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价搜索 > 旅游景点 > 游记 > [游记]庐山旅游攻略I |
[游记]庐山旅游攻略I |
2008-06-27 sina.com.cn |
鄱阳湖 古称彭泽,面积达3914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它上承赣、抚、信、饶、修五江之水,下通长江,南宽北窄,像一个巨大的葫芦系在长江的腰上。 鄱阳湖烟波浩渺、水草丰美,湖中有大量长江流域的珍贵鱼类漫游,每年还有许多珍贵的鸟类栖息在这里,使得鄱阳湖的风景显得更加宜人。 不仅如此,鄱阳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地,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如王勃的“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苏东坡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绘的都是鄱阳湖的胜境。 鄱阳湖的著名景点有石钟山、大孤山、南山、落星湖等。 观音桥景区 观音桥景区座落在庐山南麓的国家森林公园之中,东面有庐山第一奇峰五老峰,西面有庐山主峰汉阳峰,北面有神奇的太乙峰,南面有烟波浩渺的鄱阳湖。整个景区隐藏在原始丛林之中。 “江南第一古桥”的千年国宝观音桥长19.4米,宽4.8米建于公元1014年,它以雄伟的气势横跨在庐山的大峡谷-栖贤大峡谷之中,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风光秀丽迷人,名人踪迹溢满各处;唐代著名茶圣陆羽品定的“天下第六泉”;明朝第一画家唐伯虎曾在这里画出了著名“三峡裥桥图”(今观音桥);1961年周恩来总理来到观音桥与放牛娃小周桂花,留下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国民党首脑蒋介石夫妇赞叹观音桥风水,并在此建立了行宫。 观音桥景区也是佛教圣地,桥的西面有专门供仰观音菩萨的慈航寺,桥的北面有千年古刹栖贤寺,是庐山佛教的五大丛林之一。 秀峰 门票:50元(不含索道,索道上下50元/人) 位于庐山南麓,在鄱阳湖之滨的江西星子县境内,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 秀峰一带的山峰玲珑秀丽,风光旖旎,古人说“庐山之美在山南,山南之美在秀峰”,的确名不虚传。南唐中主李璟少年时曾在秀峰筑台读书,继帝位后又在读书台旧址建寺,定名为开元寺。到清代时,康熙南巡到这里时曾手书“秀峰寺”匾赐寺僧超渊,此后该寺改名为秀峰寺,为庐山山南五大丛林之一。 秀峰内“漱玉亭”、“玉峡”、“龙潭”、“瀑布”、“观瀑亭”、“日照亭”等胜景和历史名人留下的许多珍迹。著名的开先瀑布,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龙首崖 由大天池西南侧,循石阶下行数百米,便可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孤悬空中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这就是著名景点“龙首崖”。 龙首崖是观云雾的好地方。每当大雾袭来时,深涧峡谷中云雾升腾,龙首崖如遨游在茫茫云海之中。游客站在岩上,有如腾云驾雾,云游太空;也似乘龙探海,嬉戏波涛。不多时,浓雾散去,晴空艳阳,满目青翠,远处的峡谷、电站、河流、田野、农庄清晰可辨。 在龙首崖上凭栏俯瞰石涧峡谷,可见狮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凉岩、万丈梯等诸多景致,奇石累累,姿态万千。 石门涧 门票:35元 从下去龙首崖不远便可到达石门涧。 石门涧瀑布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最早录入史册的。2000多年前的《后汉书地理》中记载:“庐山西南有双阙,壁立千余仞,有瀑布存焉”。 石门涧面对峰崖,隔涧箕立,构成危楼险阙。最窄处的“小石门”两崖之间仅存一缝,游人入“门”须侧身才能通过。峡谷间,高崖悬流成瀑,深谷积水成湖。潜隐湖底的杂乱怪石与兀立溪涧的巨岩巧布成“石台”,最大的一块磐石上可坐数十人,石上镌刻着“石门涧”三个大字。 过了大磐石,峡谷更加险峻,如剑插天尺,争雄竞秀。在这大断层中,桅杆峰与童子崖从涧底矗箕直上,奇峰簇拥,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峦,几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汉,下临绝涧。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惊耳惊目心魄,纵有鬼斧神功,也难劈此胜景。 黄龙潭 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 ——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 乌龙潭 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 ——两潭相邻,各有千秋。黄龙潭幽深、静谧,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石垒而下,银色瀑布冲击成暗绿色的深潭。静坐潭边,听古道落叶、宿鸟鸣涧,自然升起远离尘世、超凡脱俗之感。大雨初过,隆隆不尽的闷雷回荡在密林之中。 锦绣谷 自天桥沿左侧石阶路前行至仙人洞,是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这便是庐山1980年新辟的著名风景点──锦绣谷。 这儿四季花开犹如锦绣,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和草药的地方。