味着庐山历史遗迹带给我们的凝重。 山石间,古人的墨迹诉说着传说,瞧,那个怪模怪样挡在路中的巨石,传说是天山飞来的好运石,明知是玩笑,可我们还是认真地围着它转了三圈。 “天桥”、“花径”、“锦绣谷”,不看景,单听这名已让人浮想连翩了。 大概是庐山樟木繁茂的缘故吧,没有蚊虫的叮咬,美梦直到天亮。清早,被唧唧喳喳的鸟叫声唤醒,精力充沛地开始了一天的游程。 空气湿湿的,拾级而上,四根青石砌成的方柱和同色的琉璃瓦组成了一座迎客的山门,中间的石梁刻着金色的大字——含鄱口,而左右两边的石梁少低些,分别刻有“湖光”和“山色”的金字。` 顺着导游的指引,很快我们便登上了一座凉亭,据说这里是看庐山山势最好的地方。远远的,连绵的群山尽收眼底,相对于昨天看山的险峻,今日所见的山是温柔的,像一组绿色的海浪,舒缓着,延伸着……浓浓的绿没有轮廓,晕开了,和天色相接。我们在导游的指点下努力想象着他所说的山势像毛泽东仰面的轮廓,但我不想去套用一种模式,亦或是我没有想象的眼睛,我更爱它的自然。我眼中的庐山,既不是画,也不是歌,那就限制了它,我眼中的庐山,像风!自由的,涌动的,它给了我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感觉。 loa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