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据说是他游览即兴之作。 在锦绣谷顺着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峭壁峰壑如雄狮长啸、猛虎跃涧、捷猿攀登、仙翁盘坐,无不栩栩如生。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近年来该处成为庐山热门景点。 天桥 锦绣谷是花径西侧一处长约2500米的山间峡谷,天桥在锦绣谷的入口处。天桥实无桥,乃是直伸奇险断层谷中的一块巨石,从某一视角看去形如高悬于绝壁之上的断桥。锦绣谷与天桥崖谷相连,涧深壑绝,怪石堆垒,山谷岩壁上有崎岖观光石径。山谷中险崖奇石、繁花绿草灿若锦绣又雄伟壮观。每当阴雨天,谷内云蒸霞蔚,此时观景绝妙。 相传在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于鄱阳湖。一次,朱元璋被陈友谅打败,只身单骑逃上庐山,陈友谅率军在后紧追,朱元璋慌不择路,跑到了上系悬崖,下临绝谷的仙人盘,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眼看就要被擒。这时,突然金光一闪,一条金龙从天而降,横卧在天堑之间,立时化作一座石桥,朱元璋绝处逢生,驰马而过。陈友谅的追兵随后赶到桥头,正欲过去,突然一声巨响,桥断石坠,陈友谅只有眼巴巴地望着朱元璋消失在山林之中。至今涧中还有巨石断裂的痕迹。 仙人洞 沿锦绣谷小道西行约500米即可到达仙人洞。洞系自然风化天生石洞,高6米,宽12米,深14米。洞顶为参差如手指的岩石覆盖,形似佛手,故又名“佛手岩”;洞外石上“佛手岩”三字乃南宋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所刻。洞中有清泉自洞顶石缝流出,名“一淌泉”。泉下有池,围以石栏。因泉水甘冽,千年不涸,被人称为“洞天玉液”。泉边“山高水滴千年不断,石上清泉万石长流”一联正是其写照。至清代,佛手岩才成为道家的洞天福地,改称“仙人洞”。洞中央有座石雕纯阳殿,内置吕洞宾塑像。洞右边的“太上老君殿”则是道教始祖李聃的殿堂。据史书记载,吕洞宾确有其人,他“曾拜浔阳(今九江)令”,原名李琼。战乱中,由于四子皆亡,仅存夫妇二人,故改称“吕”,住在山中,乃名“岩”。夫妇在洞中修炼时相敬如宾,后人遂称其为“吕洞宾”。现存“称师亦称祖,是道仍是儒”的吕仙塑像和神龛是70年代后重新修建的。 由仙人洞左侧拾级前行,松杉挺拔,并列两旁。前一圆门,门外三尺处即是悬崖。岩壁间一石凌空突起,形如蟾蜍,名“蟾蜍石”。石隙缝中,一劲松插石而生,是为“石松”。锦绣谷中云雾腾起时,石松飘忽隐现,如临仙境。石上“纵览云飞”、“豁然贯通”等镌刻,出于名人之手,有画龙点睛之妙。立于石上,似入云层之中,如离石而飞起。 花径 门票:10元 位于牯岭街西南2公里处的如琴湖畔,可沿大林路步行到达。 花径相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被贬任江州(九江)司马时,曾来庐山游览,当时正值暮春,白居易有感于山下桃花已落而此处桃花仍盛开,吟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故人们也称此地为“白司马花径”,并建造了“景白亭”。现园中还建有“白居易草堂陈列室”,白居易石像立于湖畔。花径亭中一横石上刻有“花径”二字,传说系白居易手书。园中的如琴湖形如提琴,故名,有曲桥通往湖心岛。园中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湖光山色,风景如画。 东林寺 座落于庐山西麓,是净士宗发源地。东林寺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于东晋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创建,距今一千六百多年。它椽摩栋接,丹辉碧映,“规模宏远,足称万僧之居”,是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唐代,东林寺极盛一时,经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经讲学,慧远和东林的教义也随之传入日本。据说,日本的“东林教”即渊源于此。在历史上,东林寺对于中尼、中印、中日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曾作出了贡献。 群山环抱,溪水回流的东林寺,寺南翠屏千仞,寺前一泓清流 过虎溪桥,北行约百余米为东林寺的第一道山门,门墙书有“秀辑庐峰”四个篆体大字,山门上竖挂着“晋建东林寺”石刻。跨进第一道山门有一条南北伸展的石砌甬道,甬道东侧屹立着一棵苍劲挺拔,形如圆盖的罗汉松,其旁立着刻有“护法殿”,正中盘坐着大肚弥勒佛,其后立着韦陀佛。由此再往里走,可见一排正殿。其中究其精巧壮观者首推“神运宝殿”,它殿堂高大,精雕细镂,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殿内有一口神话传说中出木建寺的“出木池”。据传,神运宝殿就是用“出木池”中涌出的良木建造而成的。 “神运殿”西侧是接待室,东面是“三知堂”。与“三笑堂”毗连的为“十八高贤影堂”,是慧远与共修净土的十八位佛教徒结白莲社诵经的地方,故亦称“念佛堂”。堂内西壁嵌有刘程之、雷次示、高僧慧远、梵僧佛驮跋陀罗等“十八高贤”石刻像。雕塑精细,形象逼真,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十八高贤影堂”和“神运殿”后有两口水泉。一口叫“聪明泉”,是慧远与其好友殷仲堪经常一起研究“易经”,盘教谈天的地方,另一口是在文殊阁下墙根处的“古龙泉”,相传为慧远和尚举杖扣地而成的水泉,后因其弟子慧安为计时立芙蓉十二叶于泉水中,据波转定十二个时辰,故亦称“莲花漏”。 东林寺西的山丘上,有东方佛教“净土宗”的始祖慧远墓塔——“荔枝塔”。 黄龙寺 黄龙寺,旧名鹿野禅林,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当时著名高僧了堂和尚(号彻空)创建。因靠近黄龙潭而得名.黄龙寺面对天王峰,背枕玉屏峰,座北朝南,群山环抱,松杉碧绕,静中显幽,宜于焚修。耸立于寺前的“三宝树”(婆罗宝树),传为晋代高僧昙诜手植,寺门横匾“黄龙寺”三个大字,系清代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手书。原寺仿宫殿建筑,雄伟壮观,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毗庐阁,阁中藏有溜金毗卢佛像,绕殿有应真铜士、锦袱、牙千、云涌、藏意等珍贵文物。殿内大石突起,叩之有声,称之为“龙眼石”。 明万年14年(1586年),神宗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肃皇后),虔信佛教敕赐黄龙寺旧刻藏经539函,继刻藏经41函410卷,罗汉书18轴,及唐代铜质佛头一尊和铭文简书《富春山图》二帧,均为元代至正年间珍品,“精雅生动,笔意高古”。明神宗还为此颁发“护藏敕”,诏令工部拨专款修建“赐经亭”,并新题“护藏”及“圣母印施藏经赞”。黄龙寺因此在当时而名声大震,“客为看书至,寺以伏龙传,”便是对文人雅士毕至,香客游人如涌的具体描绘。 黄龙寺在历史上几经兴衰,清代以后均因战乱影响,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庐山管理局贯彻宗教政策,1984年1994年拨专款,不足部分由佛教界人士捐助修复此庙,并报批列为省级重点开放寺庙。 1996年12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庐山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庐山集自然风景、文化、教育、政治、宗教于一体,在庐山管理局的领导下,在各级宗教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海内外佛教信众的关心支持下,黄龙寺必将更加辉煌。名山名寺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广大香客游人面前。 牯岭 牯岭,庐山的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46.6公里,是一座桃源仙境般的山城。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入山,租用了牯牛岭 的长冲,在这里兴建住宅别墅,逐步开发,并按其气候清凉的特点,据英文Cooling的音译,把牯牛岭简称为牯岭。 这座钟灵毓秀的山城,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茏,溪流潺潺。青松、丹枫遮天蔽日。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各国别墅依山就势而筑,高低错落,潇洒雅致,点缀在万绿丛中,与周围环境十分和谐,为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景观。解放后东西谷均辟为疗、休养,旅游接待区。疗养院、休养所、宾馆、饭店星罗棋布,接待来山游客。 山同城最繁华的地方是牯岭街。这条自东向西略成弧形的半面街道,蜿蜒于牯牛岭西麓,依山而建。商店、旅社、餐厅、书店、酒楼、车站、咖啡厅、舞厅、商场等服务设施均掩映在绿荫丛中,形成天街云市般的山镇。这里不仅是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接待和疗、休养的服务中心,而且是通往各景区、景点的交通枢纽。 位于牯岭街中心的街心公园,辟建于1954年,后于1987年重修。公园南背牯牛岭,北临剪刀峡,傍岭临谷垒坝筑土而成,面积为5000平方米。2000年又扩建5000平方米。公园呈三角形。园内曲径小道,蘑菇亭昂然。茂林娇花,芳草萋萋。园中央筑有一个半月形大花坛,坛上安放着一头卧即待起的石牛。石牛由数块巨石镶嵌而成,约高2米,长4米。造型生动,融合雕凿、圆雕、浮雕等技法,具有抽象的神韵,使一头强劲有力的牯牛借石质而生。基座上镌有现代书法家启功题写的“牯岭”二字。这头石牛表达了鲜明的主题,是牯岭的象征。 如今盛夏时节,避暑消夏的游人云集这里,清晨看日出,午间戏碧水,傍晚观夕阳。待明月高悬时,漫步在林间小道上,欣赏那松涛、清泉汇成的美妙交响乐…… 庐山会议旧址 门票:10元 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松柏茂密,溪水潺潺,环境优美。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1959年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均在此召开。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三次重要会议。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里面保存着当年许多珍贵的实物、照片、材料和根据纪录片制作的录相片,供游人观看。 右侧不远处的“庐山大厦”为外观4层、内有6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原为国民党军官训练团的中下级军官住所,正面额上原有蒋介石题写的“庐山传习学舍”四个大字。位于会址和大厦中间的一座宫殿式建筑即为1935年落成的庐山图书馆。
|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4c85b301000bzn.html248阅读 |
游记文章由机器自动选取,来自其它网站,不代表票价网观点。 |
网友评论: |
共0篇回复 «上一页 下一页» |